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江傩堂戏

 民族地志 2013-06-26

  傩堂戏是渊源于古代方相氏驱鬼逐疫习俗的一种傩戏,因其演出总是与"冲傩还愿"的仪式结合在一起,很少作为一种戏剧艺术单独进行表演,因此又称"傩愿戏"。傩堂戏在贵州分布很广,主要流传于黔东、黔北、黔南、黔东南一带的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和汉族中,尤以德江、思南、沿河、松桃、印江、石阡、江口、道真、务川、湄潭、岑巩等县最为丰富。其中德江县稳坪乡的傩堂戏因为表演生动,发掘较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被有关部门命名为"傩堂戏之乡"。

  德江县地处贵州东北部,古为南蛮之地,战国时代属巴、楚,元代以后设水特姜长官司、水德江长官司,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改置安化县,属思南府附郭。清光绪八年(1882),安化县治所迁移于大堡,即今德江县城。民国二年(1913),安化县改名为德江县。

  德江自古为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使德江傩堂戏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保存十分原始和完整,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德江傩堂戏又称傩戏和傩坛戏,土家人叫"杠神"。它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它源于古时的傩仪,是古傩的一种。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

  傩戏是傩堂戏的主体部份,有正戏和插戏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戏16支。除傩戏之外,一般还要进行傩技(土家人称绝活)表演,项目由主家与坛班约定。在举行傩事活动前,土家族老师都要精心布置一个傩坛(傩堂),所以傩堂戏又称傩坛戏。傩坛布置精致,集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德江傩戏表演时,演员带上面具,身着戏装,手持道具(牛角、师刀、牌带、法鞭、卦子等),进行表演。语言诙谐滑稽,舞蹈洒脱多姿。唱词多属固定,均有剧本。面具造型按剧中各类人物传统形象进行雕刻绘制,用色彩、变形、夸张等手法彰显其性格特征。

  德江傩堂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江傩堂戏有博大精深、绝妙神奇的民族文化优势。1986年11月,在贵阳举办"傩堂戏学术讨论会"期间,中国著名戏剧理论家、中国剧协研究室主任曲六乙先生观看汇报演出后说:"德江的傩堂戏太好了,给我们民族保留了一份遗产,整个演出幽默、风趣、诙谐、逗乐、语言美极了,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1987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贵州省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演期间,仅德江提供的107面古旧面具就占展出面具总数的一半左右,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以及英、美、法、德、日、加拿大、印度、挪威、埃及等国观众的交口称赞。1987年《中国建设》第三期以中、英、法、德、西班牙、阿拉伯、葡萄牙等七种文字向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了德江的傩堂戏。1988年《人民中国》杂志第三期以"贵州·德江"为题专门报道了德江的傩堂戏。同年7月,中央文化部又专程来到德江土家族地区摄制《德江傩堂戏》专题录像片。随后,由日本昭和女子大学、日本民芸馆、东京大学、日本学习院大学、广岛大学、茨城大学教授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分别于1987年、1990年两次先后慕名前来德江考察傩堂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