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装甲部队最初的一批装备是向英国购买的Mark.E型坦克、威克斯M1930水陆坦克和德国的一号坦克,这些坦克在淞沪会战及后来的南京保卫战中基本损失殆尽,其中中国军队单车突击那张照片,可能是大众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当时中国装甲部队的照片。 ![]() 淞沪会战时中国装甲兵的单车冲锋 直到1938年10月,国民党第五军(现在的台南第八军团)拥有了整建制的装甲部队,后来随着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1943年5月,中国远征军败退后,驻印军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起了新的装甲部队。建立了战车训练班,次年补充人员及装备成立战车第一营,后扩编为中美第一暂编战车群。该部直属于驻印军司令部管辖,下辖7个营,但只配属了3个营的装备。 在反攻缅甸的战斗中临时划分给新编22师,在与日军18师团的作战中冲锋在前,一举冲破敌军防线,并且缴获18师团关防大印及军旗。 这支部队成了后来国民党装甲部队的基干力量,后边的战车第一、第二、第三团,若干快速纵队等都由它发展而来。 ![]() 1944年末,土木系主导的装甲兵教导总队在重庆上清寺成立;次年3月由缅甸归国的战车部队陆续由教导总队接管,标志着土木系从何应钦一派手里正式抢过装甲部队的指挥权。1945年抗战胜利后,装甲兵教导总队移至武汉办公,并将全国零散的装甲部队统一编成4个团。后来蒋介石在儿子蒋纬国的建议下,以这四个团为基干组成了若干支快速纵队。 国防部下辖的快速纵队,中看不中用 国民党编组的快速纵队由战车、摩步兵、炮兵及工兵混编而成,算是一支合成化部队。它拥有着极高的机动力和超强的火力,这样编组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我军神出鬼没的运动战,达到“你追得上我却吃不掉我,我追得上你一定可以吃掉你”的结果,最后配合外围的大兵团合围我军。 与国民党炮兵一样,想的都挺美,一看啥也不是。 国民党这帮将领没有几个是专门从装甲兵学院毕业的,对装甲兵的运用一窍不通,只知道自己手下有一支牛逼的装甲部队,撑门面没得问题。 ![]() 第一快速纵队 该部于1946年秋在徐州建成,组成部队包括:整编第80旅(238、239团),战车团第1营(远征军战车营),国防部直属的榴弹炮第4、5团及工兵团、汽车团、搜索营、保养分队组成。 共有M3A3斯图亚特战车24辆,105榴弹炮48门,汽车400多辆,为由精锐老部队组成的新战术试验部队,组成后先在华东地区作战,后在1946年12月中旬薛岳发动新一轮攻势时,转由在鲁南作战的马励武指挥。 ![]() 战斗力看起来还是不错的,但它的几任指挥官个个一言难尽...... 石祖黄,在打下枣、峄后意气风发,但是突然发现为啥我威武的装甲部队做是配角?凭什么不是主角?从缅甸打到国内哪次不是冲锋在前?不行,咽不下这口气!于是自己一个人返回徐州“讲理”去了...... 车番如为了接石祖黄的烂摊子日夜兼程赶往部队,到了地方才发现你这跟我闹呐?部队怎么在这么个位置,也太靠前了吧!在向上级报告无果后,干脆扔下部队自己跑了,在鲁南战役发起前回到了枣庄。 邹震岳,纯纯的冤大头,两任司令不告而别,鲁南战役这个时候打响。他赶鸭子上架,临时担任起了指挥。 然后就被马励武命令在一个小村庄固守,放弃了装甲部队的速度优势...... 在国民党自己的无脑操作下,第一快速纵队在1947年1月3日在枣庄东边的沼泽地里全军覆没。后由整编70师第96旅为基干重新编组划归邱清泉兵团,又在淮海战役中的陈官庄全军覆没...... 嗯,没啥意外的,第一次覆没送给华东野战军一支特种兵纵队;第二次覆没补充了我军在战役中的损失......真是敬业。 在鲁南战役结束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插曲。被俘的国民党战车第一营的一个驾驶员在那嘟囔着:“我们第1营是全国惟一的完全用美国装备的,即在速度上、技术上也是全国第一的、最精锐的机械兵团……第2团、第3团都是日本小型坦克车,他们的驾驶员都是我们的徒弟……我们第1营在印缅战场作战3年,一直是向前冲,从未向后退过的,作战3年,全营只有7个战友阵亡。我们曾在瓦拉加冲垮日军有名的第18师团,美国人对我们很看得起,没想到今天败得这样惨。” ![]() 鲁南战役结束后,陈毅坐在缴获的坦克上 第二快速纵队 该部于1946年秋季,以整编49旅为基干编成,整个纵队仅有一个战车连、一个汽车营,在中原地区活动。 跟第一快速纵队一比,犹如叫花子队伍...... 在1947年3月的豫北战役中,第二快速纵队被陈锡联的三纵在大小胡营歼灭。反观第一快速纵队,华东野战军用了15个团才将其歼灭,这战斗力的差距可不是一般二般的大...... 后来从整编47师划分出的125旅为基干重新建立了第二快速纵队,重建后的部队没有一辆坦克,全都是美国的M8灰狗,战时用于侦察使用的6轮传动装甲车。在淮海战役中配属孙原良的第16兵团,和后组建的第一快速纵队一起覆没于陈官庄。 ![]() 第三快速纵队 第三快速纵队以青年军207师第1旅为基干组建,配属战车第3团的一个营和部分汽车兵和炮兵。战车营所使用的都是日式坦克,战斗力不强。 1947年5月改名为东北保安司令部第二快速纵队,后在辽沈战役中全军覆没。 1947年6月,第三快速纵队重新组建,以伞兵总队、战车1团的2个连为基干,加上国防部的汽车26团编成。新的部队下辖吉普车60多辆,汽车340辆,美制榴弹炮4门,37战防炮6门,M3A3斯图亚特坦克20辆。 纸面力量还是可以的,比第二快速纵队强了不止一星半点儿。 ![]() 但是新的问题又又又出现了(国军的问题就没断过):指挥系统混乱。 这么大一支合成.....算了,混编部队,命令来源五花八门。伞兵听空军的;汽车、辎重兵和炮兵听徐州陆总的;战车部队听装甲教导总队的...... 这换成谁都闹心,三方吵的天翻地覆,最后各派出一名代表挂名副参谋长协调作战。 协调作战......一支部队三个主官,应该听谁的,更要命的是这三个人还常常不在部队办公...... 就这样一支部队,上了战场能干啥....果然,高能来袭! 1948年6月豫东战役打响,这是淮海战役结束前,国军各部唯一一次没有拖后腿打的战役。第三快速纵队被配属给了黄百韬兵团,在黄的命令下火速增援被围攻的区寿年兵团。该部一路按照行军队列南下,一脚油门冲到了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面前。 ![]() 在战斗中伞兵总队伤亡惨重,伞兵一团损失过半,伞兵二团团长及团副被击毙,其余部队一触即溃,纵队司令张绪滋只身逃跑。 这等表现气的黄百韬破口大骂:“我就是放着这个兵团司令不当,也要枪毙了张绪滋!” 战斗结束后第三快速纵队返回徐州,8月解散。 第四快速纵队 该部成立时已经是在淮海战役期间,由土木系主力的18军118师改编而成,有美制榴弹炮24门,M3A3斯图亚特24辆,归属于黄维兵团。 在1948年12月随黄维兵团一同在双堆集被消灭。 中野四纵(陈赓)对12兵团第四快速纵队使用坦克的评价(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双堆集围歼战):
![]() 第五快速纵队 该部在1948年底成立,由剩余的战车第1团和战车第3团为基干扩编而成。成立没多久,即在天津被第四野战军消灭。 ![]() 国民党装甲兵司令部及下辖的各个战车团 国民党对战车部队的使用一言难尽,而对战车部队的统一指挥更是严重滞后。此前有个装甲兵教导总队,但它有些类似于某个派系的指挥机构,直到1948年3月在南京正式成立装甲兵司令部。 成立之后的司令部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部队了,此时的战车团已经四分五裂,被消灭了一大片。本来的基干就是回国后第一次整编时候的4个战车团,和后边的5个快速纵队。 战车第一团 这支部队可以说是国军战斗序列中最早的一支战车部队,在1938年的时候确立番号,归属第五军。早期的装备为苏联援助的T26轻型坦克、CV33和意大利的菲亚特超轻型坦克(就有一挺机枪),在昆仑关战役时给予日军巨大杀伤。 ![]() 200师的T-26坦克 1943年5月,中国远征军取得了缅北作战的胜利,当时的美军在当地有一批M3A3斯图亚特坦克,在国军的交涉下同意以废铁的价格出售,总计100多辆。 在交易达成后,装甲兵教导总队将这批坦克用船运到了上海,抗战结束后又将其运送到了徐州。在国共和谈破裂后,国民党抽调战车1团1营和48师142团一部在徐州组建新的战车第一团,蒋纬国在该团组建后担任团副,次年担任团长。 ![]() 原战车1团被拆分与其它部队扩编为第一、第三快速纵队。战斗最强的1营在鲁南战役全军覆没,营长赵志华带着7辆坦克幸免遇难逃了出来,后来蒋纬国在1948年3月升任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后,他接任战车1团团长。 淮海战役开始后,该团参与了营救黄百韬的战斗。当时的战车1团、炮团、徐州剿总司令部直属的汽车营拢共100多辆坦克装甲车全部出动,发起了一场内战中最大规模的装甲进攻战斗。 ![]() 淮海战役中缴获的国军各类装甲车辆 在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战车一团在蒋纬国的亲自督战下,以一个连的坦克配属战车第二团支援蚌埠李刘兵团北进,在曹老集被我军阻援部队挡下。战斗激烈之时,李延年以担心将二公子的安危为由一封电报将其请走。 大陆战斗结束后战车一团撤退至台湾。 华野十纵(宋时轮)对邱清泉第2兵团与徐州战车团步坦协同的评价(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徐东阻击战):
![]() 蒋纬国 战车第二团 该部最早出现时间是在1941年,兰封战役结束后,第200师149团战车第3、4营扩编为战车第二团,抗战胜利后与48师142团一部合编为新战车二团。其装备多为抗战前购买的T26、维克斯等战车,战斗能力不强。 该团一直在中原地区作战,后被调至徐州指挥所,淮海战役中随同蒋纬国一同解救黄维兵团。由于中途蒋纬国被调离前线,其随之撤回徐州。 最后跟随蒋介石撤到台湾。 战车第三、四团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组建战车第三、第四团。组建初期只有相应的人员配置,并无武器装备,全部人员计划接收日军遗留的九四、九五、九七(特)和九七(一)坦克完成编组。 战车第三团组建完成后配给了华北剿总司令部,驻地在丰台。战车四团被分配给了东北行营,但是倒霉的是它们没有找到足够的坦克,所以番号被取消,最后只能从战车三团抽调一个营划给东北方面。 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结束后,战车三团的大部分装备被东北野战军缴获,特种兵纵队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东北战车第一师,部分装备参加了开国大典。 ![]() 1949年3月,战车第三团将残兵败将收拢重新进行组建,短暂整训后参加了宁沪杭战役,在月浦战斗中该团配合守军牢牢将我军钉在了月浦一线,造成我军2000余人的重大伤亡。 上海解放后,该团被海运到台湾,又被运送到金门。 金门战役打响后,该团编号66的M5A1车长熊震球一炮击中我军运送弹药的船,冲天大火照亮了漆黑的夜晚,导致我进攻部队处于敌方火力的打击之下。在我登陆部队登上金门岛的时候,由于缺乏反装甲武器,该车在海滩横冲直撞,造成登陆部队重大伤亡,战后该车被誉为“金门之熊”,被陈列在古宁头战史博物馆。 ![]() ![]() 熊震球后来说道:“这次战役奠定了台海60年的和平。” 国民党的战车部队抗日战争期间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但在解放战争中却沦为了炮灰。大部分时间都在东奔西跑,不是驮着溃败的士兵,就是拉着高级将领逃跑。淮海战役中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一战,却被后边的弯弯绕绕整个出师未捷身先死。 装备再精良也架不住政权的腐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