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方剂,到底是大方好,还是小方好?古代先贤给出了答案,竟然与物理学原理吻合,说明中医非常科学

 华笺流香 2023-05-02 发布于浙江

最近在网上出现了一个病人晒出的中医处方,这个处方上赫然有46味药,总重量超过两公斤。

有个网友精确算出了克数,一共2105克。

两公斤的干燥草药,估计要装满一个5升的罐子。

先不说这个方剂合不合理,就是网友的评论,就有各种戏谑和调侃。

古代的名医张仲景、陶弘景等开出的药方,药种类大部分都在10位以内。

中药的作用,在于用药性的偏差来纠正人体的偏差,所以从原理和原则上来说,药的种类应该是越少越好。

在中医理论里,方剂应该是“方以类聚,药以求异”,即方剂的组成应该是相似或相近性质的药物组合,这样可以相互协同增强疗效,避免药物之间发生相互抵消、干扰和毒副反应,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如果药物组合太复杂,即药物种类太多,就会增加药物之间的互相作用而导致无法预测的不良反应,并降低了对方剂疗效的准确评估。因此,中药方里药物种类少、配伍的合理组合更符合中医方剂论的要求,也更有利于配伍与应用。

当然,对于不同疾病和不同体质的患者,中药方剂的具体应用也需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不一定每种情况下药物组合都是越少越好。

所以通常有一句话叫做,药过13医生不沾。

实际上,这一原理和物理学的一个原理是相通的,这个原理叫做最小作用量原理。

最小作用量原理是一种物理学原理,也称为费马原理或哈密顿原理,它是描述自然界中物理系统运动的一种数学原理。这个原理可以被表述为“物理系统中,对于所有可能的路径中,真实路径的作用量是极小值”。

其中,“作用量”是一个物理量,通常用S表示,它是描述物理系统在各种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之一。作用量的计算依赖于物理系统的状态和运动路径。而“路径”指的是物理系统在不同状态之间的演化过程,可以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在这个原理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状态转移方式都应该被考虑到。

这个原理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描述光学、力学、电磁学、量子物理等各种领域中的物理现象。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计算物理系统中各种物理量的变化、交互等等。

最小作用量原理是一条超越性的法则,在整个宇宙中都是通用的。

这条原则应用在中医里面可以表述如下:对患者最有效的方剂,一定是药物种类最小的方剂。

所以,不要说中医不科学,中医的原则非常科学。

★本公众号所有内容均由“明堂国医研究室”提供。★

▍“明堂国医研究室”是由多位专业的中医专家组成的团队,能为您提供专业的中医诊疗服务,可以面诊或者是远程网络诊断。

面诊时间:周一到周六,上午9点~下午5点。

(注:本公众号所载的医案案例,若非特别注明,全部为本研究室专家的实证案例。)

▍“明堂国医研究室”地址:杭州临平区丘山大街498号2楼208室(胡庆余堂临平店楼上)。

▍联系人:林海,手机13777806715,vx手机同号;华笺,手机13157191802,微信yousbaby1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