分享

社交与打扮,社交与“人缘好”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5-02 发布于河南

社交与打扮

姑娘到社交场合去要不要打扮得美一点?这个问题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人谁不爱美?只有美才能唤起人们的好感,人们才乐意与之交往。“打扮”之于社交,不仅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然而,有的姑娘对“打扮”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那是“精神空虚”的姑娘的专好,是轻薄的标志。因此不惟平时不注意衣饰打扮,即令到社交场合去,也保持陈妆旧裹,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脱俗与高傲。这就有些偏颇了。如果一个姑娘不热爱学习,不努力工作,把精力都用于衣饰打扮上,那当然是不好的,也可以说是“精神空虚”的表现;而如果人家学习、工作都很努力,精神追求也是高尚的,那么,加之以爱美和打扮,使自己更加妩媚动人,又有什么不好呢?一个姑娘轻薄不轻薄,也不能只从她的穿着打扮上来判断,而应当从她的举止行动上来考察;单从穿打扮上去判断,就未免流于表面化了。电视剧《一千零一票》中的女主人公金鹿姑娘曾公然申明:“我要对所有的人说:我爱美。她的确讲穿戴,爱打扮,喜交际。然而,这能是缺点吗?在工作中,她态度和蔼,照顾老幼;当几个沾染了坏习气的青年在柜台前捣乱的时候,她仍然热情、主动地对待他们;业余时间,她冒雨为糖尿病人送货上门,帮助老师盖房子……她那爽快的性格,严肃的劳动态度,使她成为一位可亲可信的姑娘,终于以一千张选票被评选为商店的最佳营业员。可见,服饰美和心灵丑决不是同义语,爱打扮与爱生活却是一致的。再说,修饰打扮,未必只是长得丑的姑娘才需要的,而长得美的姑娘就可以不修边幅、不加整饰了。美总是需要的,打扮总是为了更美些,这不光是为着好看,也是一种文明和文化修养的表征,是对生活的热爱。

这样讲,也并不是说任何打扮都是值得赞赏的。那种离奇古怪的穿着打扮,就不值得称道了。看来,谈论姑娘打扮,得先弄清楚美的涵义。

对于美的理解,有人认为真善为美;有人认为朴素为美,也有的认为华丽为美,这都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就姑娘打扮来说,要给人以美的观感,没有自然协调恐怕是不行的。协调美既有服饰本身的协调,也有与穿着它的人的协调,还包括穿着它的人与客观环境的协调。上衣与裙裤的款式、色调自然适宜,但也要看什么人来穿,胖姑娘与苗条姑娘的穿戴款式是不同的,不顾体形特点而乱赶时髦,是要出洋相的。如果穿着打扮合身合体,但却与客观环境不协调,仍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如果你在夏日的海滩上,戴一副大墨镜尚有几分潇洒,而如果在昏暗的灯光下仍戴墨镜,那就不仅毫无美感,反而使人觉得此人有点俗气了。你在大城市的街心公园,花前月下,影院舞会,自然不妨穿坦胸露背的裙服,脚登高跟鞋;如果到荒僻山乡依然如此“摩登”那就不合时宜了。而如果忽视了美的协调性而盲目追求打扮的时髦和艳丽,那就会事与愿违,给人以丑陋之感了。

当然,美的要求,除了长相本身和着装打扮外,还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心灵美,就是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心地善良的姑娘,即使并非如花似玉的美人,也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果是心地很坏的女人,不管她打扮得如何花枝招展,谁又能认为她是美的呢?又如语言美,尽管长得漂漂亮亮,穿着也十分讲究,却在与人交谈时张口“妈妈的”,闭口“姑奶奶”,谁会觉得此人十分可爱呢?法国女革命家卢森堡说得好:“米罗的维纳斯归根到底正是由于她不讲话,才得以在百年中间保持她那最美丽的妇女的荣誉,但只要她一开口,说不定她的魅力就烟消云散了……”因为不美的语言会丑化了美的面容。只有外秀与内美的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美,才能真正令人“赏心悦目”。

社交要求美,美自然需要注意修饰打扮;不修边幅、穿得窝窝囊囊的与人交往,就自己来说是精神不振作;对别人来讲,是不够礼貌的。但打扮又不能过头,打扮过头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了。

另外,打扮固然要相宜,但如果人家的穿着一时不那么相宜,也不可轻易斥责人家穿“奇装异服”。什么叫“奇装异服”?实在是难说得很,谁也未能制定个鉴别的标准,而正因为没有鉴别的标准,也就到处都是土标准,凡是自己看不顺眼的,便统统斥为“奇装异服”穿着款式新颖的衣服,是青年人爱美、爱新鲜、求新、求变、求进步心理在衣着问题上的反映。只要它是合体的协调的,便无可厚非。即令不很协调,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服装水平也是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表现,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求穿戴款式新颖衣服的趋势是无法阻挡、也不应阻挡的。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五六年就说过“在革命胜利以后的一个时期内,妇女不打扮,是标志一种风气的转变,表示革命,这是好的,但不能持久。还是要多样化为好。”多样化就免不了穿些“奇”的“异”的出来。而“奇”的“异”的是否就一定是坏的呢?那也不一定。衣着是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发展变化的,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改进的,据说汉代赵飞燕穿云英紫裙为皇帝跳舞,紫裙被风刮起,宫女拉住了她的裙子,拉出许多皱褶,但却显得裙子更好看了,于是褶裙问世。高跟鞋则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矮个王妃为了提高身材想出的窍门儿,“奇”了“异”了一阵后,实践证明挺实用,不也普及推广了么,而“虢国夫人”那“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之类的服饰,由于不经济、又不实用,今天谁还来用它?可见生活本身会做出合理筛选,不必为这些大惊小怪。人家说了也不要立即“新颜换旧貌”。只要不是太露太短的怪诞服装,就不要挑剔过多了!

自然,我们赞成姑娘们打扮得美一点、漂亮些去社交,但也不反对朴素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照样可以有美的境界。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出席舞会时,在花团锦簇、雍容华贵的贵夫人云集的舞会上,虽是十分雅淡,却分外引人注目。可见,打扮也是多种多样,朴素雅淡也不失为一种打扮,“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就是了。白居易在《时世妆》里说:“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天远边,腮不施朱面无粉。乌青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红嘴唇偏涂成泥土色,柳叶眉偏画成八字形,脸上涂得惨白无血色,个个打扮成哭丧脸,这种打扮,姑娘们千万莫效法,不然,到社交场合去,会把别人全都吓跑的!

社交与“人缘好”

人缘是什么,用社会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一种人际关系。人缘好的人,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帮,走门串户,谁见谁点头,显得十分友好亲善;人缘不好的人,孤家寡人,天马行空,他对别人冷若冰霜,别人对他也态度淡然,同志间抬头见面,好象素不相识,显得很别扭。

有的人把人缘好理解为“老好人”,好象只有老好人才人缘好,其实不然。“老好人”是没有是非原则的人,象司马徽那样,谁问他什么,只以“好”作答,连别人死了儿子,他也以“好好好”应酬。东汉马援教他侄儿对别人的过失“耳可得闻,口不得言也”,苏东坡的表兄文可与怕苏东坡惹乱子,在苏东坡任职杭州时,要他“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苏东坡本人也曾是“是非面前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然而,“老好人”虽有人做,“老好人”的人缘却未必就都好,别人看穿了老好人的老底不过是不分是非,明哲保身,还能对他尊敬信任么?可见,人缘好与老好人,还不是一回事。人缘好只是人际关系、或通常所说的群众关系好。

人们要问,怎样才能做到人缘好呢?有人从四个方面做了归纳,这四个方面是:

一、提高交往的主动性。显而易见,与人“老死不相往来”,是谈不上建立什么好人缘的。人际关系,只能在相互交往中,即“互动”中才能发生联系和变化,只有人与人之间多交往。接触多了,互相联系多了,才能由互不了解,到互相了解,由缺乏感情联系,到建立感情联系,由疏远冷淡,到逐步亲密热情。可以说,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是同交往水平成正比的。两个原先互不熟悉的人通过交往才能熟悉起来,以至建立起友谊的联系,反之,两个原来很要好的朋友,如果疏于交往,久而久之,感情也会逐渐淡薄。交往的内容有工作性交往与非工作性交往的区别。工作性交往主要体现在工作上,比如张三、李四、王五一起工作,张三工作不努力,他的一份工作,总得要李四、王五分摊才能完成,这样,久而久之,李四与王五可能就融合密切些,他们同张三的关系就容易疏淡,换句话说,张三的人缘就不会太好;如果张三的水平低、能力差,经过认真努力仍达不到李四与王五的程度,那么,李四与王五对他的看法仅限于不满意,对于他们关系的影响可能还小一点;如果张三不是水平低、能力差的问题,而完全是偷懒使滑,那么,李四与王五就会对他产生反感,这样,张三要在李四、王五这里建立好人缘,就更加困难了。因为良好的工作关系也是协调的协作关系,工作协作得好,双方满意,彼此就容易产生信任感,由此会逐步扩大交往范围。许多一起工作的同事也是好朋友,就是由这种工作性交往发展起来的。所以说,要想人缘好,首先要工作好。一个工作不好的人,拈轻怕重,偷懒使滑,不负责任,不讲效果和质量,先已在群众中失去了威信,哪里还有什么好人缘呢?

除了工作性交往,还有非工作性方面的交往。比如,在工作之余,同志之间谈谈心,聊聊天,串串门,或者一起吃顿饭,看场戏,打场球,看看老同学、老同志,等等。这些活动对沟通思想感情,形成良好关系也有很大作用。这样日积月累交往多了,无形中加深了当事人的感情联系,彼此有了了解、好感和信任,人缘自然也就好了起来;相反,如果孤僻不群,幽居独处,与人从不往来,那要谈好人缘,岂不是缘木求鱼吗?

二是增强互酬的慷慨性。酬,即酬谢、酬答。互酬者,“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是也。但互.酬并非专指物质内容,还包括精神、感情方面的要求。物质方面的内容当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某甲对你并无所求,但为了表示友好,经常向你馈赠礼品,你却只进不出,永无往还的表现,那就是“来而不往,非礼也”,久而久之,人家就会觉得你对人冷淡高傲,这对建立深厚的感情联系无疑是不利的。反过来说,投桃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一种亲切的感情就会伴随而生,“人缘”也便会好起来。当然,物质方面的互酬还在其次,精神、感情方面的互酬对于加强人际关系就更为重要了。比如,你在遇到最难解决的问题时,有人主动帮助你,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你最感苦恼的时候,有人来安慰开导你,使你顿开茅塞,豁然开朗;你最忧虑烦闷时,有人帮助你分忧解愁,……当你得到了这种精神、感情方面的安慰、鼓励、支持、帮助时,一种感激之情就会油然而生,甚至立即产生一种感恩图报的愿望。这样一来,你们之间的感情联系自然也就加强了,他在你这里的“人缘”自然也就好了起来。情同此理,你在别人遇到这样那样问题时也如此这般热情地予以关心、爱护、帮助,在别人那里也同样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反应,那种对同志的困难麻木不仁、漠不关心的态度,那种“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处世哲学,那种决不吃亏或“等价交换”的思想行为,那种“精门槛”“势利眼”式的人物都是难以取信于人,也难以有什么好人缘的。

三是处世要大度,量大能容人。就是说,遇事多包涵,不要斤斤计较。同志之间相处,少不了牙硌舌头的事。如果彼此有个言差语错,或你长我短,要度大量宽,不要动不动就闹起矛盾来。有的姑娘心眼儿特别小,对人不记大德,专记小怨,别人对她怎么好,不大记在心上,万一有哪件事伤了自己面子,触犯了自己的自尊心,得罪了自己,那就耿耿于怀,没齿不忘,或当面顶撞,或过后算帐。不肯善罢甘休;有的姑娘吃不得一点亏,稍微吃点亏,就咽不下去,非要捞回来不可,这样针尖对麦芒,哪还有个好儿?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连鱼都存不住;人太挑剔了,连门徒也不会有。许多事情,都不可太计较,如果不是重大 原则 问题,就不要那么精明算计。郑板桥讲:“难得糊涂”,他的本意且不说,就社交而言,有时候的确得“糊涂”一点,过精过苛,就会眼中无人,哪里还谈得上与人交往呢?没有一点度量的人,没有一点“弹性”的人,是难以搞好社交的。

四是注意待人的真诚性。有的姑娘人缘差,倒也不是他们不主动与人交往,也并非贪财吝啬,损人利己,而是由于她们对人不太真诚,心里一套,嘴上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家听其言,观其行,经“实践”一“检验”,还会看不出你的为人?你哪里还会有什么好人缘呢?对人真诚,就要诚诚恳恳地帮助别人,也诚诚恳恳地欢迎别人帮助自己。别人有了缺点错误,应当热诚地帮助他提高认识,改邪归正,决不讽刺讥笑,挖苦打击,更不可火上加油,使别人在错误的路上走得更远;别人有了成绩和荣誉,应当真诚地为之高兴并表示祝贺,不可嫉贤妒能,埋功掩善,更不能无中生有地往先进人物脸上抹黑。俗话说:人心换人心,你对别人真诚相见,别人对你也不会虚情假意,大家互相以诚相待,就能建立起信任和友情,彼此的“人缘”也就都能好起来。

总之,热情、宽厚、诚恳、助人,是“人缘”好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些,人们对你自然会“拥护又欢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