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渐成论心理学体系

 求是1025 2023-05-02 发布于山东

以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理论体系为主要代表。渐成论又称后生说,由18世纪德国胚胎学家C.F.沃尔夫提出。渐成论认为从受精卵至新生个体的生长及发育是一种渐变过程,即生物有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来未分化的物质发展形成的。这种观点与先成论相对立。先成论认为在卵或精子内有与成体完全一样的雏形,而高度复杂个体的形成只是这些雏形简单生长加大的结果。

皮亚杰从生物适应的观点出发,从知识在个体中发生发展的角度阐明了人类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知识建构论和认知发展阶段论,创立了发生认识论学科体系。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形成,既不是外物的简单复本(经验论),也不是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独立显现(预成论),而是包括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地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结构。客观知识从属于这些结构,认知结构的发展标志着儿童智力水平的提高和逻辑范畴与科学概念的深化。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称机能理论。在他看来,人是有机体,人的活动是内发自生的,来自有机体自身内部的动因促使自己发展,因此人的活动是主动的,从外部环境获得的经验不是发展的基本原因,而是影响发展快慢的因素。智力的本质是适应。适应机能的实现须以某种基本的结构存在为前提,而结构又是组织机能的产物。有机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着各种心理结构,这些心理结构存在于人的内部,并控制和影响着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

皮亚杰认为有机体具有组织和适应两种基本功能。组织是指个体将其身体活动和心理过程组织成为一个有效系统的倾向性;适应是指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两种对立且互补的过程: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有机体作用于环境,将环境的特性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有机体受环境的作用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同化和顺应这对矛盾之中,当同化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儿童的行为变化不明显,认知处于稳定的平衡时期;而当顺应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认知则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之中,即不平衡时期。有机体为了适应环境,旧的平衡总是不断地被打破,并为新的平衡所代替,这种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是认知发展的动力,是有机体获得一切知识的基础。由于个体组织其行为并通过平衡过程对环境做出适应,结果产生了某种心理逻辑结构,即图式,它们随儿童的成熟而不断发展变化。

依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11~14、15岁)。通过以上4个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经历了从身体动作活动到符号活动,再到心理操作活动(心理表征作为主导的活动形式)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次序有两个重要特征:普遍性和稳定性,即人类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无一例外地经历这几个阶段,并且阶段的次序是不变的,较早阶段获得的能力会带入随后的阶段之中,遗传和环境因素能影响儿童通过这些阶段的速率,但不能改变这一由成熟决定的发展进程和方向。

总之,皮亚杰提出了一个极为完整的认知发展理论,他强调儿童是环境的主动、积极的探究者。其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渐成论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和当代的儿童教育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虽重视建构性和阶段性,却忽视了阶段之间的过渡性,偏重遗传、生物因素而忽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因而也遭到批评,新皮亚杰学派结合信息加工的观点,对其理论加以修正,在如下3个方面实现了突破:①从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共性转而解释其特殊形式,强调个体差异。②更加强调认知的情境性特征。③强调特定领域内的有关概念变化的过程与知识,更注重一般领域知识与特定领域知识之间的连接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