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几点介绍

 入出有致 2023-05-03 发布于四川
文章图片1

《九成宫醴泉铭》碑额

文章图片2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

形制版本

文章图片3

《九成宫醴泉铭》原石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之事。此碑立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碑高2.7米,厚0.27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今石尚存,但剜凿过多,已非原貌。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碑刻背景

陕西省麟游县在西安西北一六零公里处,隋朝在这里修建了避暑离宫仁寿宫,唐朝改建为九成宫。当时长安城水源困乏,宫中用水全靠从河道里“以轮汲水上山”。公元六三二年,李世民在九成宫四城之阴散步时,发现有一块地皮比较湿润,用杖疏导便有水流出。于是掘地成井,命名为“醴泉”,意思是水跟美酒一样香甜。大家极为高兴,认为是祥瑞之兆。于是由魏征撰写铭文,欧阳询执笔写字,工匠刻于石上。魏征铭文记述了九成宫建筑的宏伟,唐太宗功业的伟大,醴泉发现的经过,以及它象征祥瑞的意义。特别的是铭文后半部,它是魏征发挥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至今犹有借鉴价值。“黄屋非贵,天下为忧”,“居高思坠,持满戒溢”的名句就出于此碑。

文章图片4

拓本1

文章图片5

拓本2

书法特点

从书法艺术角度看,《九成宫醴泉铭》作为欧阳询75岁时的应召之作,其笔与墨的默契度展现十足,中宫收紧四面舒展,字形结构的井然有序。《九成宫醴泉铭》正是在晚年时期大功告成。其字形体修长,法度严谨,笔画方中带圆,用笔方整,紧凑,平正中见险绝,结构布局精巧稳重,无一处凌乱,无一笔松懈,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此碑的特点,不仅有北碑的遒劲雄强,还有南书之幽雅端庄,刚柔相济,回味无穷。碑上之书笔法瘦硬通神,结字雍容婉丽,寓险绝于平稳之中,法度严谨,雅俗共赏,千古传名之作。

文章图片6

拓本3

用笔特点

文章图片7

单字原石拓本对比1

文章图片8

单字原石拓本对比2

文章图片9

单字原石拓本对比3

文章图片10

单字原石拓本对比4

用笔是执笔者书写每个笔画的动作,用笔的技法称为笔法。用笔过程为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藏锋与露锋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起笔时,而行笔要能提得起笔,收笔处要有速度感和藏锋露锋的区别。魏晋二王的楷法在此处得以传承,汲取了隶书、北碑和隋碑笔法的一些精髓。短横与长横相比,比例悬殊,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结构中宫紧凑、四周舒展的形态。捺画出锋有点隶书的感觉,锋芒稍微收敛一些,角度平缓,没有明显的捺角。

文章图片11

转折处稍驻后笔向右上,提笔转锋向下顿,二次提笔直下。折画的转折处多写成方折,折角干净利索,但不像颜柳楷书那种明显的突出折角。欧体的勾,不同的是出笔沿90度平行送出,这时笔尖仍然向上待作钩,成外尖内圆出钩之处自然、舒展,平缓而不浮滑。楷书笔画中,捺和钩是欧体笔法的难点,也是表现个人风格的部分。

文章图片12

注意一个字中点画的细微变化,才能真正理解一个字的总体特征。一个字中都是由很多笔画组成,如果不能熟练生动地写出点画的生动变化,就难以展现出欧阳询楷书平正中见险绝的特征。

结构规律

唐代孙过庭《书谱》说:“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每个字中,由不同的笔画组成,然后每个字的结构万变,但是仍有规律可循。掌握了字中的结构规律,对书法的理解更上了一个层面。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结构特点包括以下十种:

1、避就 避免一个字中笔画结构形状的相同。

2、顶戴 一个字里就像人顶着东西行走,使上下统一一致。

文章图片13

3、向背 在每一个左右结构的字里面,存在着一种左右呼应的关系。

4、主笔 不同的点画笔画构成一个字,自然存在着轻重主次之分,一个字的重心,由决定一个字的字形整体的偏正的一笔叫主笔。

文章图片14

5、排叠 在一个字中,由于笔画较多,出现成排重复出现的点画,这种处理关系,就需要舒展主笔,收敛副笔,才能看起来协调。

6、平正中见险绝 中国汉字,保证一个字的平稳很重要,不能歪七扭八,这种视觉效果达到平稳中寓见险绝。

文章图片15

7、意连 在写楷书中,也讲究一气呵成,不能断气,达到笔断意连的感觉。

8、覆帽 汉字中上下结构的字,就像头上戴的帽子,书写这种字需要上下匀称,不能歪斜,如“云”。

文章图片16

9、补空 每个字中,填补点画结构的空白处,呈现出饱满的汉字。

10、相让 相让,是指为了使一个字看起来分布均匀、疏密得当。

文章图片17

审美特点

对独体字而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一个字里的主笔,统领整个字的是主笔;二是虚实。虚实在书法创作体现得尤为重要,需要在平时的读帖中多多观察。因此,在平时读帖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观察其虚实的巧妙之处。

在读帖时,对于合体字而言,一个字由多个相对独立的部件组成,点画之间容易出现相互碰撞,汉字中也要注意笔画的交错,遵循一个原则对于穿插关系:既要点画和部件组成一体,又要由穿插感,使中国汉字体现出艺术之美。

文章图片18

欧阳询书法的影响

欧阳询在楷书史上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他将楷书的技法难度发挥到极致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二是他确定了楷书用笔与结体的规范书写,使之规律化、程式化,对后世楷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文章图片19

欧阳询之前,历来是十分重视用笔的,这不仅有大量的楷书作品可以证明,而且大量的书论中论述最多的也是用笔问题。但是由于结体的“似奇反正”致使用笔的规范性同时也受到较大限制,从钟繇、二王直到虞世南包括北碑、隋碑莫不如此。

欧阳询也讲究用笔,而且十分自负,其《用笔论》就通过“善书大夫”对“无名公子”的夸奖而自诩:“通幽洞微,过钟、张之门,入羲、献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后昆。”他的《传授诀》在论述用笔时不再如前人一样大量采用自然景物作比喻,而是讲得十分具体实在:“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

文章图片20

同时欧阳询又讲究结体,在《传授诀》中强调:“四面停匀,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传欧阳询《八诀》字句与此相同,后又缀以“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重尾轻,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西映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数语)这应是对王羲之提出的“平正安稳”的最好注脚。

到了欧阳询对结体的认识更益具体化,于是就有了所谓结体《三十六法》不管《三十六法》是否为欧阳询所作,将之附其名下,说明后人对欧阳询楷书结体的“四面停匀,八边俱备”即平正安稳给予了充分的认可。

文章图片21

还值得注意的是,欧阳询在论述结体时是将用笔与之结合起来考虑的,《传授诀》就是如此。由于对用笔与结体都有十分严格而具体的要求,书写的规范性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在欧阳询的楷书中,点画与结体的书写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十分有利于分门别类地给予排比。这就是为什么目前通行的标准楷书字帖中有欧阳询的《九成宫》而没有钟繇、二王及虞世南的楷书作品的原因。当然后者也许可以编制标准字帖,但是肯定要困难得多。说不定后者根本就不宜编制什么标准字帖。

文章图片22

欧阳询讲求用笔与结体的规范。对后世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碑》,赵子昂的《胆巴碑》、《妙严寺》都属于这一类。但是上述诸帖的技法难度都不及欧阳询。特别是受欧阳询影响最深的柳公权,其用笔与结体的规范程度较之欧阳询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其技法难度却打了折扣。

文章图片23

如柳公权多用弧厥,较之欧阳询的直厥要易写得多。其取法自颜真卿的“挑剔”,米芾就十分不满认为“作用太过”,其实不仅是“作用太过”(做作),而且其转笔回锋的写法也很容易,不及欧阳询平实又不容易,这正是欧阳询的过人之处。按理柳公权的技法难度还是很高的,宋朱长文《续书断》曾以“惊鸿避弋,不足以喻其鸷急”品评之。但与欧阳询相较就显得稍逊一筹。柳公权如此,颜、赵则无论如何。这就是说欧阳询是将技法难度与用笔结体的规范书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无论舍去哪一面,都不是欧阳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