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呱呱坠地,睁天眼,看见这黑白而模糊的世界(只要不是哪吒,孩子生下来,由于眼睛黄斑还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只能够有亮暗的感觉,要到一个月的样子,才对红色有一些区分,要到三个月的样子,才能够大概的区分彩色。)。这个时候的孩子,对这个世界还没有什么好奇可言。一旦孩子能够清晰的看清这个世界,就开始想各种方法,用五官去与这个世界互动。从那个时候开始,直到1岁,除了那些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会主宰这个世界的人,一般不会太在意这个时段孩子的学习问题的。从两岁开始,不能够讲是大多数家长,但是,不少的为人父母者,就开始把学习和玩这两者区分开来,他们认为孩子与这个世界的各种自发自愿的开心互动叫瞎玩儿,把自己加与孩子身上的关于语言和符号体系的认知才叫学习。不过对于孩子来讲从两岁到四岁,他们不会太从内心去区分这两者,所以,也不会太逆了长者的意愿。 不过从四岁左右开始,那些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所谓兴趣班的家长可能就会常常听到孩子发自由心的呼喊:就知道学学学……,就是不想让我玩呗!这也是我一年多以前不能够说听得最多的话,也是常常听到的哭喊之音。从喊出这句开始,孩子内心也把学习与玩儿对立起来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孩子对于学习的好感,会随着一次一次的,常年累月的不是发自自愿的学习中慢慢磨光,直到归零之后,还会随着着漫长的学习之路下降到零下,有的孩子会达到:对于学习的深恶痛绝之感。更多的孩子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厌学的状态。要是家长,(当然你不要指望老师,人家那么多学生,而自己一人怎么可能照顾得过来,)这时还不能够感悟,孩子能力弱的时候,只能够低效的学习的同时,只会哭喊。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能力强大起来了,就会表现出你不愿意面对的逆反。其实吧,要是早一些呢,怎么调整呢,其实还是迷茫的。我从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开始,就再也没有把玩和学习区分开来看。在我看来,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好玩的学习和不好玩儿的学习。那些自发自愿的能够感受到乐趣的学习就是玩儿;那些被强加的,不自愿的,感受不到乐趣的学习,就是不好玩的学习。同样是看一本书,看得两眼放光,它就是玩儿;要是看得百无聊赖,愁眉苦脸,它就是不好玩的学习;同样是看一部电影,看得兴高采烈,它就是玩儿;要是看得枯燥寡淡,它就是不好玩的学习;同样是出游,要是满心喜欢,它就是玩儿;要是累还索然无味,就是……是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都是在学习,无论是有趣的学习,还是无趣的学习,都是在学习。这里显然,谁都能够体会到,有趣的学习,也就是把学习当成玩儿,可能是最高效的。就像有些游戏,不少成人看到那些复杂的操作与敏捷的动作都大为感叹,可是孩子就是很容易学会,不是因为他们年轻,而是你没有那兴趣去驱动。如果可能,尽可能让孩子的学习有乐趣,无论是自己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是给孩子找的引领者让孩子感受到,都可以。至于说,学习哪里来那么多兴趣可言。这样的想法,如果不能够丢垃圾筒,你的孩子,或者你引领的孩子有这样的感受就不远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是学习的料(环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