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 | 04(各论:温里剂)

 幽默的数据线 2023-10-20 发布于甘肃

温里剂:以温热药为主组成,有温煦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

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里寒证:表邪入里、寒邪直中、过食生冷或误治、寒从中生

①前三种情况属于外来邪气,阴盛则入三阴之脏(太阴、少阴、厥阴)

太阴/脾--症状相对局限,以脘腹冷痛、四肢冷为主要表现

少阴/肾、心--全身症状,包括畏寒甚至恶寒(肾阳衰微)、神衰欲寐(心主神明)

厥阴/肝--上述症状+战栗(肝主筋)、爪甲青紫

(注意:肝主筋脉,属于相对表浅的部位,表现为寒凝筋脉不通则痛。因此寒邪在厥阴经也不一定是重证--需要看是否有心肾对应的表现)

②第四种为阳虚,阳虚=气虚+寒(注意:多汗者忌姜,失血者忌桂,气短气怯忌保合丸。

一、温中散寒

(中焦虚寒证)

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运化、固摄

中焦脾胃虚寒时对应的表现:

1运--脾失健运

①纳差

②腹胀

③生湿→进一步导致气机不升不降

--不升则泻

--不降则吐

2)化--水谷精微化生不足,清阳之气不足

①失养

--倦怠乏力(清阳实四肢)

--少气懒言(脾不能上输水谷精气至肺,肺失养)

--自汗、易感冒(清阳发腠理,清阳不足不能固表)

--筋脉失柔、小儿慢惊风(土不荣木:气血不足不能柔肝,肝主筋)
--腹痛腹泻(土虚木乘:参考痛泻要方)

②清阳不升

--头晕目眩(清窍失养)

③中气下陷(和清阳不升是同一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脏器脱垂(西医:韧带张力降低)

④宗气不足

--心悸、胸痹(宗气贯心脉行呼吸,水谷精微不足不能化生宗气)

3)固摄

①脾不统血(气不摄血)

--异常出血,血量多、质稀、色淡(血虚)暗(寒)

(eg.月经血色正常应该略偏深红,若为大红则属于血虚)

②不能摄涎

--涎唾多

4)其他

--脘腹冷痛(痛:寒凝气滞,不通则痛、喜温喜按、脉沉迟

治疗:治病求本--温中、健脾

【1】理中丸/人参汤

--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

方歌: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吐利腹痛阴寒盛,再加附子更扶阳。

方证:脾胃虚寒证、阳虚失血证

症状:

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吐泻

--寒、虚、湿

治疗:

①温中散寒--干姜(君)

②补气健脾--人参、白术、炙甘草

③祛湿--白术

注意:

①若腹泻严重应尽量避免使用茯苓等药力下行的药物,但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气凌心,则可加茯苓和桂枝。

②此方和吴茱萸汤相比更侧重于治疗脾虚。

【2】附子理中丸(理中丸附方)

--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附子

方证:中焦虚寒证、脾肾阳虚证(相比理中丸更重)

【3】吴茱萸汤

--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

方歌: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方证:脾胃虚寒证、肝寒犯胃证、少阴寒水犯胃证

(阳明寒呕、厥阴头痛、少阴吐利)

症状:

①脾胃虚寒--食谷欲呕、胃脘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②肝寒犯胃--吞酸嘈杂、巅顶(厥阴)头痛

③寒水上泛,阳气被郁--吐泻、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治疗:

①温补中焦--吴茱萸(入胃肝肾经)、生姜、大枣

②下暖肝肾--吴茱萸

③降逆止呕--生姜(相比干姜降逆止呕效果更好)、吴茱萸

④补气生津--人参

注意:

①用大枣不用甘草:甘草壅滞,易生湿助满

②吴茱萸可降逆和胃、疏肝、温肾肝胃

③加人参大枣用于生津,因为吐泻伤津

④干姜温中散寒,生姜降逆止呕

⑤相比理中丸,吴茱萸汤更侧重于治胃(中焦虚寒胃气上逆)

【4】小建中汤

--饴糖、白芍、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

方歌: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方证:五脏六腑气血阴阳俱虚,虚劳腹痛、虚劳心悸、虚劳发热等

其中脾气虚、脾阳虚最重

症状:

①腹痛时痛时止、喜温喜按--脾气、阳虚

②心悸心烦--心、阴

③面色无华--肝、血

④虚劳发热--肾、阴

⑤口燥咽干--肺、阴

治疗:温中补虚、和中缓急

分析:

饴糖--甘温质润,温中补虚、益阴润燥、缓急止痛(补+温+润+缓)

白芍--酸苦微寒,缓急止痛、敛阴养血

桂枝--温经散寒、助阳

大枣--补脾、养阴

炙甘草--甘温,温中、益气、补虚;甘缓,缓急止痛;+桂枝辛甘化阳,+白芍酸甘化阴;调和药性

注意:

①桂枝白芍用量1:2(白芍与桂枝等量药力在表,倍用白芍可引药力入里,且可缓急止痛)

②五脏俱虚从中治

③用药较为缓和--五脏、气血阴阳俱虚,若用药力较强的药物极易导致阴阳失衡

④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5】大建中汤(小建中汤附方)

-- 蜀椒、干姜、饴糖、人参

方歌: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方证:中阳虚衰,阴寒内盛、脘腹剧痛

二、回阳救逆

(阳气衰微)

【6】四逆汤

--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方证:肾阳衰微证、亡阳证(太阳病误治)

表现:恶寒踡卧、神衰欲寐、脉微欲绝等

治疗:

①回阳救逆--附子、干姜

②补中--炙甘草

分析:

①生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

②干姜--守而不走,温中散寒

③甘草

--制约附子毒性

--缓和附子、干姜燥烈之性,护阴

--益气补中,+附子干姜辛甘化阳

--缓和药力,使药物缓和均匀持地发挥作用

注意:

用于救逆的方剂用药味宜少量宜大--效宏力专

【7】回阳救急汤

--熟附子、干姜、肉桂、陈皮、半夏、麝香、五味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

方歌: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寻,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方证: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

表现:厥、利、脉微、神衰

治疗:

①回阳救逆--熟附子、肉桂、干姜

②益气复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干姜、五味子

注意:

①其实此方不适合用于急证

②四君子汤--补气,陈皮半夏--祛痰

③麝香通利血脉,五味子收敛

④中病即止(手足温和)

⑤若症状更重,可加猪胆汁(反佐)或凉服,防止拒药不受,且可从阴引阳

三、温经散寒

(寒凝筋脉)

【8】当归四逆汤

--当归、桂枝、白芍、细辛、木通、大枣、炙甘草

方歌: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养血温经此方饶。

方证:血虚寒凝经脉证

也可治疗荨麻疹(血虚风燥)、冻疮、痛经等

症状: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血虚脉细,寒主收引脉细)

治疗:

①温经散寒--桂枝、细辛、木通

②养血活血--当归、白芍、大枣、炙甘草

注意:

①木通--苦寒,在此方中去性存用,入血分起通经作用

②《伤寒论》中“木通”写为“通草”--宋代之前“通草”相当于现代的“木通”,“通脱木”相当于现代的“通草”

③木通入血分,通草入气分

④大枣用量较大,起补血作用

⑤虽然脉细欲绝,但没有神志异常,所以不是真阳衰微证



【9】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营卫俱虚风寒袭,血痹服之功效良。

方证:营卫俱虚血痹证(血虚风袭)

症状:肌肤麻木(血虚失养)、汗出恶风、舌淡、脉微涩而紧

治疗:

①益气固表--黄芪

②疏散外邪--生姜

③和营通痹--大枣、白芍

④温通经脉--桂枝

⑤调和营卫--白芍、甘草


注意:

①桂枝汤去甘草倍用生姜--去甘草之缓,加生姜之散

②加黄芪--益气固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