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傩戏发展现状及其分布情况

 细雨青衫 2023-05-02 发布于重庆

傩戏发展现状

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傩祭、傩戏在嫩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一带则日趋衰亡。

然而偏僻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个性,以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渗透,为傩祭和傩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那种信息闭塞的文化环境中,社会进化的步伐十分缓慢,加上边区的巫文化既保守又发达,使得傩祭到傩戏的发展长期浸泡在那种巫术气氛十分浓重的地域文化环境之中,滋长并根深蒂固,才导致了傩祭到傩戏的进化速度与当地的社会同步,并且还保留有相当部分的宗教因素。 

以贵州为中心的广阔地带,包括贵州全省、云南东都、四川南部、重庆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部和西南部、广西北部,时至今日仍为傩祭和傩戏流行的地区,而且保存的傩戏最多、品种最全、特色最为显著。

贵州傩戏

贵州民族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有两个系列,三个层次。贵州傩戏具有民族多、品种多、层次多、分布广、保存完整等特点。其代表为:威宁彝族傩戏'撮泰吉'(变人戏),黔东北(铜仁地区)傩戏群,黔北(遵义地区)傩戏带,黔中地区(安顺等地区)地戏。

1. 德江土家族傩堂戏

德江傩,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傩的一种,它源于古时傩仪。明代中期,德江傩堂戏已发育成熟,德江傩堂戏 在民间占有了生存空间和价值。德江傩堂戏原始古朴,源远流长,除傩艺人口传历史外,有明洪武千年傩艺人墓志碑记;有传代数百年的师传名单位,《师坛图》和代传《金谱》。由于师传不同,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之分。

时至今日,德江傩堂戏在民间开展活动十分普遍,傩戏坛(班)遍布全县20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傩戏坛班131坛,掌坛师131人,傩艺师200余人,古老面具1484面,专门从事傩文化研究的人员有20余人。

图片

2. 威宁彝族变人戏

“撮泰吉”是彝语。“撮”意是人,“泰”意是变化,“吉”意是游戏、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

“撮泰吉”的演出,一般是在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的“扫火星”民俗活动中举行。由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组成:祭祀、正戏、喜庆、扫寨。

“撮泰吉”是傩戏大家族中的早期成员。它具有傩戏最突出的特征,即在表演上要戴面具,而面具是作为神灵看待的;在内容上与民俗信仰,傩祭活动密不可分。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是傩戏的低级层次。

图片

3. 仡佬族地戏

明王朝'调得征南'和'调得填南'的过程中,内陆众多的汉族军民进入贵州境地,与仡佬族等各少数民族错居杂处,汉族文化向仡佬族社会渗透。

原傩文化逐渐在仡佬族社会扎根,成为仡佬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黔新、黔东等地区受汉文化影响较早、较广、较深,仡佬族传说的原始宗教信仰受到较大冲击和削仡佬族地戏。

黔中地区仡佬人受汉文化影响面窄,程度浅,民族传统的原始宗教尚大量保留,因而盛行的是以娱人为主的傩戏变种——地戏。

图片

河北傩戏

武安傩戏

武安市地处河北省南部,东距邯郸市30华里。武安傩戏历史久远。从武安傩戏的规模、阵容和角色来看,有宋代宫廷大傩的遗风。武安傩戏内容丰富,娱神娱人节目多样,有队戏、赛戏、竹马等。傩戏面具角色原始古朴。

武安市固义村有一种古老的傩戏'捉黄鬼',丰富的内容,恢弘的气势,演出的同时还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子舞、武术、霸王鞭、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直接参加演出的600多人,连同辅助人员,总数不下千人。整个演出期间还有迎神、祭祀虫蝻王和冰雨龙王、送神等仪式。

图片

戏鬼阁

微信号|戏鬼阁

配图:来源网络

文字:丁璇

排版:莫欣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