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渊起兵!无节操的历史(一)

 风声之家 2023-05-03 发布于江苏

龙图 南宋 陈容(传)  

承接前文>>> 无节操的正史(1)

09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以谋反罪诬杀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控制住了太原全城;又认了始毕可汗做大哥,暂时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困扰。

紧接着,李渊给太原郡辖下各县发出通告:我马上要西渡黄河,前往大兴(长安)“保卫”大隋江山,你们谁赞成?谁反对?

各县县令心知肚明:好嘛,把造反说的这么清奇,也只有你老李了。

但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李渊兵强马壮的,各县县令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只有之前帮李世民陪裴寂赌钱的辽山县令高斌廉,坚决不跟李渊混。

高斌廉还在第一时间派出使者前往江都向皇帝杨广打报告。

送信这事,李渊是知道的,不过他没放在眼里。

因为:

1、当下天下大乱,路上到处是农民军,送信的人能不能活着到达江都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2、就算报信成功,杨广也不一定能抽出兵马来对付自己;

3、从辽山到江都全程七八百公里,一来一回起码一个多月时间。就算援军能开到辽山,怎么都得三四个月,到时候自己早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其实,高斌廉自己也明白,这么做不过是求个心里安慰罢了。

事实也是,杨广听到报告后,虽然心里愤恨,可他却没有任何动作,只是下诏让大兴和洛阳两地严加守备而已。


10

李渊要想从太原南下关中,西河郡的治所汾州(今山西汾阳)是必经之地,没有第二条路。

而,西河郡丞高德儒是杨广的死忠粉,不存在投降的选项。

这是李渊起兵的第一仗,成败与否,对将士们的士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输不起!

于是,李渊叫来李建成和李世民,让两个儿子一起去打西河,才放心。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此前从来没上过战场。

2、李渊分给他们哥俩的兵,大多也都是新招募的,同样没上过战场。

3、除了往返路上的消耗,李渊只给他们发了三天的口粮。

李渊这么安排,是疯了吗?

不,他的意思很明了:你们不仅要赢,还得赢得漂亮!不然我们全家就只配憋死在太原!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载:
“太原辽山县令高斌廉拒不从命 ,仍遣使间行往江都,奏帝举兵。炀帝恶李氏据有太原,闻而甚惧,乃勅东都西京严为备御。西河不时送款。帝曰:“辽山守株,未足为虑。西河绕山之路,当吾行道,不得留之。”六月甲申,乃命大郎、二郎率众取之 ,除程命赍三日之粮。时文武官人并未署置,军中以次第呼太子、秦王为大郎、二郎焉。”


11

事实证明,兄弟俩并没有辜负老爹的期望。

李建成和李世民一上路,当即收起公子哥的派头,和普通士兵同甘共苦,从来不开小灶;遇到紧急情况,又一马当先;沿途所过州县,皆秋毫无犯,瓜果蔬菜一律用现钱从老百姓手里买;偶然有士兵偷老百姓的水果,当即责令送钱赔偿,且并不责罚打骂士兵。

老百姓纷纷传唱,以至于哥俩还没到西河郡城下,城内守军便已经策划着开门归附了。

只有郡丞高德儒还想着据城顽抗。

可高德儒还没来得及有所动作,便被手底下人生擒活捉。

就这样,兄弟俩不战而屈人之兵,从出发到回到太原,用时九天,全甲而还。

李渊高兴地合不拢嘴:“如此用兵,今后咱们可以横行天下了!”

PS:
关于西河之战,历来史料上的记载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就说是李世民一个人打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上文已经说过,懂的都懂。事实上在起兵初期,李世民的军事指挥才能并没有绝对性的高出李建成太多,只是后来李建成因嫡长子身份所限,不再四处征伐,这才全成了李世民的戏码。

六月十四日,李渊正式设置大将军府。

别人家做大事依靠的是各种人才集团,老李家这会儿比较寒碜,就是一个小微型的家族企业。

李渊自己出任大将军;死党裴寂出任大将军府长史(秘书长);刘文静升任司马;温大雅继续担任记室参军。

大军分为三部分:

中军由李渊自领;李建成封陇西郡公,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封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

(哥俩日后斗得跟乌眼鸡似的,但此刻起点是相同的)


12

虽然开门红打响了,但李渊仍有顾虑,他还是对突厥人放不下心来。

六月底,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会见始毕可汗。

临行前,李渊特意嘱咐刘文静:

“这次去突厥,你的任务是借兵,不能多借,多了他们会生出别的想法来;但也不能少借,少了他们不当回事儿,还是惦记太原,这里面的关窍,你得仔细把握。”

不得不说,李渊在把握人心上确实有一套。

有了突厥人撑腰,马邑的刘武周就算想趁机偷家,也得掂量掂量。
七月初五,李渊带着三万子弟兵正式誓师出征,太原由四子李元吉负责留守。

由此迈出了争衡天下的第一步。


13

七月初八,李渊到达第一站,西河郡治所汾州。

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打的底子不错,李渊在西河找到了家的感觉。
不过李渊决定在儿子们基础上再给西河人民一份开业大酬宾:汾州城里的老人,只要超过70岁,都可以获得李渊授予的散官(有官称无官位)官职。

老头子都能捞着名誉官儿做?!

这可把汾州城里的壮丁全都给鼓动起来了:我们不如直接参军做实权官!

不到一天,李渊大将军行辕的门槛就被踩烂了!

由于人数太多,李渊当场面试只任命了1000多人,来不及印发委任状的,只能先打白条,容后再补。

裴寂担心有人会滥竽充数,李渊却意味深长地告诉他:“我们现在的兵力不够,队伍急需扩充,但又拿不出多余的粮食给他们吃,只能靠封赏结其心;而且我的白条都是以代王杨侑(西京留守)名义发的,就算以后要兑现,跟我也没有半毛钱关系,让他们找杨家人好了。”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载:
“民年七十以上,皆除散官,其余豪俊,随才授任,口询功能,手注官秩,一日除千余人。受官皆不取告身,各分渊所书官名而去。”

裴寂识相地闭了嘴:这一家子都是TM人精。

就凭这份无双的心计,李渊能笑到最后一点都不意外。


14

七月十四,李渊率军抵达贾胡堡(今山西汾西县北)

老天爷对“候补儿子”李渊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贾胡堡往南五十多里,就是霍邑城(今山西霍州)

霍邑可不像西河郡那么好打,领头的是虎牙郎将宋老生,因镇压农民军而闻名,部下有精兵两万人。

再往南,是河东郡,又有左骁骑卫大将军屈突通领着数万骁果卫(禁军)与宋老生交相呼应,属实是难啃的骨头。

或许老天爷觉得目前这个局面还不够有难度,又对李渊实施了魔法攻击:下大雨,整整下了半个月。

没办法,李渊只能原地驻扎,同时打发人回太原催送粮草救济。

在等待雨停的日子里,李渊也没闲着。

他叫来温大雅,写了一封信给当时割据势力中名头最响、风头最盛的李密。

和之前吹捧突厥人一样,李渊照例在信里把李密吹上了天:

“当今天下大乱,万民需要一位共主拯救他们于水火。我想来想去,这个人除了你,还能有谁?我已经年过半百,没有这份心力了,但我很高兴能拥戴老弟早正大位!只愿事成之后,你能把我继续封到陶唐故地,我就很满足了。”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载:
“记室承旨报密书曰:'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惟冀早膺图箓,以宁兆庶。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
密得帝书甚悦,示其部下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也。’遂注意东都,无心外略。”

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李渊的这一手简直秀到了大气层:

1、李密此时活动在洛阳周围,跟河东郡就隔一条黄河;如果唐军想快速推进,速战速决,最便捷的办法就是让李密成为最大的箭靶子,分担自己的压力;

2、麻痹李密,免得自己在攻取关中的时候,李密横插一杠子也出兵潼关和自己火并,让隋军摘了桃子。

不出李渊所料,李密见到来信,骄矜自大之情溢于言表。

他让人把信拿给手下将领传阅,洋洋得意:“连唐公都如此推举我,看来天下指日可定啊!”

靠一封忽悠信,李渊弹指间按下了一个劲敌。


15

八月初三,天空放晴。李渊终于可以继续进兵。

令李渊诧异又开心的是,在长达半个多月的雨天里,处于有利地形的宋老生居然一直没有出战,甚至连一次象征性的骚扰都没有。

但是,宋老生的这种乌龟战法也带给李渊不小的麻烦:万一他一直在霍邑城里猫着不出,又该怎么办?

李建成和李世民站出来:“爹,小问题。宋老生这人轻浮,耐不住性子。我们先派出少量轻骑去霍邑城下骂阵,激宋老生出战;如果他还能坐得住,我们再派人去河东、洛阳等地放风,就说宋老生准备跟我们私通串谋。”

不出所料,李建成和李世民亲自带人跑到霍邑城下,刚问候了宋老生祖宗两句,宋老生便点齐城中人马,出来拼命了。

李渊早有准备,大将殷开山正面迎敌,边战边退,目的当然是引宋老生尽可能远离城门,防止隋军大部回撤。

宋老生不疑有诈,一猛子便A进了唐军包围圈,几万人马搅在一起。

正当两军打得难解难分之时,李渊又玩起了心理战。

中军阵上,唐军突然扯开嗓子大声叫喊:“宋老生已经被我们杀了!

隋军瞬间溃散:老大都没了,我们还玩什么命?

战场形势立时一边倒。

砍人砍得正欢的宋老生一下子懵了:“什么鬼,老子这不是好好的活着吗?”

但任凭宋老生如何呼喊,证明自己还活着,却没半点作用,只能任由被自己人裹挟着往城边溃退。

而此时的霍邑城,因惧怕唐军乘虚偷塔,已将大门紧闭。

宋老生只能走城下爬上去,只要让他回到城里当乌龟,胜负依旧不可知。

可老天没给他机会。

他刚爬了两三米,便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唐军小军头给拽了下来,一刀结果了。

“未及战,帝命大郎、二郎依前部分,驰而向门。义兵齐呼而前,红尘暗合,鼓未及动,锋刃已交,响若山崩,城楼皆振。帝乃传言已斩宋老生,所部众闻而大乱,舍仗而走,争奔所出之门。门已大郎、二郎先所屯守,悬门不发。老生取入不得,城上人下绳引之,老生攀绳欲上,去地丈余,军头卢君谔所部人等,跳跃及而斩之,传首诣帝。”

PS:
据《旧唐书》所载,霍邑之战中李建成坠马,李渊也被宋老生击败,关键时刻又双叒叕是李世民力挽狂澜。


16

再说刘文静,八月十五,出使突厥回到唐军大营。

刘文静不辱使命,和他一同来的,是突厥柱国康鞘利、500名突厥兵士以及2000匹马。

不过,突厥人也不是大善人,会白给李渊。

康鞘利跟李渊签了个补充协议......

-未完待续-

参考史料: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五代)刘昫《旧唐书》、王溥《唐会要》、欧阳修《新唐书》、司马光《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