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访大寨 作者|任海明 大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飘扬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面鲜艳的旗帜。大寨是华夏农业文明的佳作名篇。首战白驼沟、三战狼窝掌、奋力战洪灾、三不要三不少、搬山填沟造平原、科学种田等至今脍炙人口,留下史迹斑斑。陈永贵故居、陈永贵墓地、陈永贵雕像、孙谦纪念地、郭沫若诗魂碑、叶帅吟诗地、周恩来住址、周总理三访大寨纪念亭、大寨展览馆、团结沟渡槽、大寨文化广场、大寨文化展示馆、大寨梯田(狼窝掌)、大寨生态园、火车皮式窑洞、大寨新居等旅游景点,都是大寨新时代浓墨重彩的画廊…… 在那个年代, 毛主席 “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业发展的伟大进程。全国掀起了学大寨、赶大寨的热潮。大寨精神得到发扬,大寨经验得到推广,六亿神州尽舜尧。一波又一波到大寨参观、学习、取经的人流激荡人心,看着村里的支书,主任去大寨参观学习,没有资格的我也眼馋羡慕,去大寨之情由此而生。在后来的日子里,这个念想一直没有中断过。好在退休后,夙愿得已实现。 2018年孟夏,一个风清日丽的礼拜天,好友高虎虎、刘凤英、李丽萍、我和老伴裴引秀五人自驾出行,开启了初访大寨的旅行。四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民间有“四月槐花挂满枝”之说,所以四月又称为“槐月”、“槐夏”、“槐序”。在这个万物吐蕊的季节里,我们的情愫得到了充分的绽放。由于时间短,景点多,内容广,故有点走马观花。 有导航的引领,有高虎虎先生娴熟的车技,我们很快驶入了昔阳大道,一面巨大的红旗造型建筑映入眼帘。旗上“农业学大寨”五个金光闪闪的毛体大字熠熠生辉,为背靠的那座绿色大山增添了无限光彩。大寨,这个闻名中外,古老而美丽的村庄尽现眼前。探访它的历史和文化,昔日和今天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标。 “农业学大寨”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华国锋等曾相继视察大寨;国外有关国家元首、政界要人和知名人士访问大寨;国内各行各业上千万人次参观学习大寨;来自海外134个国家和地区的高达2.5万友好人士,越洋跨海探询大寨;他们被中华第一村的精神和创造的人间奇迹吸引而来! 此行匆匆,我们不仅了解了大寨精神,目睹了大寨变迁,还品尝了大寨美食,大寨美酒,意犹未尽返回太原。 转眼五年过去了,我的心海又一次泛起再访大寨的涟漪。很快,我和老友赵黎荣,刘保明等出发了。和往日一样,激动,兴奋,分毫未减。 豋虎头山。大寨的虎头山主峰海拔约1100余米,传说700余年前,虎头山一带因为金元之间的战争曾经是战场之所在,“大寨”和“小寨”这样的村名据知均是当时屯兵营寨的漫长遗存之物。700年前的战争仅仅给虎头山留下这无声无息的两处村名而已。 虎头山本来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陈永贵及大寨一代人的劳动,使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亲笔题词“农业学大寨”,虎头山也名播四海。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时,“到大寨去,已是国内旅游的第一选择。人数最多的一年是1967年,共有370多万人,高峰期一天高达数万人。那时大寨虎头山的路上人流如潮,万头攒动,接待站从早到晚有人吃饭。” 还有人作过这样的统计,说从1965年到1978年,“到大寨虎头山的外国人有2288批,高峰期一天竟接待了50多个国家的客人;其中有22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莫桑比克总统就来过两次。”大寨如此火爆,访者如此狂热,是中国农村的骄傲。 1965年,周总理来到虎头山,他对大寨人说,大寨虽然梯田造得好,粮打得多,但是还要多种树,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从此,大寨人开始了对虎头山的绿化。60、70年代,地里舍不得种树,就到虎头山上石缝里种树,绿化了1000多亩荒山。80年代调整农业结构,在坡地上种植了300多亩苹果、桃、红枣等果树。1991年大寨人“退耕还林”,开始在虎头山植树造林,1995年,出动300人,投工10000多个,在虎头山放炮炸坑,一个坑填一车土,在干石山上种植了万余株松柏。 1996年大寨虎头山建起森林公园,公园内坐落着周总理登山纪念亭、郭沫若纪念碑、叶帅纪念亭、陈永贵墓、作家孙谦墓和大寨纪念馆、陈永贵半身雕像等一批历史名胜。还有叶帅题写的“虎头山”三个大字镌刻在山间的一块天然巨石上。虎头山森林公园先后从北京、石家庄、太原等地引进15个绿化树种,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1999年,来大寨的游客约10万人次,虎头山森林公园门票收入56万元。虎头山,见证了大寨的发展变迁。 看狼窝掌。“狼窝掌是山坡旱地,是北方典型的旱薄地。”当地人说,“除了老天爷,哪儿的水都到不了地里,几乎全部是靠天吃饭。所以,他们在中科院和山西农大专家的指导下,建立示范田。示范田目前有五十多亩,种植了谷子、高粱、芸豆、绿豆等多种杂粮,其中谷子就种了五个品种。谷子是山西太行山、吕梁山等山区农村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地处北方大山之中,常年干旱少雨,土地贫瘠。过去二十多年中,我国科学家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重点研发的支持下集中攻关,实现了旱地植物的稳产高产。大寨昔日荒山秃岭的狼窝掌,被大寨人勤劳的双手,改造成了层层梯田平展展的米粮山。 瞻仰老陈故居。追寻革命遗迹,继承红色精神。大寨人的住房依坡就势而建,底下是窑洞,窑洞顶上是瓦房,一层窑洞一层瓦房,呈阶梯直通山顶。陈永贵旧居在山脚下的最底层,分前后两院。前院是一座瓦房,后院是两孔石砌的窑洞。大寨人如今都搬到村里统一规划的另一处新的楼房住宅区了,陈永贵家也一样,昔日的房子和窑洞也成了游客参观的景点。 陈永贵故宅属一个广泛性大寨式的庭院,大门口两边的楹联上写着“一生耕云锄月创神农新路,半世从政为官显廉洁哲贤”,它是对陈永贵最好的点评。1914年,陈永贵出生于山西昔阳一个贫苦的人家,在他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挑着他来到了离家乡三十里外的大寨。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练就了他应对困苦生活的乐观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陈永贵利用维持会工作的掩护,为八路军做了大量的工作。从1948年到1951年间,陈永贵一直是大寨村的生产委员。从1952年到1961年这9年期间,陈永贵成了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领头人。1963年,大寨村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洪涝灾害,陈永贵带领大家用扁担挑,用铁锹挖的梯田,全部毁于一旦。而且70%的房屋倒塌,大寨村人面临着流离失所的困境。当时山西省委决定对大寨实施帮助,拔一些救济粮,救济物资和救济款。但是当陈永贵知道省里的这一决定的时候,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决定,“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当年社员口粮不少,社员收入不少,上缴国家的粮不少。”陈永贵带领村里的广大人民以极高的热情与天灾做斗争。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斗,铸就了一段属于大寨的光辉历史,农业学大寨传遍全国各地。1967年,陈永贵成了中共昔阳县委书记,晋中地委书记。1975年到1980年,陈永贵任国务院副总理。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民,做出了非凡的事业。他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歌颂,必将发扬光大! 参观大寨纪念馆。大寨革命纪念馆是山西省最大的纪念馆之一,它记录了大寨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和英雄事迹,是了解大寨历史的重要场所。从陈永贵的墓地往下看,是一溜青石台阶,终点便是大寨纪念馆,其间矗立着一尊陈永贵的塑像,是用花岗岩雕成的。墓地、塑像、纪念馆,刚好在一条中轴线上。那一溜青石阶梯,共分三个部分,据说也是很有讲究的:一部分是他的年龄;一部分是他在大寨执政的时间;一部分是他在中央执政的时间。一个台阶象征一年,有人说类似南京的中山陵。三部分阶梯,有两部分我没在意,而最后那一截,我数了数正好72级,阶梯的数量与他的年龄相合。也就是说,他享年72岁。走完青石阶梯,经过陈永贵的塑像,就到了大寨纪念馆。不言而喻,那里面记录的、陈列的全是大寨人的奋斗史! 大寨人的旧宅新居。用一句话:列车房子排排窑,靠山向阳好居所;连片楼房小别墅,小康大寨让人骄。今天的大寨,在郭凤莲重掌大旗后,顺应村民的心愿,决心走出一条“大寨自己的路”。在她的带领下,大寨又一次进入了一个惭新的发展时期。 1991年9月,当得知华国锋要来大寨的时候,山西昔阳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大寨郭凤莲都赶来迎接,对此华老感叹自己已经有七十岁了,人生又有几个七十呢,不知道还有多少次外出的机会,寒暄一会后便共同前往虎头山上陈永贵的墓前悼祭。 在华国锋离开大寨的两个月后,郭凤莲被任命再度主持大寨村的相关工作。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笔者此行发现,91年之前的将近十年时间,事实上,郭凤莲一直不在大寨。期间,大寨甚至经历了四任村支部书记,然而大寨再也没有重现昔日的辉煌,对郭凤莲的此次任命是奉调重回大寨!郭凤莲回来后,她心里知道,村民们的思想还是希望走“社会主义大寨的道路”,所以才与历任书记的套路千差万别。 郭凤莲抓住机遇,顺应民心,带领大寨人先后办了大寨制衣厂,饮料厂,羊毛衫厂,水泥厂,白酒厂,大寨旅游事业部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企业。知名演员孙俪代言的大寨核桃露和大寨白酒畅销三晋大地…… 笔者近一步了解到,所有的大寨企业都是“全体村民持股分红”。她成功的给大寨村民交上来一份满意的答卷,从1992年到2017年二十五年共同努力之下,大寨村的年总产值由原先的327万提升到了6.7个亿。郭凤莲给全村制订了一系列的养老政策,除了国家给的养老金外,村集体给全村60岁以上,每月300元,70岁以上每月600元。大寨人真正过上了不愁吃穿,无后顾之忧的好日子! 郭凤莲也没有忘记下一代,村里的孩子从1994年开始,小学到高中免除一切学杂费。全村老小都实行了医疗保险制度。 如今的大寨,村民们基本上都住进了165平米的别墅中。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另一个走集体路线同样获得巨大成功的南街村。大寨,南街并驾齐驱! 大寨这个昔日的典型再度被世人关注,本已淡出舞台的郭凤莲也借此重新回到了聚光灯之下。 告别大寨之时,望着虎头山,我想:今天的大寨人,尽管失去了往日的光环,但他们的创业精神犹在,他们是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凭借优势谋发展,他们和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村一样,在改革开放的起跑线上出发,在奔小康的路上崛起,在乡村振兴中发展壮大。大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中国十亿农民实现农业特色现代化的领跑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