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昆仑派品字格上三坛风摆柳合一通背拳的前世今生

 山峰云绕 2023-05-02 发布于贵州

https://m.toutiao.com/is/DbSJY37/?= 



合一通臂拳,亦称通臂二十四势。它不同于白猿通背、猿猴通臂、螳螂通背和二郎通臂。通臂拳又称独流通臂,因它源于独流,故有此称。又称沧州通臂,因1916年沧州郭长生将此拳引进沧州,此拳在国内外影响颇大,故“沧州通臂”很驰名。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拳种和拳法》书中说:“沧州通臂拳讲究激步勾子、纵步斩,其代表人物是刘玉春和郭长生,人称'郭燕子’。”(注:刘玉春系郭长生的恩师)。

  通臂拳所以称通臂二十四势或二十四势通臂拳,是由于该拳由二十四个单打姿势组成。而这二十四个单打姿势中的每一个姿势一般根据击着点不同分三种不同打法。又由于各个单打姿势可以任意组合,大组合五个一组,小组合三个一组,可以组成无数个套路,故有“千趟架子万趟拳,通臂出来一势打不完”的说法。

  通臂二十四势还叫“合一通臂拳”,这是因为通臂拳讲求“万法归一”,即:一归合,合即是天、地、人合。合一是“天人合一”“神形合一”“上下合一”“内外合一”“吞吐弛张合一”“攻防技击合一”等。

  通臂二十四势为什么是“通臂”而不是“通背”呢?这是因为通臂拳的多数势法中,按两臂来说,都是一抻一屈、一前一后、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一拳(或掌)出击而另一拳(或掌)向后方成反向扯带状,所以叫“通臂”而不取“通背”。不取“通背”的另一个涵意是:通臂拳家认为人的力量源泉不是在腰背而是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人体活动的司令部,因此,用“臂”而不用“背”。但在独流或沧州,老人们也有用“背”的,因此也可通用。

  通臂二十四势是中国的优秀拳种,是武乡沧州四大拳种之一,其内容充实,风格别致,拳法凌厉,势法绝妙,步法千奇万变,运拳过招吞吐爆发疾风骤雨,连击性很强。日本东京《武术》杂志评价其为“疾风怒涛的实战拳法”“超实战拳法”“中国真正的国术”。

  通臂二十四势是单传拳种,历代先人对此珍品多保藏不献,不易轻传,采取单传秘授的形式向下繁衍,故流传不广,这也是急需挖掘与抢救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得老人们开馆教徒,一般入门先不教通臂拳,先教练步拳、八极拳或劈挂拳,练这些拳还得先练基本功,练桩功以增强肌肉关节的柔韧性和落地生根的稳固性。时间长了,三年五年,待老师认为学生品格悟性真正不错,素质达到一定程度才教通臂拳或苗刀。

  当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挖整出129个拳种,其中并不包括通臂二十四势,这也说明这个实战威力极强的拳种很稀贵,现郭瑞祥先生整理出这趟通臂二十四势,公诸于世。

  通臂拳在几百年的繁衍传承过程中,有两次鼎盛时期,其一是公元1916年独流刘玉春宗师在保定曹锟的总督衙门建立卫队营,公开传授通臂拳,其得意门生郭长生、石庆山、赵世奎、肖福善、陈国祥等都做了很大发展。第二个鼎盛时期是1928年,郭长生应聘到中央国术馆任教,把通臂拳带到这个当时国术的最高学府,培养了掌握通臂技艺的一大批人才,如曹晏海、高玉清、郭景春等,他们都在全国擂台赛中取得第一名,在全国影响很大。郭长生比他的学生艺高一筹。1928年10月,第一届国术国考在南京举行,参加者都是由乡、县、市省再到中央逐级选拨,比赛项目是预赛测刀、枪、剑、棍、拳,决赛是散打和摔跤。逐级筛选到中央直接参赛者有七百多人。郭长生是代表中央国术馆参赛的。他力克群英,获“最优胜者”称号,得冯玉祥和张之江赠龙泉宝剑各一柄。

  当时上海《大公报》评论郭长生的艺技时说“郭长生(郭燕子)的艺纯技精,非人所能及”。

  风格特点

  其特点是:一快,二活,三多变,四力沉长。

  通臂拳的组合招法演练起来“疾若奔腾海浪,又似风雷贯顶;缓如清风拂柳,又似火药爆炸”。

  通臂拳的小组合为三势,大组合为五势。其中势无定势,行无定踪。动中有静,虽动犹静,静中有动。动则以刚为实,静则以柔为虚。动静、刚柔、虚实、快慢、阴阳相互制约、相互转变。从动静来讲,动是绝对,静是相对。   通臂门人的体形特点是两臂松活,不端肩、耸肩,而是溜肩。肌肉特点是条型肌肉而不是疙瘩肌。这种肌肉灵活,变转速快。

  通臂拳的技术要求:

  举足要灵,不灵则缺乏变转之机;手足相随,身步匀整合一。

  通臂拳谱中说:“手似两扇门,全凭腿打人。”

  通臂拳的主要步法:

  激绞连环步法(连击性强);

  不八不丁不二步法(防护自己,前攻顺达);

  偷步法(放长击远);

  拖拉步法(攻击力强);

  顺步法(势法之本,基础功夫);

  拗步法(变化招势,顺达快速);

  纵步法(爆发力强);

  拧转步法(便于发挥腰腿之力);

  风摆柳步法(放松、自然、舒展);

  自由步法,亦称吊死鬼子步法,即拳击自由滑步法,惟双手自然下垂(出拳自如移动快)。

  上述步法中,激绞连环步法和拖拉步法,合称麒麟步法或子母步法,这是通臂拳二十四势的基本步法。

  通臂拳十六字诀,也是校气十八法的最基本的东西。是调势调气的要诀。其十六字为:“两臂条直,搂臂合腕;拧腰切胯,沉肩下气。”

  通臂拳势法中几个主要势法的技术要点:

  拽(揣)要拧腰撑要直;前劈后横腰定拧;劈撩掖斩小跨步;搅龙暗火斜身形。

  通臂拳组合招法的典范:

  劈击头颅,撑挖心,拽打两肋,足踢裆。

  普通练功力的几种方法

  (1)铁牛耕地

  铁牛耕地与现代体育中的俯卧撑很相似,是锻炼臂力的。但通臂之力是射出、甩出、抖出来的,直出如射箭,挥动如抽鞭。但铁牛耕地这种力暂时还达不到通臂之力。这里是为了历史的继承,把它记录下来,以便对通臂拳做全面的研究。

  俯卧,两手扶地,两脚掌撑地,屈肘,身体向上、向下、向前、向后摆动。

  俯地至胸部触地,再向上探至头仰起。

  腹肌触地,然后身向前后滑引,先起臀部,最后直臂将全身撑起。

  由全掌开始,逐步过渡到五指——四指——三指——二指——一指止。

  (2)马步撑拳

  马步撑就是站成骑马势锻炼,动作相同。

  (3)鹰爪力

  鹰爪力同马步撑拳,惟出后拳,指张开,并以腕为轴,向外绕一小圆弧,收紧五指,抓后仍为拳,然后循路收回。如此左右交替进行。

  (4)抓坛功

  也叫鹰爪功。用一个小口大坛子,以骑马势的姿势平抓坛口,上提至胸,在胸前往返划平圆。先以空坛子练,熟练后,每天向坛子里加一定数量的铜钱,至坛满则功成。此功到清末已无人练了。

  (5)经腕功

  此系二人对练。甲、乙双方均马步相向站立。甲伸出一臂俯掌或拳;乙以四指扣住甲腕(拇指贴在食指旁);甲转动往怀里拽,边拽边以掌拨乙腕,使乙腕被拧失力。然后,乙用甲的方法破甲。

  以上除马步撑外,其他功夫不是通臂拳的功夫,是由别的拳种串过来的。

  通臂拳练力的功法不外以下几种:

  ①悠胳膊。

  ②拽胳膊。

  ③五龙盘打。

  ④原地蹲起。

  这样练出的劲是活劲,不僵不死。是全身劲、抽鞭劲,这样练出的肌肉、关节才能柔。柔则活,活而生变(变即是快)。这样爆发力大,速度快。

 地处燕赵之地的静海,确是一方神奇的武术胜地,不仅孕育了闻名中外的爱国武术家、'津门大侠'霍元甲,也培养了曾明珠暗投、做过曹锟保镖的武术家刘玉春。二人被称为近代武术界的'常胜将军',前者创办精武体育会,使迷踪艺名扬大江南北及海外;后者秘授单传,让合一通背这一武林绝技更加神秘与珍奇。

  刘玉春与其所传的通背拳因单传秘授,很少有人知其就里(内部情况),介绍其情况和功法的文章更是罕见。在1989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静海史话》之'静海武术'篇中,对刘玉春有近二百字的文字简述,但文中未涉及其功法内容和流传情况。1986年第11期的《中华武术》杂志发表了署名羊公(香港)的文章《刘玉春与合一通背》,文中介绍了合一通背的一些内容和在上海的流传情况。此文发表至今已近二十年,合一通背拳的发展情况却如泥牛人海,一直未见披露

  作为刘玉春故里的武术后学,笔者更关注合一通背在天津地区的流传情况。为揭开合一通背的神秘面纱,笔者经多方访查,终于找到了合一通背拳在天津的嫡系传人,从而使许多珍贵资料得以重见天日。

  按《静海史话》的说法,'清末民初之际,独流有太祖门四杰称誉一时'。任向荣、刘玉春、张景元、岳德恩四人'曾拜师李登第、李登善、杨学士,深得太祖门真传'。查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重修印行的《静海县志》,其中武术卷中记载:'李登善,独流人,以通臂拳著名;杨学士,独流人,以斩拳著名。'从现在静海太祖门和通背门演练的内容可以推断,当时任向荣主要继承的是太祖门的拳学。独流太祖拳与外界流传的少林太祖拳有很大区别,拳术只有单踢腿和双踢腿两个套路,另有侧重功法和技击训练的24式拳;器械有大杆子、苗刀、单刀、串把剑、齐眉棍、春秋偃月刀等,拳械虽不多,但劲力风格自成一系。而刘玉春则主要继承了通背门的拳学,所传套路比太祖门更少,但操练技击的功法却非常独特和奇妙。刘玉春,字连玉,生于1860年,江湖尊称'申爷'或'刘申师父'。据门内人讲,刘玉春从师于李登第(登三爷),李登第则受传于一无名道人或和尚。因本门拳术口传身授甚秘,加上年代久远,源流情况已很难查明。登三爷晚年把通背门的技法和功法单传给了刘玉春。

  据中华武术文库《中国武术拳械录》载,'通背的原意并不是指一个门派,而是锻炼时的法则。通是通达的意思,古语有'非神而不能通,非化而不能达,神化之功,方得通达之妙。'背是指人的脊背,目的在于腰背发力、通肩达臂、放长击远、先发制人,所以称做通背练习。'明代学者黄宗羲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中的《六路歌诀》中写道'佑神通臂(背)最为高'。其子黄百家--王征南先生的高足,在其《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一文中进一步为《六路歌诀》注释:'通臂(背),长拳也。'、由此说明,此拳在明代已有流传。另据康戈武先生所著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一书所述,近现代流传的通背拳,主要有祁家通背、白猿通背、劈挂通臂三种。

  天津静海刘玉春所传的通背拳,全称为'皇氏昆仑风摆柳的合一通背',一些书刊中介绍天津流传的'活叶通背'或'荷叶通背'即指此。从现在掌握的传承情况和演练内容来看,很难确定它和现在广为流传的几派通背拳有什么渊源关系,却是沧州的劈挂通臂拳吸取了合一通背的一些内容。从其名称字面上看,此门拳术有可能是皇宫大内的某个高手传至民间;由'昆仑'二字似可看出又与西北地区的某门拳学有一定的渊源。合一通背拳中有一套秘不外传的鞭杆,而鞭杆是流传于西北地区的一种重要棍法,恰似也可证明这一点。

  光绪年间,刘玉春和任向荣结伴外出,以武会友,结识桑园(今河北东光界内)的武术名家谢玉堂,用太祖门的24式拳换得谢家秘传的稀有兵器苗刀刀法八趟。返回独流后,二人反复斟酌,加进了通背门的激绞连环步法,又将苗刀演化成前后各八趟,成为通背门的核心内容。因后来谢家武艺失传,任、刘的苗刀便成了全国的武林绝活。

  1920年前后,直系军阀、直隶督军曹锟慕名派属下刘干臣(静海人)到独流强聘任向荣、刘玉春到保定督军署,任苗刀营教习。1923年10月,曹锟贿选总统后,任、刘等作为护卫随其进京,住北京泰和殿内。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曹锟赶下台后,任向荣、刘玉春返回故里,各操旧业并传教武艺。

  刘玉春的合一通背有'只教师父,不教徒弟'的说法,这说明,如果不是看准了的可传之人,通背拳艺是不会轻传的。事实也证明,得合一通背技艺的传人,多是带艺投师的。这也可能是因为合一通背门的功夫上力快、打手狠,如果传给二三十岁性情未定的年轻人,怕他们压不住性子,惹出大祸。刘玉春在苗刀营任武术教习期间,将通背24式拳和苗刀真谛秘传于沧州劈挂拳传人赵世奎和'郭燕子'郭长生。1928年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后,馆长张之江曾聘请郭为苗刀教官,遂使苗刀在南方得以传播。如今,郭氏后人更将苗刀在沧州地区广泛传播。

  当时,刘玉春还将通背拳艺传于东北人石庆山。行伍出身的石庆山双手使枪,百发百中,初见刘玉春时,并不服气,问刘玉春合一通背拳好在何处。刘玉春说:'咱练的这玩意儿就是步快手快!'石庆山却说:'手脚再快,难道还比这枪快吗?'刘玉春说:'20步之外,枪是你的;这20步之内么,枪就不是你的了!'石庆山哪里肯信,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刘玉春说:'不信你就试一试。'在众人的监督下,石庆山向前走出20步,就在他转身拔枪的同时,刘玉春已飞步赶到,右手抓掳其刚刚举起枪的右臂,左手探面一掌,就在其愣神之际,枪已撒手交到刘玉春的手中。石庆山这才心服口服,磕头拜师。石庆山艺成后,回到关外,人送绰号'黑蝴蝶',很多占山为王的'胡子'都怵他一头。刘玉春因儿子早殁,晚年把掌握的合一通背的技艺和理法全部传授给了嫡孙刘景云。

  刘景云(1906~1944年)艺成后,到天津和朋友王子坤、沈德祥、庄连芳、庄连印等做贩卖布头的生意,并代师传艺,教他们练拳。一次,刘景云对弟子们说:'我用黑纱布蒙上眼睛,任你们随意去打,看你们能不能打得着我。'几个人同时向刘景云进攻,刘竟能在他们进攻的缝隙中穿梭来往,一触即发,挨上一个打躺一个。王子坤说:'你这是假的,蒙着的眼睛能看见人。'刘景云说:'那就给你蒙上试一试。'王子坤刚蒙上眼睛,刘景云说声'给我打',几个师兄弟挥手齐上,把平常打手时总占上风的王子坤臭揍了一顿。还有一次,王子坤为试一试刘景云是否还留有后手,从刘景云的身后突施一掌袭向其后背。刘景云听到风声,一个回身掌(虎扑子)打在王子坤的前胸,只见王子坤脸色煞白、口吐白沫地瘫软在地上。师兄弟们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刘景云说:'不要紧,五分钟后准好。'果不其然,五分钟后,王子坤慢慢地苏醒过来。从此,他更加勤奋努力,发奋苦练,最终独得刘景云合一通背拳之精髓。

  王子坤(1905~1973年)长刘景云一岁,应与其同辈。王子坤艺成后,刘景云又遵刘玉春之嘱去上海,此一去竟音讯皆无。

  王子坤后定居在天津。1959年,居住天津的河北辛集人张金镛(1906~1982年)随其学艺。张金镛本是练太极拳出身,因年龄已稍大,遂让三子张玉海拜王子坤为师,学练合一通背拳。今年65岁的张玉海是王子坤的关门弟子,也是独流合一通背在天津第四代的惟一健在的嫡系传人。王子坤之所以能把合一通背绝学传于张玉海,一是看中他为人忠厚、勤奋好学,将来能把继承的东西再传下去;二是因为王子坤的三个/L子中,长子因性情暴躁(进过监狱)未能传拳;次子早殁;三子想学武艺,却因膑骨受伤致残而未能练成,最后只得将武艺外传。

  张玉海原是天津轧钢一厂的工人。1975年5月的一天,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吊装钢板的吊车钢索突然崩断,从空中飞落的钢板正好拍在张玉海的前胸,这一飞来横祸不仅把他的胸骨打得粉碎性骨折,而且左心肺也都裸露出来。看着奄奄一息的张玉海,在场的人都认为这回是九死一生,没什么救了。可是凭着从小练就的一身纯功和医护人员的妙手回春,他硬是逃过了这一劫,起死回生。由于身体受伤严重,元气大伤,此后他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身手矫捷地习练合一通背拳了。但他深知,祖辈传下来的通背拳艺就系于他一身,他像命根子一样舍不得丢弃。不能用力,他就轻轻地比划着各种功法和拳械;力不从心时,就在脑海里把师父给的东西像放电影一样过上两遍。2000年,曾习练过通背散手的静海人陈树祯兄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隐居多年的张玉海师父。要知道,寻找张玉海并非易事,原先知其底细的人,现已失去联系,仅张玉海的居所就因拆迁三易其地。张玉海深感哥俩之诚,又专门从市区到静海王口镇了解了陈氏兄弟的为人,遂让哥俩焚香叩拜,收为弟子。焚香磕头的含义不仅仅是拜师学拳,更重要的是要对先人发下誓言,尽一个传人艺不轻传、看准了人却必须要传的职责。因为合一通背门是天下少有的武林绝学,历来单传秘授,其肩上所负的责任重大,选错了传人会助纣为虐,遇资者不传,又可能使其失传。

  陈树祯今年62岁,静海县王口镇北万营村人,自幼喜武,先是南万营的三舅翟继云以少林拳、劈挂拳为其启蒙,后随落户天津的大舅翟佩云习通背散手,因性情温和,从者如流。经过多年的锤炼,陈氏兄弟成为享誉津门武坛的著名技击家,先后与来自河北、山东、台湾、河南及天津当地的各派武林好手(其中不乏获过省级散打名次的选手)多次较技,均使对方折服而去。怀着对中国功夫的一片挚爱之情,他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对合一通背拳的真谛继续进行着不懈地追求。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4月18日,他们在张金镛的徒弟吴宝祯的帮助下,终于寻到了律门奇人张玉海的门下,全面系统地学起了合一通背秘不外传的绝学。张玉海长陈树祯3岁,因其只有一个女儿,无子可传,所以对陈氏兄弟豪无保留,倾囊相授。在四年多的时间里,陈氏兄弟系统地继承了合一通背门的原步24式拳、活步24式拳、通背拳、左把枪、苗刀、鞭杆及打手的秘法。

  24式拳和通背拳被称为合一通背拳的一套基础功法。原步24式拳亦称小24式拳,是左右并重的最基础的单操手法;活步24式拳又称大24式拳,是由四五个动作连击与步法结合、左右并重的复杂组合;通背拳是合一通背门中惟一的拳术套路。外界一直认为合一通背门无拳,很多门内人也很难学到这套一辈只传一两个人的拳术。此拳术手法多变,没有定式,没有固定的步型,步法灵活多变,节奏转换快如滔滔江水,连续不断,其中的招法个个精绝,如珍珠串成,是以后打手的重要内容。、 合一通背门的核心是散手技击,亦即打手。练好24式拳和通背拳后,还要单操长力和增加身体硬度的功法,这种功法由柔练起,不磕砂袋、树木等硬物。此功练成,力大无比,身体各处硬似钢铁,任对方随意击打,令其受震而退;若还击对手,则对方承接不住,不敢再出手。陈树祯膂力过人,一拳下去,能将对方臂骨打折。步法也是合一通背门需要单练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本门独特的激绞连环步法,为通背散手增色不少,其进退自如、左旋右转、抽撤连环、步中含腿,配合合一通背的巧妙引手,令敌心惊胆战,无所适从。步法灵活后,即可进入合一通背的打手阶段,双方运用所学招术进行攻防训练。'风摆柳的合一通背'概括了其打手的总特点,即沾连粘绵随,冷急脆快硬;手外加手,缠裹进击;指上打下,上下相随;左通右,右通左,身手合一,如风摆柳条,力贯梢节;心毒手狠,气势腾然;出手为掌,招到变拳;出手讲究发劲力,不动如书生,一动如龙虎,发动似迅雷不及掩耳。见过刘景云和王子坤打手的人,说他们打起手来像一对蝴蝶,上下翻飞,蹁跹起舞,潇洒好看,简直像舞蹈艺术一般。

  合一通背拳的散手技击威力无比,不仅刘玉春被称作'常胜将军',且历代好手与各门派切磋武技,没有败绩。如今,第五代传人陈树祯等更是以武会友,广泛切磋,均使对方输得口服,让在武界'徜徉'了半辈或大半辈子的练家们有幸见识了武术的'真玩意儿'

再考通背合一门源流

笔者二十年前就著文介绍中国武术中罕见门派“通背合一门”之概况,近年来笔者不再闻武术界事,惟独有关“通背合一门”的资料、讯息均悉心收集,惟恐漏失,但十九年只得一麟半爪,且只是介绍一些动作的东西。最近总算看到一篇大文、一本书。文章是发表于《精武》杂志2004年9期的《静海武林有奇葩,合一通背又一枝》(以下简称《静文》),作者燕野耕夫;书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通臂二十四势》(以下简称为《通书》),主编为郭瑞祥。

  阐说“通背合一门”

  《通书》主编者郭瑞祥先生,在十八年前,笔者就得闻其大名,这是笔者为了进一步了解刘玉春大师生平,致书河北省武术队主教练翟金生先生,代为查询。翟教练就来信向我介绍了刘玉春大师学生郭长生之哲嗣郭瑞祥先生与他是好友,并曾和郭瑞祥先生合写了一份介绍简单情况的材料给笔者(原信、原件都有保存),那时笔者始知,武术界前辈郭长生有一哲嗣郭瑞祥,除了练劈挂亦在练通背拳。但至今笔者跟郭先生未见过面,亦真是“神交已久,缘悭一面”,尔后,才从武术刊物中陆陆续续得知些郭先生的情况,并知近二十年来郭先生在武术园地勤于耕耘,成就卓著。笔者由衷感到可敬、可喜、可贺!

  但是读罢郭先生主编之大作,却令笔者很是失望,亦是激起笔者再次执笔写武术文章的原动力之一。正因为“通背合一门”流传不广,极为罕见,那就更应该尽最大努力地“求真、存实”!须知“通背合一门”不是哪家哪姓之“家宝”,而是民族之“国宝”,中国之“国宝”!

  中国武术,门派拳种,如今几近千种,为什么笔者对“通背合一门”情有独钟呢?因为它古朴无华、传承有绪、毫不玄虚;因为它可知可行、实实在在,不靠鬼神道佛;因为它系统性强、可操作性强,十分科学、可行!“通背合一门”也可以说是中国式的“拳击”,因为该门中严格地讲根本不用腿法,讲究击打、击倒,以步法、身法、劲力胜人,以连击胜人,充分体现了“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招招架架,就是十下”之技击精义。简言之,是以速度、劲力、技巧胜人。若“通背合一门”也如其它一些门派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苦修苦练,那此门派亦就不可贵了,当年曹晏海也不可能跟郭长生学了一年左右的通背拳能在杭州擂台上巧打刘高升了。

  其实,中国武术各“门派”各“拳种”确有优劣之分,门派不同无非方法不同,方法不同,就有成效高低之别。再者,培养出一个出色的技击人材,因素很多,诸如本人的身体质素、悟性、老师的教育方法、本人的修炼程度等等。

  “通背合一门”好就好在方法,乃是我们的先人积几代人甚至几世人才总结出来的“技击方法”,令人真是叹为观止!

  笔者看到《通书》后,恕我直言,很失望!首先郭先生自称一门派之“掌门人”(见《通书》第7页),好似当之无愧。但是须知中国历代以来,练武术的人是从来没有“掌门人”一说的,此乃“武侠小说家”言,试问当今各流传有绪的武术门派,如形意、八卦、各式太极、八极等等谁是“掌门人”?武术各门派近代只有师承关系,这在传统武术中叫“根攀”,武术中的门派决非社会上的“门会”、“帮派”,这是一种本质的区别!《通书》中说郭长生为刘大师“单传”之人,从传统伦理、血缘亲疏及现实所传下之“通背合一门”内容,似乎很难立住脚。若真是“单传”何以把“通背合一门”说成是“沧州通臂”及“通臂二十四势”,难道成了“单传”还不够,非要当自创“沧州通臂门”宗师?如此这般,岂非有“数典忘祖”之嫌?且还把恩师祖刘玉春的年龄也弄错了,大了12岁(《通书》言刘大师生年为1848年,而曹锟有“武术营”为1918年),若照《通书》上刘大师的年纪,哪有他到了古稀高龄还会去当曹锟军队的教官或是什么“连长”之理?

  《通书》说郭长生前辈1916年就把通背拳引进了沧州。(按:曹锟1918年(民国七年)才筹建成“武术营”。)刘玉春大师若收郭长生为徒也应该是1918年以后之事,1926年曹锟失败,1927年郭长生即去南京中央国术馆,如此推算,郭把“通背合一门”部分内容传至家乡,至少亦应是1930年后之事,是耶,非耶?《通书》14页上有如下一段文字:“独流普传叫'太祖拳’、'太祖门’,而单传叫'合一门’、'通臂拳’。叫法虽不同,但两者拳势的结构、动作轮廓都是基本相同。那么两者有什么差异呢?这个问题因为单传功与术绝大部分已失传,要想把它讲清楚是相当困难的,分析这个问题多属于'猜议一’”。这段文字,似乎有些画蛇添足,但也颇耐人寻味,既然郭氏之“通臂”既不叫“太祖拳”、“太祖门”,也不叫“合一门”、“通臂拳”,而叫“通臂二十四势”,那么郭长生前辈不是成了既非“普传”传人,也非“单传”传人了吗?

  文中又说“因为单传功与术绝大部分已失传”,那请问,何来“单传”之人?《通书》225页中刊出了“通臂拳练功要领”应是从笔者1986年所刊出《通背拳与刘玉春》一文中抄录而得,但笔者刊出的是“通背拳练功要诀”,且是把笔者歌诀中重要的、不可更改的字眼窜改。笔者把两篇歌诀重刊一次,请有心者体味体味,技艺功夫中好多事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这首“练功要诀”可以说是“技击训练”上的上乘之作,不只是对练“通背合一门”的传人,凡对练技击性拳术的人都有普遍指导意义!

  通臂拳练功要领

  塌腰松肩头顶天,舒筋活节意自然;浑抱丹田脚粘地,左旋右转心要闲;前进必须应顾后,左右上下一线穿;出拳出掌轻到重,当中合力链锤般;不问进退攻兼顾,洒脱矫健着先鞭。

  通背拳练功要诀

  塌腰松肩头顶天,舒筋活节意自然;浑抱丹田脚钻地,左旋右转心要闯;前进必须仍顾后,左右上下一线穿;出拳出掌招到重,当中无力链锤般;不问进退攻兼顾,洒落矫健着先鞭。

  “通臂丹”、“通臂胆”正误。

  《通书》11页至12页介绍“通臂丹”(郭先生以前说是“通臂胆”):“刘景云练通臂拳两臂有通臂丹,两臂平伸,用力则出现两个红球左右穿动,古人称之为'通臂丹’,所以有神力。据说练通臂拳日久,可出现此功。据我们所知,通臂门人中只有郭长生和刘景云有'通臂丹’神功。”读后,真是费解得很,以乎有些自玄其说,令人莫名其妙。“通臂丹”、“通臂胆”似应是“通背单”之讹传罢,因为,整个“通背合一门”拳艺的训练方法中最值得保密的乃是“通背单”即二十四式原地的“单操”(初步二十四势、原步二十四势),因为它是看似最简单的却是最基础的、最重要、最根本的训练,也真是“越简单的东西越科学”!所以历来对此是最“保密”的。

  “二十四势”说

  “二十四势”是“通背合一门”中四步大功的“规矩”。“初步”、“原步”二大功法的二十四个“字”代表二十四种“单操”方法,都是不动步或不移步的。“初步”到“原步”是训练的两种阶段,要求达到的训练目的也不同。“小二十四势”的二十四个“字”中,每个“字”代表一种特定的、左右并重的、上步有步法的、或单个或小组合的训练方法,决不是随意的组合。而第四步大功“大二十四势”就有一首“二十四势歌”来代表,“二十四势歌”共二十四句,每一句代表一种特定的,规范的、左右并重的大组合动作,也决不是任意组合的,而每一组合都各有偏重,对施教者而言,也可以因材施教,而对修习者而言,亦可根据自身条件及喜好作有选择性地偏重训练。就如任向荣前辈擅长的“退步勾子”在“大二十四势”里就有一组合动作即第二十三势“小猴拳左右挑打”。《通书》220页里披露的“通臂二十四势歌”,笔者保留有古谱原件之影印件,古谱只叫“二十四势歌”且有七句跟古谱文字有出入。最大的出入是最后一句中“通背”被改成了“通臂”,且编者也并不知“二十四势”为何物!另外“通背合一门”中尚有折二十四手(《通书》131页为“拆二十四手”),乃为“大二十四势”之更精萃更简化的组合练法,均有特定叫法,且有折服对手、令人心折之寓意。

  综上所述,“二十四势”从“初步二十四势”到“大二十四势”(包括折二十四手)、四步大功的训练方法是“通背合一门”非常“规矩”、非常“规范”的训练方法,即“有规矩才能成方成圆”的过程。尔后“八手”、“软补打”、“硬补打”及专项功夫训练直至“梦打”,这是“脱规矩而有规矩”直至“从心所欲”高级阶段的训练方法了。

  《通书》中值得推敲处尚多,恕笔者不再一一指出。笔者以为,介绍推广一种拳种应多在技、法、功、理、传承中尽最大努力“存真、求实”,不能只为一家一姓立传,此乃“学术著作”,并非“民间口头文学”,把前人、亲人过多随意“拔高”、“溢美”均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笔者无意贬低郭长生前辈、郭瑞祥先生在武术上的成就,仅只就“通背合一门”的事实作一澄清,并对《通书》就事论事,若有不恭处,万望鉴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