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我们在工业与农业领域,分别树立了两个标杆,即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 因为当年我们还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大国,所以,无论是历史地位还是影响力,农业领域的标杆大寨,远比工业领域的大庆要重要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大寨的带头人陈永贵可以凭着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成为国务院副总理的原因。 如果有人要问:大寨之所以被树为农业标杆,并号召全国农村学习的原因是什么? ![]()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农业合作社。 当时毛主席正大力号召开展农业合作社运动,力图通过这种合作机制,打破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将原本基于土改分成农民的土地,收归集体所有,由集体统一经营。 所以,当时急需树立一个典范,而大寨正是率先农业合作化的地方,并且在陈永贵的带领下的确做出了一些成绩,从而进入到了毛主席的视野之中。 二是开山建梯田 大寨村处于山西的太行山区,属于穷山恶水之地,到处都是荒山,根本没有像样的农田可种。 即便进行土改,每家每户也只是分得了极少量根本产量极低的山地,不仅数量极少,而且是标准的瘦田薄地。 这样一来,大寨的村民们虽然有了自己的土地,因为土地面积少,再加上都是土石混杂地,农作物产量也极低,所以,大家依旧无法摆脱贫穷。 而搞了农业合作社之后,作为领头人的陈永贵,就能把农民的力量集中起来,一方开荒山建梯田,大量增加土地面积;另一方面整理土地,填土去石,改善土壤状况;最后再修建农田水利设施,解决山地灌溉问题。 在陈永贵的带领下,经过村民多年的努力之后,大寨村不仅通过开山建梯田的举措,增加了大量的土地面积,而且还通过优化土壤结构提高的农作物的亩产量。 从而让大寨村民真正摆脱了原来一家一户农耕模式下的贫穷状态,从而成为了全国农业学习的榜样。 而大寨的做法很快便成了全国农村学习的榜样,特别是许许多多的山区,也开始了大量建设梯田的运动,可以说中国绝大部分的梯田,都是那个时代学大寨的产物。 当然,把山坡开挖成梯田,有利有弊。 所谓利,就是增加了不少的农耕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作物播种的面积,特别是原来许多靠山吃饭的农民,因为有一定的土地可以耕种,在当年相对农作物亩产量较低的情况下,增加了粮食的收成,解决了温饱问题,还通过交公粮的方式,为国家贡献了不少的粮食。 所谓弊,就是原本更适合树木生长的山坡山地,在人力改造成梯田之后,山体的蓄水能力减弱,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开出的梯田根本无法灌溉;另外就是缺乏树木保护的山地,一旦遇到大雨,就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甚至连建好的梯田都接二连三地被破坏。 在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人们意识到了这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也发现有如开山建梯田种粮食,还不如植树造林或搞经济林、果林一类的收入更高。 于是,原本学习大寨所改造出来的梯田,又纷纷被退耕还林了。 把梯田退耕还林,不仅仅有学习大寨经验的其他山村,还有被作为农业典范的大寨村本身,如今,几十年过去之后,再去大寨,你会发现,除了还保留了一些坡底地之外,其余的山坡上的梯田,基本上都重新生长出了密集的树林,一座座山,又回到了它们最初的青山绿水的样子。 而如今的退林还耕的政策,再加上水稻上山的科技推广活动,或许又会把大量的山坡重新纳入到建设梯田的运动中来,只是不知道,这一次的举动最终会不会像上次学大寨一样,最终又重新回到原地。 |
|
来自: mrjiangka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