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教学|真题解析•李王辉•一题一研|2021年全国乙卷高考历史选择题27题研究心得

 青年读书说 2023-05-03 发布于陕西
一题一研
3.17
4.(2021年全国乙卷27)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1.【教材原文】
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它还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岳麓版必修I第4课《宋明理学》第16页
明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1472—1529)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是“阳明心学”。
王守仁年轻时曾和朋友一起对着竹子“格物致知”,坚持七天却毫无所得,反而害了一场大病。他对朱子之学产生疑惑,一度崇信佛、道思想,曾在家乡阳明洞中筑室静修。后因反对宦官而被贬到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在那里他静心钻研学问,终于有所领悟。
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王守仁曾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地方平叛。他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识到重树思想标准的重要性。其学说在当时风行一时,并流传到海外。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人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岳麓版必修I第4课《宋明理学》第17页
阅读与思考: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岳麓版必修I第4课《宋明理学》第17页
教材链接分析:教材中理学被发展为官方哲学(意识形态)是在南宋以后,元朝将理学的代表作品《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反映出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趋势加强。明初理学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结合理学的内容,理学强调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和理想,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题干中“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内容符合理学的内容,负责宣传的“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由士绅编撰,明清时期的士绅地方乡里上的有文化有社会地位的人,一般多是指至少拥有基层的科举头衔,(秀才或生员)以上的人。士绅通过以“善书”为内容扩大了理学在民间范围内的影响,体现了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2.【试题分析】
①考点分析:中国古代的思想——宋明理学,以明清时期“善书”为情境。
②题目形式:以文字材料形式呈现,涉及宋代,历史情境或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
③能力要求: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提取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知识迁移)的能力,概念辨析能力、教材熟悉掌握的能力等。
④学科素养:材料通过明清时期士绅在民间推广“善书”,其内容体现儒家的思想价值取向的相关知识,考察明清时期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进而考察学生时空观念。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敢赌繁荣,统治者需要加强人民思想观念的强化,儒家思想一直作为主流价值观念被宣传和强化,通过地方士绅的宣传来扩大和强化其影响力,考察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能力。材料中的明清士绅通过“善书”扩大和强化儒家思想为主的主流思想价值观,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现象中寻找反映历史事物的本质解释,客观评判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考察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能力。
⑤题目解析:
A项,依据所学,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材料主旨是乡绅以“善书”为载体,宣传的内容“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体现了官方儒家思想价值观念,其目的为扩大和强化其影响。确立官方地位应该从统治者的官方做法,例如科举考试的内容等。A项史实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
B项,题干中“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内容符合理学的内容,结合理学的内容,理学强调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和理想,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负责宣传的“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由士绅编撰,明清时期的士绅地方乡里上的有文化有社会地位的人,一般多是指至少拥有基层的科举头衔,(秀才或生员)以上的人。士绅通过以“善书”为内容扩大了理学在民间范围内的影响,体现了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B项正确。
C项,题干主旨乡绅以“善书”为载体,宣传的内容“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体现了官方儒家思想价值观念,其目的为扩大和强化其影响,并不是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扩大,C项与材料主旨相违背,故错误。
D项,题干主旨乡绅以“善书”为载体,宣传的内容“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体现了官方儒家思想价值观念,其目的加强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并非“冲击”,D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故错误。
⑥备考启示:
1.阳明心学
(1)背景:
明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专制统治出现危机;
程朱理学崇尚空谈,已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许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主张用心学来更新理学。
(2)主张:
世界观:心即理;方法论:致良知。
【“致良知”理解】
1.良知即天理,每个人先天固有的,易被私欲蒙蔽,“存天理、灭人欲”。
2.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主观唯心)
(3)影响:
①明中期后,心学广泛传播。
②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正当欲求,一定程度解放思想。
③忽视了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任性废学的弊病。
(4)扩大儒学影响的途径:
①地方士绅扩大宣传。
②皇帝圣旨、圣喻等在地方立碑宣传。
③书院教育、科举考试的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