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中医,人人自医 ![]() ![]() 阳虚体质:是指平素有不耐风寒,喜静不喜动的特点,发病后易致阴寒内盛,或邪从寒化更伤阳气,或体内阴阳失调,易出现阳虚阴盛的体质。表现:形体多肥胖,形寒肢冷,面色少华,苍白,喜食偏热食物,舌体浮胖,多有齿痕,舌质淡,脉来迟缓或沉而无力,或见倦怠乏力,毛发易落,目胞色晦暗,时有清涕,唇色淡,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不实。 -----摘自《中医基础理论》 ![]()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假设体内阴阳各50%为阴阳平和型体质,那么阳虚就是阳低于50%,阴还是50%,相对显得阴多了。 因为阳主温煦,主动力,所以阳虚人比较怕冷,容易感冒,不爱运动,其实想运动也觉得力不从心。 阳虚则阴盛,相对多余的阴并非人体所需的能够利用的阴液,而是渐渐演变成里寒,受外来寒邪侵袭后,容易内外勾结而致阳气更虚,体质更寒。 体型上肥胖和瘦弱者均有,肥胖者居多。但是手脚怕冷是一定的,并且脸色苍白。上下眼皮呈暗色,也可见黑眼圈。 ![]() ![]() 而以上只是阳虚人的大致表现,如果细细体察,还会发现同样是阳虚,表现的偏向还是颇有不同。因为阳虚还要与脏腑相结合来辩证: 比如说心阳虚,则更多表现在精神方面,如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有时恶梦鬼怪。如果心阳虚影响到了血液的运行,还会引起心胸憋闷、刺痛等。 再比如脾阳虚,则更多表现在消化道方面,如脘腹冷痛、泄泻清谷等,还有水湿代谢功能不良,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肤为肿。 再比如大家熟知的肾阳虚,则表现在生殖机能的减退,如男子阳痿、早泄、精冷,女子宫寒不孕等,以及水液代谢障碍,发为水肿,或尿频、尿闭等。 而脾肾阳虚又经常合而为病,互相影响,病机更加复杂。 ![]() ![]() 饮食方面: 完全避开生冷食物。重点要温补阳气,比如可于膳食中适当增加牛羊肉、鸡肉等温性肉类,煲汤煮粥泡茶时加入黑豆、核桃、栗子、红枣、桂圆、生姜等甘温补阳之品。比如,韭菜子煮粥就是一道温补肾阳的小食方。 另外可适当吃些辛辣助阳之品,如葱姜蒜、辣椒、花椒、肉桂、茴香等很多厨房调料都是温性的,蔬菜中韭菜、茴香菜也是少有的温阳之品。 生活起居: 衣着方面全面保暖,不熬夜,不赖床,熬夜损耗肾精,肾精乃肾阴肾阳之生发源泉,清晨阳气升发,赖床则阻碍了阳气的升发。 阳光是最好的补阳之品,尤其是要多晒背,可以给督脉补充阳气,督脉统领一身阳气。 晚上睡前1小时可泡脚,有助于温通经脉,潜藏阳气。 运动方面: 增加运动量,以微微出汗最佳。千万不要在晚上运动,晚上阳气要收藏。也不要运动到大汗淋漓,会耗损阴液,长此以往会导致阴阳两虚。 药物调理(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比较常用的中成药或经方有:针对脾阳虚的理中丸、小建中合剂等;针对心阳虚的桂枝甘草汤;针对肾阳虚的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 平时可以用桂枝、桂圆、菟丝子、韭菜子等煎水代茶饮。夏日喝姜枣茶,既补阳又排毒。 市面上产品过分强调温补肾阳,迎合大众心理需求,殊不知真正适合直接温补肾阳的人很少,很多人虚实夹杂,或者身体瘀堵厉害,一味温补,事与愿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