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说的语言特色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5-03 发布于河南

第十章 小小说的语言特色

现在我们来论讨小小说的语言。在进入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件作品,这是联邦德国当代优秀的微型小说家莱陶·赖因哈德的名作,题目叫《登场》:


一位先生走进来。“我就是,”他说。

“请你再试一试,”我们喊。他重新走进来。

“这儿是我,”他说。

“不比前一次好多少,”我们喊。他又一次踏进房间。

“事情和我有关,”他说。“这个开头不好,”我们喊。他又一次走进来。

“哈罗,”他喊着,招了招手。“请别这样,”我们说。他又作了一次尝试。“我又来啦,”他喊。

“这回差不离了,” 我们喊。他再次走进来。

“一个你们期待已久的人来了,”他说。

“重复一次,”我们喊。可是,唉,我们迟疑不决的时间太长了,这回他到了外面,再也没有进来,跑掉了。尽管我们打开房门,急匆匆地跑到街上四下张望,却再也瞧不见他的影踪。

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一般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这么要求,只不过小小说对此要求更苛刻一些罢了。它的苛刻之处我们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表达:①叙述语言具有跳跃性。叙述,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概括的形象说明和交待。一般中、短篇小说可以自由铺陈,小小说却没有那些笔墨,它的叙述只能速战速决,而且常常在流动中--即伴随着情节推进、故事开展、人物动作而进行,语言也因此加快节奏,带有跳跃的有时甚至是突发的特征。②描写语言多带鲜明性。描写,指的具体描绘和刻划,包括景物描写、心里刻划等。一般中短篇小说多有烘托、渲染,而小小说则少于修饰,多用白描,语言没有过多的虚词,要求一石三鸟,以少胜多。③对话语言兼有动作性。小小说受其篇幅制约,人物行为和故事情节往往展不开,矛盾冲突常常借助于对话来体现。因此,人物的语言,在小小说里同时应把它作为人物的行为来理解,对话本身也是行动描写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这个原因,小小说中的对话大多一兼二任,言行为一。以上三点,可见小小说语言的个性。对于小小说语言的笼统感受,我们还可以用两个词来表达:音响感和节奏感。所谓语言的音响感,在于它可以讲说的一面;所谓语言的节奏感,在于它具备欣赏的一面。成功的小小说作品,它的语言是完全可以收到这两种效果的。

下面我们需要把问题展开来谈。第一步工作,我们可以先来认识一下小小说的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或合二为一称作描述语言。描写,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形、神展览或表演的征候;叙述,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交谈或说服的征候。这里请看小小说《钥匙》:


街心公园。

溶溶的月光下走来了他。姑娘挪了挪,腾出一段椅子。“你早来了?”“反正我没来晚。”“嘿嘿。”“嘿嘿!””

凉爽的晚风,象个淘气的孩子,一会儿在他们面前的草地上打滚儿,一会儿又拽住垂柳的枝条荡秋千。

“给。”

两把亮闪闪的钥匙落进姑娘的手里。“还行。”

“敢不行吗?”姑娘笑了。

“先别美。这不是我作的。”“嗯,谁配的?”“花钱到店里配的。”

晚风吹累了,不再和柳枝亲近,透过垂柳的缝隙,可以看到路边的指挥亭,红灯……绿灯……红灯……

“你不会做?”

“模具钳工做钥匙,玩儿似的。”“那你没时间?”

“抽根烟的工夫就得了。”“哼,显示一下你有钱。”

“没那意思。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睁眼说瞎话,车间里什么没有?”

“有是有。金闪闪的是铜,银亮亮的是铝,可都姓'公’!”那边的指挥亭上,还是红灯……绿灯……红灯……他含笑凝视。她莫名其妙。

“红灯停,绿灯行……”小伙子终于耐不住寂寞,自言自语地嘟哝着。

“一本正经,真德行!”“嘿嘿……”


观赏了作品,诸位不难发现它在使用语言上的几处优点。开笔只用四个字--“街心公园”,为通篇提供了场景,叙述语言可谓干净,宛若落地四颗珠子。“溶溶的月光下走来了他”,这句话既有描写又有叙述,描写为全篇提供了时空背景,叙述推出了人物,一语双兼,言简意明,足见描述语言之节约。文中共有三处描写的句子,每次都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单句,或是一个复句。这些描写,在语言,简练而不失优美;在意境,抒情而又不多渲染;特别是“红灯……绿灯……”的迭用,墨少意多,纸短情长,既烘托了主题,又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描写效果。文中用于叙述的句子更是既少又精,通篇数起来不到八句话,文字不会过百,足见作者大度谦虚,宁可把话让给人物去说,自己也决不抢白。其中有一句话--“两把亮闪闪的钥匙落在姑娘的手中”,平中见奇,一语多用。在情节,这句话是在推进;在结构,这句话可视为承上启下的段落;在故事,这句话巧妙地设下了悬念;在人物,这句话可视为展示人物关系、揭示矛盾冲突的前奏。由此便可看出叙述语言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小说描述语言的特点。①干净明快,毫不拖泥带水;②绝少修饰,不用过多的虚词;③ 一语多用,以少胜多;④ 生动形象,富有动作性。

最后一点我们可以从人物对话中去感受。现在应当进行第二部工作,认识一下小小说的对话语言。这里仍以《钥匙》为例,它的对话语言又有哪些特点呢?请看--“给”,个字就是一句语;“还行”两个字就是回答。文字节约,语言生活化;可含义呢,言为心声,话中有情;再有,“给”意味着要递钥匙,“还行”就是接了以后的表示,字面里含有动的色彩,字意里含有动的感觉;这效果也不坏。现实生活中的男女恋人月下谈话,浅薄者滔滔不绝,含蓄者话少意长,这是诸位都知道的。小小说中的恋人对话,是喋喋不休好呢,还是含蓄一点好呢?这要看其人的修养。从小小说自身来讲,心喜欢含蓄。废话不说,实话少说,艺术语言也要精练。以上这个意思,可见对话语言之简洁。再看那一男一女的两声笑,前一个“嘿嘿”是句号,是真笑,笑态憨厚,笑意里有几分谦恭;后一个“嘿嘿”是叹号,学逗式的笑,笑不在己,笑在于恋人,其笑中含嗔,其笑中含娇。这两声笑,只用了

读,而且也可以拿来说讲。这就涉及到它的音响和节奏。当然,音响和节奏与故事和情节分不开,但它同时还表现在小小说的语言上。音响和节奏是一种美感,它不象图象那样永远摆着让人观看,而是通过起伏不定的潜在意念令读者心中充满惊奇、新颖和希望。如果小小说语言锤炼精当,是可以加强和促成这种效果的。

这里看个例子,作品文字稍长了一些,但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还是搬出全文。小小说的题目叫《晨曲》:


同往常一样,她轻轻地撩开被子起床了。时针正指向四点半。洗脸刷牙,上街买菜,淘米做饭……她象一只精密的摆盘,在这三口之家的小机器上,欢乐而飞快地摆动着。

“喂喂,懒虫,该起床了,太阳晒屁股啦!”她动作麻利地从厨房冲到卧室,对着丈夫嚷,“什么时间?六点一刻。喂,咱们上法院。昨晚,你半夜上床,不是神气活现地要离婚?闹着玩的?哼,谅你也不敢。快起床吧!什么什么?临时调班?你今儿上中班?好,那你就困扁头吧!小虎起床,别钻到你爸爸的被窝里胡闹。小疯子!”

她一边收拾房间,一边唠叨:“你看你看,写字台上、地板上全是烟灰。好呀!深夜回家又在研究那张图纸。你喜欢熬夜,熬死了,我也不管;可是我的电费--厨房间的灯又开了整整一夜。再这样没头没脑,我非搧你两个巴掌不可!小虎别笑,你不能象你爸爸……哎唷,我的饭焦了!”

她把中午的饭捂好,又将早饭放到煤气灶上,然后扫地。“这是什么,一大团塞在床底下的……呵唷,又是你的工作衣。又是这么脏。你呀,一天一件,当我洗衣机。笑什么?什么,你那台老爷机器革新成功了?哈,祝贺你,祝贺你。唷,又神气起来了!骄者必败。不要忘记自己是六七届初中生。

说着,她“噔噔噔”地到厨房间去洗那件工作衣,同时进行遥控指挥:“小虎,快穿衣服。皮鞋在沙发旁边,衬衫在床头橱上。噢,对了,书包在桌子底下。我早上检查过你的作业:算术有一道做错。再这样,我也搧你两个巴掌。别哭别哭!”

当她听到小虎假哭声象洪水一样灌进厨房时,她乐了,暗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工作服从清水里捞起,晒好。

“啊哟哟!泡饭烧成了粥。”她赶忙端下饭锅,换上水壶,拔腿去买三根油条,顺路取回当天的牛奶。

“喂,我想起来了,你昨天发奖金,放在哪儿?”她喘着气,一屁股坐在床沿上,重重地推了丈夫一下,顺手将儿子的衣领翻整齐。“在老地方?多少?嗬,还不少!这是超产奖和革新奖吧!喂,我一个子儿也没拿,仍和生活费一起放在老地方。要用,你自己拿,别又说患'气管炎’。不通,我得提醒你:香烟一天一包!吸香烟生肺癌,叫我怎么办?嫁人?你说得好轻巧。要嫁人我一定嫁个科学家。稀奇什么你?”

她一看时间,跳起来,急忙吃早饭。一嘴二用,边吃边嘀咕:“这奖金,我考虑好了:一半仍旧储'活期’,咱们的存折里已有……哈哈,绝密数字,内控。什么?你偷看了?好,这帐,明儿算。至于另一半嘛,给儿子买件罩衫,给你买一斤半绒线。--别假惺惺了,谢谢你想到我。我不要,老太婆,打扮个啥?小虎,快来洗脸刷牙吃早饭。”

她三下两下,吃完饭,马上动手烧菜。声音仍象高压电,源源不断地输进卧室:“喂,告诉你。昨天临下班,为了压花板的质量,我狠狠地骂了'老戴’一句。她哭了,唉,数十年的老交情,这……不过,我想,'老戴’一定会想通的。今天我向她赔礼,但原则要坚持。”

她看见儿子快把饭吃完了,就叮咛:“小虎,爸爸今天中午在家,你中午回家吃。晚饭嘛,妈妈又要上夜校读书,不回来了,你就一个人吃吧!嗳,上课一定要听讲。过去可以凭力气工作,现在讲究知识和学问了。你没看见爸爸妈妈脱了一班车,现在赶起来,多么吃力呵!乖,我上班去了。来,让妈妈亲一下。好,拜拜!”

她又对卧室里喊:“我走啦,阳台的花你浇一浇。啊!多么醉人的晨曲。热烈、欢快、高昂、激越……

听完了这支《晨曲》,实在让人陶醉了!那音响,那节奏,那旋律,多么热烈,多么欢快,多么激越!这效果来自哪里?生活的音响,时代的节奏,自不必说,可女主人公那快言快语、独唱独白的语言旋律,不能不是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的直接原因。她清晨四时半起床,一直忙到上班,足不停,手不闲,嘴不住;急急风上场,急急风下场;紧张、迅速,还有准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争分夺秒而运筹有方,头寸不乱。作者为她安排这一系列动作,一系列语言,目的无怪乎为了造就一种气氛--紧张热烈而又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由此透出高时效快节奏的时代气氛。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其中的语言也帮了大忙。试想,如果把作品中的短促句换成慢二八的句式,如果把口语化的风格换成文绉绉的风格,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效果呢?无疑,其中的音响感、节奏感将会败坏殆尽,变得杂沓无章。作家要靠自己的才华,才能使语言产生美感效果。能够产生美感的语言,无疑需要千锤百炼。我们从《晨曲》中得到的启示,这后一点最为重要。

小小说语言具备音响感、节奏感,不但适宜阅读,而且宜于说讲,这对扩大读者面无疑是有好处的。同时,音响和节奏的效果好了,也可以减少读者对小小说的外部形式过于苛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