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中明|论《金瓶梅》的艺术缺陷及其形成的原因(1)

 燕山茶社 2023-05-02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一、在题材上,未完全摆脱加工、改编他人之作的熟套

在中国小说史上,《金瓶梅》是一部由民间说书艺人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创作过渡的作品。它明显地带有过渡性的特点:

既在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塑造、语言描写、情节结构等等方面,有重大的突破和崭新的创造,又因袭和保留了说唱艺术的许多熟套和痕迹,再加上作家个人世界观中的陈腐之见渗透其中,使之在艺术上更显得相当芜杂、粗糙,甚至未免拙劣。

它犹如一块璞玉浑金,虽然从总的来看,瑕不掩瑜,但终究瑕瑜互见;虽然含金量很高,但毕竟羼有不少杂质。

因此,我们在充分地认识和肯定《金瓶梅》的艺术成就的同时,有必要指出它在艺术上的缺陷。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提高对于美和丑的鉴别能力,批判地继承《金瓶梅》这宗文学遗产;全面地吸取它在创作上的经验教训。

文章图片2

《金瓶梅词话》

在总体上,《金瓶梅》虽然是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但是并未完全摆脱我国小说题材因袭,惯于采撷、加工、改编他人之作的熟套。

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成果,《金瓶梅》中所采撷的他人之作,有白话小说《水浒传》《京本通俗演义百家公案全传》,文言小说〈如意君传〉,《清平山堂话本》中的〈西山一窟鬼〉〈志诚张主管〉,《古今小说》中的〈新桥市韩五卖春情〉;有戏曲《琵琶记》《西厢记》《宝剑记》《香囊记》《玉环记》《月下老问世间配偶》;有宝卷《黄梅五祖》《金刚科仪》《黄氏女》。它们在《金瓶梅词话》一百回中的分布,大致可列表如下:

《金瓶梅》 所采撷的作品名称及内容 回次

第 1回 《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的序词「丈夫只手把吴钩」及对「情色」二字的评述。

《清平山堂话本‧志诚张主管》中王招宣府及张大户买下的婢女,被移植为潘金莲的身世。

第 1-6回 借用《水浒传》第 23-25 回武松打虎,西门庆和潘金莲勾搭成奸,并合谋害死武大的故事。

第8回

套用《水浒传》第 45回骂和尚的描写,并将《水浒传》中对潘巧云的肖像描写移植到潘金莲身上。

第 9-10回 改编《水浒传》第 26-27 回武松为兄报仇的故事,把武松一举打死西门庆,改为误打死皂隶李外传,武松被发配孟州,西门庆逍遥法外。

第 15回对灯市的描述,抄自《水浒传》第 33回对清风寨元宵小鳌山的描绘。

第 26回写来旺儿被西门庆陷害的情节,与《水浒传》第30 回武松被张都监陷害的经过相似。

第 27回蹈袭《水浒传》第 16回「赤日炎炎似火烧」一首诗及文言小说〈如意君传〉的色情描写。〈梁州序〉小曲则引自《琵琶记》第22 出。借用《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中阮三与权贵之女陈玉兰由尼姑薛姑子撮合成奸的故事。

第 34回引用《香囊记》第 2出「红入仙桃」的情节和〈锦堂月〉唱词。

第 36回大段抄录《黄梅五祖》宝卷。

第 39回引用元杂剧《玉箫女两世姻缘》第 3折套曲。

第 41回所害的故事,把蒋天秀改成苗天秀,仆人取名苗青。

第 51回借用《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中薛姑子撮合阮三与陈玉兰私通的故事。

第 56回引用《金刚科仪》宝卷。

第 61回引用《开卷一笑》中的〈哀头巾诗〉和〈祭头巾文〉。

第 62回几乎抄录了《宝剑记》第 28出的全部内容,并作了某些补充,移植了这出戏中那位庸医的人物形象。

将《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中老道士驱魔,阴风吹走人影,改编为潘道士给李瓶儿驱邪,怪风吹灭李瓶儿身边的「本命灯」。

第 63-64回 引用了《玉环记》第 10 出的部分内容。

第 67回抄录了《宝剑记》第 33出〈驻马听〉套曲中「寒夜无茶」「四野彤霞」二曲。

第 68回 「脸虽是尼姑脸……到此会佳期」一段,抄自《宝剑记》第51 出。

第 70回将《宝剑记》 3出的一段独白移作描写朱勔所拥有的万贯家财的一段文字,第后面紧接着供演唱的〈端正好〉套曲,则抄自《宝剑记》第51 出。

第 71回引用元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第三折套曲。

第 47-48回 借用《百家公案全传‧港口渔翁》中富翁蒋天秀乘船赴京途中为仆人和艄公录《黄氏女》宝卷达三千余字。

第 72回引用《月下老问世间配偶》杂剧第四折〈新水令〉套曲。

第 73回由薛姑子讲述《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的故事。

第 74回 「盖闻法初不灭……空手荒田望有秋」一大段,抄自《宝剑记》第41 出的韵白;「百岁光阴瞬息回」「人命无常呼吸间」等韵文,抄自《宝剑记》第41出的〈诵子〉,只是前后四句顺序颠倒;〈一封书〉曲(「生和死两下」)也见于《宝剑记》第 41出。

第 79回抄录了《宝剑记》第 10出的部分内容,把剧中的给林冲算命,改为给西门庆算命。

第 82回移植《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待月西厢下」的四句诗及情节。

第 84回将《水浒传》第 32回刘知寨妻子的遭遇改为吴月娘上泰山烧香后的遭遇。

第 87回借用《水浒传》第 26回武松杀潘金莲的故事。

第 93回将《水浒传》第 39回形容江州浔阳楼的文字,移植到对临清谢家酒楼的描写上。

第 90、99 回 借用《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中「山东夜叉」李贵的名字。

第 98、99 回 将《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中吴山会见金奴等情节,改写成陈经济会见王六儿、韩爱姐的情景。

第 100回 描写韩爱姐的文字,跟《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中描写那位姑娘乞求主人公开恩的文字相同,且语言环境大致相仿。

以上一百回中有 40回是有移植、改编他人之作的现象的。至于从《盛世新声》《雍熙乐府》,清曲 103 首,《词林摘艳》等曲选中,引用套曲20 套(其中全文引用的有17套)尚未计算在内。

文章图片3

《雍熙乐府》

在着重从日常的现实生活中吸取小说题材的基础上,《金瓶梅》作者如此大量地抄录、移植和改编他人的现成之作,这种现象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笔者认为,它反映了《金瓶梅》作者是在通俗小说、话本、戏曲和说唱文学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小说艺术还带有不成熟性,表现了从集体创作向文人个人创作过渡的特征。

即在以日常的现实生活题材为主体的同时,却又采录了不少他人的现成之作,使两者显得有点生硬、别扭,很不协调,损害了他的小说艺术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如《水浒传》中的西门庆,本来只是个贪淫好色的市井恶棍的形象,而《金瓶梅》作者在着力渲染他的贪淫好色的同时,既要把他刻画成为一个有作为新兴商人─经济上的暴发户,又要把他写成是个贪婪、暴虐、昏庸、腐朽的官吏和土豪,集新兴与腐朽、发展与衰亡于一身。

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西门庆是「十六世纪中国的新兴商人」 「二千年封建社会的掘墓人」。[1]

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西门庆性格是在那些传统的反面形象性格基础上的一个新发展」,「一个别具一格的不朽的反面典型」。[2]

既然是「传统的反面形象」,当然就谈不上是「新兴」的,既然是「反面典型」,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进步的革命者─「二千年封建社会的掘墓人」。

如此尖锐矛盾的论断,不只是由于论者本身的片面性,也是作品中现实生活题材和传统故事题材存在矛盾所致。

这种矛盾在潘金莲形象的塑造上,也表现得很明显。

《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只是个狠毒的淫妇形象,《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则不仅是个狠毒的淫妇,同时她还多才多艺,追求婚姻自主和爱情专一,反抗封建的一夫多妻制。

因此武松杀嫂在《水浒传》中是个英雄的壮举,而在《金瓶梅》中则显得有点「尴尬畏葸」。[3]

《金瓶梅》作者在描写潘金莲被武松杀死时,一方面说「武松这汉子,端的好狠也」,「堪悼金莲诚可怜」,另一方面却又说这是为兄「报仇雪恨」,「世间一命还一命,报应分明在眼前。」(第87 回)这明显地反映了新旧两种题材、两种观点的矛盾。

文章图片4

川剧《武松杀嫂》剧照

大量采撷他人现成之作,给《金瓶梅》在艺术上带来的另一缺陷,是显得臃肿、累赘,落入俗套,削弱了作品的紧凑感和新鲜感。

如第39、74回写王姑子、薛姑子说经,在《金瓶梅词话》本中,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抄录了《黄梅五祖》宝卷中的「偈语」「白文」「又偈」,《黄氏女》宝卷中的《金刚经》等,文字皆长达二、三千字,令人不堪卒读,只得一翻而过。

张竹坡「第一奇书」本《金瓶梅》改为一笔带过,将其原文几乎全部芟除,便由繁冗、累赘变为紧凑、利落。

还有许多诗、词、韵语,是属于说书艺人常用的陈词滥调。如《水浒传》第八回写林冲为「免得高衙内陷害」,在他被刺配沧州道之前,便写了封休书给妻子,那妇人听得说,心中哽咽,又见了这封书,一时哭倒声绝在地,未知五脏如何,先见四肢不动,但见:

荆山玉损,可惜数十年结发成亲;宝鉴花残,枉费九十日东君匹配。花容倒卧,有如西苑芍药倚朱栏;檀口无言,一似南海观音来入定。小园昨夜东风恶,吹折江梅就地横。

《金瓶梅》第 86回写陈经济胡说吴月娘的儿子孝哥「倒像我养的」,使这月娘不听便罢,听了此言,正在镜台边梳着头,半日说不出话来,往前一撞,就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但见:

荆山玉损,可惜西门庆正室夫妻;宝鉴花残,枉费九十日东君匹配。花容淹淡,犹如西园芍药倚朱栏;檀口无言,一似南海观音来入定,小园昨日春风急,吹折江梅就地拖。

在《金瓶梅》中,类似「荆山玉损」这样蹈袭《水浒传》中的韵语达54 处之多。[4]

这种蹈袭现象,不仅破坏了作品的新鲜感,而且在思想和艺术上也显得很不协调。

在《水浒传》中是以「荆山玉损,可惜数十年结发成亲」,来控诉高衙内活活拆散林冲结发夫妇,而在《金瓶梅》中却以「荆山玉损,可惜西门庆正室夫妻」,来描绘吴月娘所受到的中伤,这既对中伤吴月娘的陈经济无丝毫谴责之意,更令人感到困惑不解的是:

它对西门庆似有所同情,而对吴月娘在「可惜」之中又似有调侃的意味。

这是蹈袭现成的韵语所造成的不伦不类。它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描写能力尚感不足,而不得不贪图省事,蹈袭现成的陈词滥调。

如果作家的创作才能已经很高,或者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那样纯粹是话本的加工、写定,那就一般不致出现这种不伦不类、不协调的现象。

文章图片5

《周中明文集》

注 释:

1卢兴基:〈论《金瓶梅》─16 世纪一个新兴商人的悲剧〉,《中国社会科学》1987 年第3 期。

2沈天佑:〈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金瓶梅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年)。

3徐朔方:〈《金瓶梅》的成书以及对它的评价〉,《金瓶梅论集》。

文章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本文获授权刊发,原文刊于《周中明<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转发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