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汉情报战:一场隐藏在历史中的暗战

 梦想童年594 2023-05-02 发布于江西

情报战,又称情报作战。

一般观念中的情报战,是指的敌我双方为了获取对方情报而进行的各种对抗活动。

正如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其著作《孙子兵法》中谈到的观点: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为何那些明君和贤将一旦进行战争,就能顺利取胜呢?用孙吴的答案就是,这些明君和贤将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先知”。

那么什么是“先知”呢?

孙武又是这样解释的: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所谓的“先知”,并不是指的鬼神所说,也不是指的通过占卜而得到的信息,当然更不是用过去发生的事来直接解释现在的事,而是通过“知敌之情”来获得的。

这里的“知敌之情”,就是指的获取敌人的情报信息。

之后孙武便又对情报作战做出了提纲挈领性的定论: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在孙武看来,一支军队能否取得最终胜利,关键就是能否真正取得情报战的胜利,因此孙吴便又将情报战定义为了“兵之要”,也就是军队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凭借。

从孙武的这些观点中就能看出,情报战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当然了,因为孙武主要是将情报战放在了军事中,所以在春秋时期最初是将情报战运用到了军事战争中。

那么在其他方面呢?事实上到战国时期情报战就不再仅限于军队作战中了,而是落实到了国与国全面对抗中,甚至在某些国家的重要决策中也能看到各国情报人员的重要作用。

只是可惜,鉴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有限,所以关于那段时期的情报战详情很难分析出了。毕竟情报战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即使是当时也是非常隐蔽的,故而传到今天不为人所知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比较幸运的一点就是,虽然我们已经无法探寻先秦时期的那些情报战了,可因为太史公在《史记》中对楚汉战争中的情报战进行过相应的描述,所以这就让我们有机会一览楚汉时期的情报战了。

而楚汉战争时期的情报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汉三年陈平向刘邦建议对楚施行间谍战的那处记载: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史记·陈丞相世家》

如上所述,陈平先是向刘邦介绍西楚内部的详情,项羽麾下的重要大臣无非就是范增、钟离眜、龙且和周殷等四人。

因此陈平便向刘邦建议,施行反间计,从而离间其君臣,由此“破楚必矣”。

刘邦听完陈平的分析后,可能纯粹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吧,便准了陈平的建议。其实刘邦当时也确实是没办法了,正面战场上是真的打不过,所以只能是另辟蹊径了。

如此,楚汉情报战便正式打响了。

而之所以说是情报战,就是因为施行离间计的前提就是对西楚内部获得足够多的情报。

所以这里的离间只是最终目的,而实施离间的整个过程,便主要就是情报战。

在史书中,因为这场由陈平所主导的情报战即使是在当时也都是不能外泄的绝密信息,所以连太史公也无法多记录一些里面的细节。但我们现人却可以通过历朝历代的间谍手段,猜测出当年陈平实施情报战的一二。

首先,为何陈平建议开战情报战之时要用到钱呢?

原因很简单,陈平不可能亲自去,所以他要培养适合的人,而培养这些人自然需要金钱。然后培养出来的那些人还需要安排到西楚政权里面,所以各个方面自然也都需要进行打点。接着对于那些离间的目标,陈平无论是通过什么办法,也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去布置和安排的。

所以陈平的情报战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黄金铺路。

其实这四个字也是历朝历代,甚至是今天的各国情报战中都经常用到的手段和方法,并且也是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其他的手段或许也有,但大都是建立在“黄金铺路”的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

所以我们能够断定,刘邦之后为陈平所进行的情报战投入的金钱绝对不会仅仅只有四万金。先前的那四万金只是要看陈平的策略是否有效,而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很显然是有效的。最起码能够逼死范增,这就是陈平离间计最大的成果。

虽然范增的死还有很多疑点,但恰逢那个时候死了,所以无论如何也都只能算到陈平手上了,否则根本就解释不了这种巧合。

而既然汉政权有陈平,那么西楚政权自然也会有相对应的组织,只是双方的这种暗战层面的较量,终究是很难详实的记录在史书中的。但至少可以断定,那时肯定发生过这样一系列的间谍斗争,但究竟是怎么进行的,以及进行到哪种程度了,目前都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的。

另外楚汉之争中无论是哪一种作战方式都是很难独立完成一场作战任务的,所以很多时候,情报战间谍战会和正面战场、以及政治舆论战、外交战混合在一起进行。

正如范增之死,便是舆论战、外交战和间谍战同时进行的一场大作战:

首先是舆论战: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於楚军,宣言诸将锺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史记·陈丞相世家》

陈平在花费金钱离间楚军上下的同时,还在西楚内部营造出一种各大将领想要和汉军合力共分西楚的舆论态势。

虽然这很假,但真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重要的不是要项羽相信,而是要项羽开始有所怀疑:

项羽果意不信锺离眜等。《史记·陈丞相世家》

这里史家记录的太过明显了,有点假,怎么可能说不信就不信呢?项羽又不蠢,只是他可能也没办法绝对信任那些人了。

接着是外交战: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史记·陈丞相世家》

项羽产生疑惑后为何要派遣使者去汉营呢,他想要做什么呢?

很显然,项羽表面上是派出使者去汉营,实际上却是想要通过联系西楚潜伏在汉营中的那些间谍们的话来确定一些事情的真假。

然后另外一方面刘邦又在西楚使者面前故意营造出一种他尊重范增多于尊重项羽,所以这就从外交层面否定了项羽在西楚政权中的地位。

于是当楚使返回后如实告诉给项羽后,便引发了项羽对范增更大的怀疑:

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史记·陈丞相世家》

而就在项羽对范增产生疑虑的同时,又因为荥阳之战中的一些策略矛盾,引发了项、范二人的完全对立。

在项羽看来,范增这么急于进攻荥阳城,是想要刘邦趁机逃走吗?毕竟当时已经牢牢围住荥阳了,只要稳稳围困下去,刘邦就是死路一条。

而在范增看来,他就是一心报国,何况他还是项羽的亚父,这小子居然该质疑自己,他想干什么?

其实二人的想法本质上并没有问题,只是稍微出了点偏差。

然后又因为项羽想要稍微剥夺一点范增的权力,于是便将范增给彻底激怒了:

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原请骸骨归!”《史记·陈丞相世家》

如此,范增便撂挑子不干了,直接回彭城去了。

其实到这里,项范二人还没有彻底决裂,只是双方都需要冷静一下。

但谁能料到,范增在半路上突然出事了: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史记·陈丞相世家》

目前史书中的记载是范增因病去世,死在了去彭城的半路上。

但其实还是有点巧合,早不犯病晚不犯病,偏偏在这个时候犯病,真的就那么巧吗?

还是说,这是陈平安排的人趁机动的手?

无论如何,即使范增是被暗杀的,项羽也只能这么公布范增的死讯。毕竟范增并非是常人,而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亚父,换言之就是西楚的太上皇,所以至少应有的体面还是要留给范增的。

至于汉政权这边,自然也没人会细究,即使是真的被陈平的人所杀,也不会公布出来的。毕竟这种手段确实太过下作了,一旦公布出来,汉政权在舆论上也很难向各国诸侯们交代。

总之太史公花费这么多的字来描述范增之死,并且也都指向了陈平的情报战,至少是说明了范增的死和陈平是脱不了干系的。

当然了,范增的死,也确实是一个转折点。

虽然之后的西楚在权力绝对集中的情况下,步入了鼎盛时期,但之后的后继无力,也说明了范增的死确实给西楚内部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再说陈平,他在荥阳之战中不仅通过间谍手段影响了西楚国政,还顺利将刘邦带出了西楚的包围圈:

陈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城东门,楚因击之,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遂入关,收散兵复东。《史记·陈丞相世家》

陈平以两千女子为疑兵进行突围,从而让刘邦从西门逃走了。

从陈平这一系列的部属中,都能看出陈平的情报人员对于西楚的军队部属情况调查的非常清楚,由此才能让刘邦顺利突出重围。

说完汉政权的情报间谍组织,再说西楚的情报间谍组织。

关于西楚的情报间谍组织,虽然目前可以肯定是存在的,但因为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所以还无法准确定论西楚情报间谍组织的最高负责人是谁。

但想来这样关键的人物,必定是楚汉双方都重视的,因此十有八九就在陈平所说的那几位西楚重臣中。

而那几位西楚重臣也就是亚父范增、钟离眜、龙且和周殷。其中亚父范增总领朝政肯定不是,而龙且和周殷则是主要负责领兵的,尤其是周殷后期还作为西楚的大司马,因此他们二人肯定也不是。

那么作为统领西楚情报间谍组织的最高领袖,最有可能的人就只有钟离眜了。

而关于钟离眜的问题,就需要参照钟离眜临死之前曾对大将军韩信说过的那段话:

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一直以来,对于钟离眜临死之前所说的这番话,笔者都是很困惑的,钟离眜究竟是哪里来的自信?居然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他,刘邦早就来攻打韩信了。

而且,韩信之所以杀钟离眜的原因也是因为他自以为刘邦只是要钟离眜一人,为何?很有可能钟离眜的能量足矣让韩信相信这就是刘邦最想要的人。

那么钟离眜到底有什么能量呢?

笔者翻遍各种史书记载,发现有关钟离昧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但关于钟离眜的事有一点最为奇怪,那就是汉军这边的一位将军,仅仅只是因为和钟离眜打了一仗,还没有胜负,便是功劳。

另外有一点就是,钟离眜这样一个既没有领过任何军队的人,也没有任何内政贡献的重臣,为何却被陈平坚持认为是西楚政权中仅次于范增的人呢?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史记·陈丞相世家》

如上所述,在陈平看来,钟离眜就是仅次于范增的人。而排在钟离眜之后的龙且,不仅参与过平定九江王英布的战役,还参与了齐国之战;另外排到最后的周殷更是担任了西楚的大司马一职,从地位上看是西楚军方中仅次于项羽的人物。

如此,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再结合前文的分析,若陈平果真是汉军隐蔽战线的总负责人,专门负责对西楚政权进行渗透以及各种破坏活动。那么西楚这边类似陈平这样的人,现在看来,有资历、有机会并且有能力做这样事的人,或许也就只有钟离眜了。而只有这样的钟离眜,才能为陈平那般重视。

所以纵使项羽战死,西楚政权覆灭,但是大量隐藏在汉军内部的楚军情报人员却依然存在,而由这些人所组成的一张庞大情报网必然是对汉危险非常大的,所以刘邦才会大力追捕这个情报组织的最高领袖钟离眜。

而韩信呢?他自然也是了解实情的,所以他认为只要交出了钟离眜,便足矣抵消刘邦对其的怀疑,但同时,钟离眜如果真的是这样的存在,那么其在临死之前对韩信说的那番话,恐怕也就不是虚言大话了,为何?

因为只有这样的钟离眜,其本人的能量才确实有资本帮助韩信来对抗整个汉帝国的进攻。

同时还有一点可以侧面印证的就是,钟离眜在楚军战败后,却能一路安然无恙的抵达楚地,并进入韩信的府中,如果没有那层原因,钟离眜能走的这么轻松吗?

另外再延伸一下,或许钟离眜来找韩信,就是为了复楚,而钟离眜的凭借就是那张渗透在整个汉庭的巨大情报网。换言之,韩信为了换取安宁,或许不光是交出了钟离眜一个人,还交出了钟离眜手中控制的那个组织,以及所有隐藏在汉庭之中的西楚潜伏人员名单。

综上所述,钟离眜很有可能就是西楚情报间谍机构的总负责人。

如此,假设钟离眜确实就是西楚情报组织的最高负责人,那么很多历史人物的问题也就能解释通了:

当年陈平组建汉军情报间谍机构的时候,刘邦自然也是在身边抽调出了不少得力干将去协助陈平,而在当时,诸如担任郎中、朗将这样近臣身份的人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初十八元勋功臣中排名第十五的薛欧:

广平侯薛欧:以舍人从起丰。至霸上,为郎中,入汉。以将军击项羽、钟离眜功。侯,四千五百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如上记载,薛欧最初就是刘邦麾下的郎中,而薛欧最后能够能够封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靠着和钟离昧作战有功。

而钟离眜在史书中并没有指挥过大型会战,同时薛欧也是没有指挥过比较大的战役,但是再看薛欧的封赏为四千五百户,而樊哙也才不过是五千户。

所以如果薛欧确实是参加楚汉暗战而获得的功劳的话,那么很多汉军中封赏极大却无任何具体经历显示的将军,便也是有据可依了。

因为这样就解释清楚了那些将军们为何名气虽然不显,但却功绩非常大。

正如同是汉初十八元勋功臣中排到第七的鲁侯奚涓,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功臣:

奚涓;以舍人从起沛,至咸阳为郎中,入汉,以将军从定诸侯,侯,四千八百户,功比舞阳侯。死事,母代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对于奚涓的记载,史书中只有上述这么一小段的记载。但是其人的功劳之大,使得纵然奚涓战死了,汉高祖刘邦也要主动封赐他的母亲为列侯,而这也是汉初唯一的一例。

对于奚涓是在何时战死的,目前能够判断的就是在楚汉时期,但遗憾的是史书中没有任何对于奚涓战死的任何记载。

所以这样一个将军级别的人物,一个死后都能名列汉初第七功臣的人物,一个“功比舞阳侯”的人物,除了解释为其是战死于楚汉情报战中,恐怕也很难再有别的解释了。

毕竟从刘邦甘愿封赐其母亲为列侯中就能看出刘邦对其功劳的肯定,但却无能被史家记录,这只能说明史家确实已经很难知道他的功绩到底有什么了,如此也只能是暗战了。

其实在汉初一百多位列侯中类似奚涓这样默默无闻却功劳很大的人还有很多,但都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被史家详细记载。

而楚汉情报战,就是这样一场对当时局势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却因为其作战的特殊性,使得这场规模宏大的暗战终究无法被世人所知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彻底隐藏在了历史中。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