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成长 | 薛华:如何从单篇教学走向大单元教学?

 新用户78684458 2023-05-03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如何从单篇教学走向大单元教学?
中山市实验中学    薛华
教了20多年语文,天天与教材打交道,已经习惯了语文教材的迭代更新。尽管如此,我还是明显地感觉到,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变化是我所经历的教材改版中力度最大的一次。与以往版本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大单元和任务群得到空前的重视
大单元教学是个新生的事物,对于很多老师来说还很陌生,对于我来说也很迷茫。赞成者有之,担心者有之,反对者亦不少,站在不同的视角,各自的理由似乎都站得住脚。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对此,张华老师组织中山基地的伙伴们深入研读科学取向的教学论系列论著、论文,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变化,探索大单元教学的内在机理与实施路径。
张老师经常跟我们强调,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一套好的教材固然重要,用好教材却更为重要,如何用好教材值得研究,扎实地研究新教材,就拥有了对教材的教学价值进行二次开发的可能性。在张老师的带动之下,我也加入到新教材大单元教学探究的行列。
我发现,不同于以往单篇成课、文体聚合的教材生态,部编版语文新教材“编写说明”明确提出:“(课文)以主题、内容或写法聚合,打破文体限制,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带有明显的整合性质”。以往我们熟悉的单篇教学,固然有它的的优势,但是它的劣势也很明显,比如容易陷入“一叶障目”的困境,课堂的思维容量比较小,课堂的视野不够开阔,学生所学的知识经常处于碎片化的状态。而目前的大单元教学的显著优势在于,课堂的思维容量增大,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生长找到了着力点,课堂的整体效能得以提升。当然它也有不足,比如教师整合教材的难度增大,对课时的精准把控要求更高,单篇课文的教学空间会受到挤压等。
部编本选择性必修教材下册的编写意图来看,编者在“学习提示”中明显强调了比较阅读的任务指向比如第一单元第1课将《氓》和《离骚》(节选)组元,联读比较的导向非常明确;比如在单元研习任务中,教材就《蜀道难》中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要求“从本单元另外选取一首诗歌”进行联读。由此可见,从单篇教学走向大单元教学,是新课标及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循着新教材的指引,我们可以抛开顾虑,先从“1”式走向“1 1”式
我选择第二单元《阿Q正传》(节选)与《边城》(节选)进行“1 1”式教学试验。在比读的过程中,我做了一个统计:《阿Q正传》(节选)对“笑”的描写共有4次,《边城》(节选)对“笑”的描写共有12次。同样是描写“笑”,从“笑”的数量上来看,《边城》是《Q正传》的3倍;从“笑”的形态上来看,《Q正传》写了2种“笑”,《边城》每次都“笑”得不一样,有12种笑,《边城》的“笑”要丰富得多,细腻得多,而《Q正传》的“笑”则是粗线条的,漫画式的,比较单调;从“笑”的取向来看,《Q正传》的“笑”是冷笑,是嘲笑,从中可以见出未庄人际关系的冷漠无情,而在《边城》(节选)中,沈从文笔下的12次笑,既表现出了茶峒人热情、善良、单纯、率真等诸多可贵的品质,也表现出了茶峒人之间关系的和睦与和谐。
从“笑”的视角对两篇小说进行比较辨析,就会发现未庄人和茶峒人生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未庄人失去了自我,在等级森严的礼俗社会里沉默地苟活着,彼此之间缺乏真情与关爱,未庄成为了冷漠无情的代名词茶峒的人们张扬着自我,在远离尘嚣的湘西天地里快乐地生活着,彼此之间充盈着热情与友善,茶峒成为了温暖与爱的代名词如此巨大的反差其实源自两位作者不同的目光:鲁迅是以冷峻的目光审视着未庄,将未庄的“丑”充分暴露在读者,意在警醒批判沉默国民的麻木灵魂;沈从文则以温情的目光凝视着茶峒,将茶峒的“美”充分呈现给读者,意在用民族“过去伟大处”来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美德。
张老师主张语文教学要走扎实有效的科学化之路,特别反对一味地蹭热点,凑热闹,一哄而上,以致最后忘了初衷,迷失了自我,教了个寂寞。而评价语文教学的效能,核心还得看学生的变化。在开展“1 1”式教学尝试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来自学生的反应物。有同学对阿Q和翠翠展开如下辨析:“翠翠身上凝聚了人性美,美得让人感到不真实却又向往。在边城那样的世外桃源里才养得出翠翠这样可爱的人儿,在有撑渡船老人那样的爷爷和一众朴实的人的影响下,才有翠翠这样干净的人。与之相比,阿Q身上凝聚了民族的劣根性。阿Q不是坏,是劣质,让人迎面感受到阿Q精神上的创伤。卑劣得突出,但卑劣得现实。在翠翠身上我看到了许多人性美,在阿Q身上却看不到一分血性,看到的是丑的集合。”类似这样有质量的呈现还真不少,这是以往单篇教学中所不及的。同样的学生,因为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的“获得”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这表明“1 1”式教学是可行的

在完成“1 1”式教学探索的基础之上,我的“1 N”式(N≥2)教学探索已经在路上。回首这段旅程,我发现教学其实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教学所面临的外部形势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寻求改变。张华老师说,做一个彻底的教者,一定要先做一个彻底的学者。诚哉,斯言!学习,探索,永远在路上。

图片 薛华老师


-End-


编辑|华哥语文共同体公众号编发团队

审核|张  华


▼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