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威震华夏真国士,经治春秋补儒林

 彭允好 2023-05-02 发布于河南

舜帝之时,皋陶曾被舜帝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将德治与法治结合,教育人们懂得并恪守纲常伦理,促进家庭亲睦,人人相亲,社会和谐稳定。

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将平民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士”为其一,从此“士”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和身份活跃在中国的舞台。

管仲之后,孔子赋予“士”以道德上的内涵和精神上的追求。孔子将“士”分为三个层次,“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是“上等士”;“宗族称孝,乡党称悌”是“中等士”;“言必信,行必果”是“下等士”。重约守诺,言行一致是“士”最根本的底线。

上等士具有着崇高的信念和人生追求,以天下为己任,心怀天下,坚守节操,忠义报国,承担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使命,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推动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重任。中等士孝养父母,友爱兄弟,称颂乡里,成为中国民间社会的道德楷模和人格典范,对于稳定民间社会结构,促进家庭和睦,具有压舱石的作用。下等士说话言而有信,一诺千金,说到做到,即使没有非常崇高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也代表着民间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做人品质,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文明特征。

一国中才德兼备,为国家、民族树立良好道德榜样的优秀人物也被尊为“国士”。北宋文学家黄庭坚《书幽芳亭》云:“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

“国士”是国之重宝,民之榜样。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国士”有许多,其中影响最广泛的当属东汉名将关公。史书《三国志》曾赞誉关公:“有国士之风。”

关公一生志兴汉室,忠肝义胆,智勇双全,知恩图报,信义卓著,无论功业、志向、武艺、学识、人格、口碑,还是对民间社会的道德教化作用,都足以成为中华民族“亘古一人”的国士典范,中国士文化的文化代表。

广东佛山腾冲村福善堂有对联称颂关帝“威震华夏有国士,夙誓扫中原平汉贼;经治春秋通左氏,学当为西蜀补儒林”,“一身系汉室,君臣之间,真同骨肉;百代仰髯公威望,忠义之极,便是神仙”。体现了世人对关帝的敬仰和爱戴。

近千年来,关帝“国士之风”的文化形象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主导了中国主流文化的思想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发扬影响极为深远。

南怀瑾大师说,为社稷服务的就是“士”,“古代的士,必须内在的道德,外在的学识,两方面都很好,才能称作士。因此认为要了解今日的国际大势,要读历史,尤其要读《春秋左传》,大原则不会错的,不过要自己去领悟。”

历史以来,中国的“士文化”传承者,以“志于道”的坚定精神追求,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胸怀格局,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节操,为中华民族伟大而悠久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无穷无尽的道德和精神力量,展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特征。

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侠士荆轲,如“士为知己者死”的报恩勇士豫让,如“人固有一死,或重或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正直史官司马迁,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相范仲淹,如“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如“一寸丹心思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忠义名臣于谦,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禁烟英雄林则徐……他们的精神品格早已幻化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脊梁。

国学大师钱穆说:“你只要在家做孝子,在社会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公民。能担任一件事,便是士。若能推十合一,大而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关心到中国前途,并且能关心到世界前途,这便成为天下之士。一乡之士与天下之士,同样是一士。若果能兴起中国之士道,诸位试看明天的世界。”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