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老医案:茯苓四逆汤案及老师解惑

 经方人生 2023-05-02 发布于四川

作者:杨雅阁 喻刚

杨雅阁,胡希恕经方医学郑州传承基地

喻刚,冯世纶经方医学传承班第27期学员

颜某某,男,45岁,初诊2023年2月3日。

患者身瘦,2019年车祸后,颅底骨折出血,善忘,眠差,易醒,多梦,汗出不多,怕冷,纳差,不能食凉,食则腹泻,大便粘,日1行或2日1行,粘不成形,口中和,不思饮,无性欲,夜尿1次,急躁;苔白厚,脉细。

老师处方:茯苓12 党参10 白附片30 炮姜10 炙甘草6,7剂。

二诊2023年2月24日,乏力好转,纳差,大便粘,眠差,双拇趾凉,苔白根腻,脉细。

老师处方:上方增白附片(先煎)45,加桂枝10丹皮10当归10水蛭10,7剂。

三诊2023年4月8日,纳可不多,大便2日一行成形,怕冷四逆,足大趾凉,早起流清涕,小便黄,善忘,易害怕;苔白腻舌暗,脉细弦数。

老师处方:吴茱萸15 桂枝10 白芍10 当归10 炙甘草6 细辛6 川芎6 茯苓15 自加生姜3片 大枣4枚 黄酒20cc,七剂。

整体辨证分析与体会:

患者谈及4年前的车祸以及车祸导致的颅底骨折出血,言下之意是提醒老师,目前的症状是否与当时的损伤存在关联。尽管如此,老师并未如时方派一样,从活血壮骨,补肾化瘀入手,而是仍然详细获取患者刻下的四诊信息,在此基础上辨证施治。

患者纳差、乏力、善忘、眠差、多梦、怕冷、脉细,机能沉衰之像显著,陷入阴证,从纳差,食凉则泻、大便粘不成形等症状来看,辨病位为里,病情为虚寒当无异议。患者虽然急躁,但是口中和,且无舌红苔黄脉数等证,当无阳明里热之患。善忘、眠差、多梦、脉细、怕冷,综合来看,当为津亏血虚,心神失养而致。苔白厚,不思饮,夜尿1次,应有水饮之毒。急躁,考虑寒饮上犯。整体辨证考虑为里虚寒停饮,六经辨证为太阴病,老师先从里虚寒停饮入手处方为茯苓四逆汤原方。

二诊患者症减,但是仍然纳差,便粘,肢端怕冷,苔白根腻,脉细,病机并未发生改变,故仍用原方,但在此基础之上增附子以加强温阳化饮之力。考虑患者骨折出血日久,为陈旧性瘀血,故加桂枝、丹皮(有桂枝茯苓丸之意),增当归,水蛭,养血化瘀。

三诊患者大便成形,纳可,说明太阴里虚寒的状况已经改善,而以四逆怕冷为主,兼有鼻流清涕等表证,整体辨证考虑为表邪里寒并血虚饮停,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治以建中和荣固卫,更以温中化饮,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茯苓汤。

冯老常说:首诊方子可以开得小一些,单刀直入,先看看大致方向对不对,二诊再考虑是否合方,此医案即是明证。老师首诊并未兼顾患者血虚血瘀的情况,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专注于改善患者的里虚寒停饮,待主要矛盾基本解决后再根据情况逐步清理战场。

老师答疑解惑:

问:老师,这个病人,初诊当时怕冷、腹泻、急躁,老师开的茯苓四逆汤,老师,这个茯苓四逆汤具体临床应用的要点是什么?

答:咱们这茯苓四逆啊,勉强吧,应该用生附子,没有。茯苓四逆汤,那就是四逆,手脚冰凉,脉微细,心下痞硬满,还有水饮证,加茯苓,就是有心悸、烦躁这些症状,人参,心下痞硬满,四逆汤变来的嘛。这里头的急躁,相对的来说,是水饮上犯,它不是一个热,我们看,他吃了以后,还舒服,没上火,按里虚寒治,判断了里虚寒以后,再找具体的方。

问:老师,三诊,为何辨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呢?

答:就是啊,当时就是说,有一点表了,这回干脆变成表了,有太阳太阴合病了,里寒外也寒,里外都寒,因为里寒造成的外寒,外也寒,但是还是里寒为主,所以这里头加强治里寒的吴茱萸。

问:老师,三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这个川芎,是为了化瘀吗?

答:不是通草吗?

问:哦,川芎是代替通草啊?

答:对对,通草弄得老有争议,胡老注释,古代的通草就是现在的木通,这么注解了,实际他弄反了。古代的木通是现在的通草,这样讲还行,为什么?一派的虚寒,哪能用苦寒的药啊,木通是苦的啊,所以说,胡老不知道怎么讲的,通草就是木通,应该反过来,古代的木通就是现在的通草,通草淡,没有苦味,所以这个,我们干脆不用它,因为它起什么作用,真闹不清楚,有点利尿作用,它还哪有通络作用啊,用川芎代替通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