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过这样的留言: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间歇性自律,持续性懒散。 一针“鸡血”打下去,踌躇满志,一进入正题,立马泄了气。 心理学家罗伊斯说:“在某种意义上,意志力通常是指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 那些能够自律、执行力超强的人,都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力。 但意志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后天养成的。 下面这几个习惯,正在渐渐毁掉一代人的意志力。 ![]() 随波逐流,禁锢你的内驱力 叔本华说过:
若你的动力是内心的指引,那么脚下再泥泞的道路也会意义非凡。 因为这段脚程不再是完成任务,而是奔赴热爱。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从小生活在一个封闭、乏味的矿区小镇里,幼年时就生出了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他10岁时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 18岁那年,鲍勃·迪伦考进了众人眼中的高等学府明尼苏达大学。 但大一还没读完,他就选择辍学,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一头扎进心心念念的音乐事业。 两年后,鲍勃·迪伦名震北美。 风头正盛的他,本可以凭借自己擅长且符合时代口味的民谣音乐扎根立足。 但他爱上了摇滚乐,在民谣音乐节上演奏电吉他,在观众愤怒的嘘声中提前下台…… 鲍勃·迪伦丝毫不动摇,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摇滚专辑。 其中《像一块滚石》迅速登顶多国音乐排行榜,被滚石杂志评为史上最伟大歌曲,他被誉为摇滚巨人。 2016年,鲍勃·迪伦又凭借他充满诗意的表达方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一个民谣歌手、摇滚教父、诗人、小说家和画家;但又都不是,他只是他自己。 不被定义,追求本心——就是鲍勃·迪伦最大的标签,也正是他直面挑战,克服困难的关键。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唯恐“不进则退”,宁可随波逐流,也不敢去另辟蹊径。 于是把人生变成了单行轨道,如此浑浑噩噩挤在洪流中攒动。 自己内心真正想要追寻的方向是什么,变得无关紧要。 渐渐地,人的思维钝化了,内驱力也被束之高阁。 本该与它并驾齐驱的强韧意志力,在庸庸碌碌中迷失了方向。 ![]() ![]() 一心多用,摧毁你的专注力 知乎上有网友提问:“为什么我的意志力总是很弱?” 其中一个回答这样说:
换言之,你的意志力不是太弱,而是被太多的任务给磨没了。 一位同事跟我聊天时谈到,自己的工作状态非常差。 打开电脑开始写稿,中途需要上网查资料,又有一份报告要写,报告写到一半收到一条邮件,于是又去回复邮件…… 同事懊恼:
这是因为,他的专注力已经差到无法干完一件事了。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每分每秒都会弹出纷繁杂乱的提示音: 两分钟的短视频、十几字的热搜,层层叠叠的网页窗口,来回切换的手机界面…… 来自QuestMobile的数据表示,2022年,我国人均拥有5台智能设备。 当一切追求效率的先决条件平铺在我们面前,时间和精力自然而然都被切成了碎片。 这样的生活方式看上去高效,其实不然。 一心多用的能力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掌握。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快而浅的注意力,会使人分心、流于表面,失去应有的专注度。 不仅如此,任务过多过杂,大脑在思维频繁的跳转中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 萨塞克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同时使用多个设备的人,大脑前扣带皮层的密度会降低,使得我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交感知能力变差,从而影响智商和情商。 正如清代文学家袁枚曾说:
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只有一次专注一件事,才能在充满干扰的世界,不浪费人生。 ![]() ![]() 即时满足,削弱你的耐力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实验中,一群孩子被给予了两个选择: 一是立刻享用面前美味诱人的棉花糖; 二是先不吃,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 如果能办到,就会获得比之前更多的棉花糖。 实验中,大多数孩子无法抵御糖果的诱惑。 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 实验之后,研究者对这些孩子进行了长达十数年的观察和统计。 结果显示,那些小时候能做到克制短期欲望,获得延迟满足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加优异,在成年后也获得了相对更高的成就。 这场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充分说明了延迟满足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能够做到不被本能驱使,而是以长远的眼光衡量利弊、制定策略。 脑科学研究指出,我们的大脑有一套独特的“奖励机制”。 达成目标后,大脑会分泌“快乐激素”,给人带来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如此我们才有动力去完成长期、艰巨的任务。 而即时满足带来的简单易得的快乐会让人上瘾,直接扰乱这一套奖励机制,毁掉进行长线任务的耐力。 于是面临诱惑,每每选择放下学习或工作,想着今天先放松一下,明天再努力,妥协于即时享乐。 渐渐便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抵御眼前诱惑、做出理性选择。 越是放任,意志就越加软弱,这就是即时满足的恶性循环。 活在当下是一种选择,而未雨绸缪是一种能力。 ![]() ![]() 苛求完美,击溃你的情绪管控力 心理学家大卫·伯恩斯说: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完美主义倾向”会带来一系列精神健康问题。 安布尔·雷是一位很有天赋的作家,才20岁出头就瘦得皮包骨,巨大的焦虑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她说:
医生告诉她,她罹患严重的焦虑症,身体许多机能也已经开始衰竭。 雷的性格一直是这样,在作品里看到再微小的瑕疵,她都会非常懊恼,把纸张撕得粉碎。 她说:
我们总希望可以做到尽善尽美,一旦事情朝着不理想的方向发展,就难以承受,甚至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失控感。 追求完美是好事,但太在意输赢,患得患失,则可能面临着情绪崩溃,丧失行动力的风险,与最初的目标背道而驰。 《庄子》有言:
意志力超强的人,往往胜不骄,败不馁。 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也总能东山再起。 心理学家卡罗·德维克提出一个概念,叫“成长心态”: 有着成长心态的人,不会因眼下的失败对自己盖棺定论。 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精进,经历再多失败,也无法磨灭前进的意志。 没有人能一帆风顺,就如航行大海也会偶遇风浪。 前进的要义不仅仅在于速度有多快,而是能否保持一直前行。 把眼光从“不够完美”的执拗中解脱出来,才能从“失败”中看到成长的方向。 这条路途中或许有失败,但其终点永远通向成功。 ▽ 很喜欢伊拉斯谟的这句话:
想要改变一个习惯,那就付诸行动,用好的习惯来取代它; 然后坚持下去。 成功永远不是对你才华和能力的肯定,而是对你的意志力最大的奖赏。 愿我们都能夺回意志力,掌握主宰人生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