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峨眉山金顶寺庙群的历史变迁

 与春天同行 2023-05-03 发布于青海

峨眉山金顶原义指位于大峨山巅的华藏寺普贤殿,因其铸铜鎏金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故名,普贤殿又称“金殿”。广义上的峨眉山金顶是一个景区地域概念,一是传统意义上金顶景区,既指上述金殿所在的海拔3077米的峨眉山第二高峰,面积约0.5平方公里范围;二是现代意义上的金顶景区,既以金殿为中心,包括海拔2540米的接引殿以上各景点至顶峰的金顶、千佛顶、万佛顶等地带。本文所列景观地域范畴属于广义上的后者。

文章图片1

寺庙的建筑艺术是峨眉山佛教文化遗产的基本构件之一,它与这座“秀甲天下”的名山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融为密不可分的整体,成为风景明珠。

佛教传入峨眉山有一千多年历史,寺庙建筑因灾异不断,历代均有很大变化。峨眉山历年火灾频繁,据统计,自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起至1972年止的645年间,共发生火灾和烧毁寺庙97座次,大约平均每7年烧毁一寺。由于年代久远,寺庙累经废兴,或毁而未建,或迁地重建,或几易其名,或分而又合。因此,历史上峨眉山究竟有过多少寺庙,同一时期存在多少寺庙,难有准确资料。本文以金顶景区为个案,主要以历代峨眉山志、名人游记、佛教志、古代地图为稽考依据,探析峨眉山佛教寺庙及其游山建筑景观的历史变迁。

文章图片2

一、金顶地带最早的佛教寺院

相传,金顶上第一座寺院是汉代蒲公所建普光殿。最早在文著中提到“蒲公故事”者,乃是北宋范镇《初殿》一诗:“前去峨眉最上峰,不知崖嶂几千重。山僧笑说蒲公事,白鹿曾于此发踪。”此后代有传诵,如明代晚期的曹学佺《辛亥游峨记》、胡世安《登峨山道里纪》等。而胡世安成书于清初的《译峨籁》,首次将“蒲公故事”情节进行了完整地描述:汉永平中,癸亥(公元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采药于云窝,见一鹿,异之,追至绝顶无踪,乃见威光焕赫,紫雾腾涌,联络交辉成光明网。骇然叹曰“此瑞稀有,非天上耶!”蒲公随即将此事告诉宝掌和尚。在宝掌的指点下,蒲公到洛阳参谒迦叶·摩腾、竺法兰二法师,并得到法师证实:“善哉希有,汝等得见普贤,真善知识”。清初,蒋超在《峨眉山志》卷二“诸经发明”中补充了“蒲归乃建普光殿,安愿王像”。又在“寺观”卷中说:“光相寺在大峨峰顶,相传汉明帝时建,名普光殿”。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蒲公开山”说。1997年峨眉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也采用了上述说法。

对于蒲公建寺传说,学术界目前有正反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此一传说应当可信,如黄夏年先生根据乐山、夹江、彭山、雅安一带发现的东汉时期的佛教遗物,时间和蒲公建寺相当,即认为东汉时期蒲公建寺的说法可以成立。另一种意见则持反对态度,认为蒲公建寺的传说不可信。骆坤琪即认为蒲公传说是峨眉山僧众借鉴佛经而编织出的故事,向世山先生也认为这则故事编造痕迹十分明显。

文章图片3

笔者认为,汉明帝时就建有佛寺之东汉说难于存理。其一,前述印度僧人宝掌是在南北朝时期来峨眉山,并在洪椿坪侧结茅修住的,故这里明显有附会之嫌。其二,蒲公的身份是一位深山里的药农,应当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建造寺殿,同时也无建寺之经验。其三,在诺大一座没有开发过的峨眉山麓,首先在人迹罕至的山巅上选址建寺,不太近于事理。

编造“蒲公建普光殿”故事实有着特定的宗教目的。东汉献帝建安3年(公元198年),道教创始人张陵之孙张鲁,掌汉中郡,组成政教合一的政权。在张陵所设立的24治(教区)基础上,新增“八品游治”,其中第一治即“峨眉治”。唐令孤饶著《张天师二十四治图》中说:“二十四治中除玉局治之外,其余均在山。”所以,峨眉山大约在公元2世纪时始有道教宫观。“蒲公”说将第一座佛寺建造时间上溯至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显然是为将佛教置于道教之上而提供某种依据。

那么,峨眉山上的第一批佛教寺院到底出现在何时?根据有关记载,大约应在四、五世纪之交,如明果由乾明观改制的中峰寺,慧持所建的普贤寺(今万年寺)等。这些佛寺基本上分布于中低山段。南北朝时,阿罗婆多又在今洗象池与雷洞坪之间的次高山地段兴建木皮殿(后称大乘寺)。虽然难以确定上述创建者是否属实,但有一个事实是较清楚的,那就是在峨眉山佛教草创时期,或者说在隋以前,佛寺建设是从低山段逐渐向高山段推进的,且金顶并无寺庙。金顶应是峨眉山开建佛寺最晚的地带。

文章图片4

在金顶地段营建寺院约始于唐宋,此间见于记载的有2处:一是建于唐的光相寺,位于山巅,一是建于宋的新店,位于今接引殿附近。数量少且规模很小。

南宋初范成大的《峨眉山行纪》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峨眉山游记,全篇3700余字,对所历路线、寺庙和自然景观记载颇详。关于两寺的规模,在《峨眉山行纪》中有过如下描述:经雷洞坪“过新店、八十四盘、桫椤坪。”“凡言店者,当道板屋一间,将有登山客,则寺僧先遣人煮汤于店,以俟蒸炊”,“自桫椤坪过思佛亭、软草坪、洗脚溪,遂极峰顶光相寺,亦板屋,无人居,中有普贤小殿。”“冒寒登天仙桥,至光明岩炷香。小殿上,木皮盖之,王瞻叔参政尝易以瓦,为雪霜所薄,一年辄碎,后复以木皮易之,翻可支二三年。”可见当时新店尚无常住僧人,峰顶寺庙较简陋,景观也远非今日之盛况。

文章图片5

二、明代和清初

明代和清初是金顶寺庙景观的鼎盛时期。

明代,是峨眉山寺庙建设的大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山共有111座寺庙,其中金顶景区寺庙建筑增幅最大,数量占全山总数的1/3。成化二年(1466年),普光殿毁于火,住持了鉴和尚募化,蜀王朱怀园捐资重修,经3年始成。嘉靖甲午(1534年)慧宗别传禅师至峨眉,在峰顶装修饰新铁瓦殿,并创建新殿,铸普贤铜像1尊、铜佛65尊于金顶。隆庆二年(1568年)通天明彻大师到峨眉礼普贤,于千佛顶结茅驻锡,万历元年(1573年)在天门石下建一海会禅林,安住众僧,持戒十年,道望日隆,声闻朝廷。万历三十年(1602年),妙峰福登禅师募化,潞安沈王捐资数千金,铸造金顶铜殿(称金殿)。

文章图片6

明末,嘉定知州袁子让公余登峨而有《峨眉凌云二山志》,其后胡世安于1619年至1639年间3次游历峨眉山而著《译峨籁》。按其所记,峨眉山金顶景区寺庙如下:新殿(今接引殿)、接引庵、回龙庵、太子坪、圆觉庵、净居庵、洪范庵、法慧庵、观音庵、天门寺、莲花庵、凤凰庵、七天桥、文殊庵(又名金刚寺)、天启庵、天仙桥(仙女庵)、弥陀庵、锡瓦殿、天王殿、祖师堂、龙神堂、锡瓦普贤殿、铜瓦殿、永延寺、渗金铜殿、铁瓦殿(即古光相寺)、楞严阁、卧云庵、观音阁、千佛顶、华藏庵、富顺庵、净土庵、圣水坪庵、大觉庵、永定庵、学士堂、通天和尚塔、太虚庵。据此,明代峨眉山金顶景区共有大小寺庵40座。

清康熙年间,弃官为僧的太史蒋超长驻峨山考察研修,所著《峨眉山志》后收录入《四库全书》。据《山志》卷三之“寺观”记载,金顶景区寺庙除已圯观音庵、新殿、接引庵、圆觉庵、千佛顶、仙女庵、光相寺、锡瓦殿等8座外,存有天王殿、祖师堂、龙神堂和锡瓦普贤殿、藏经阁(一名永延寺)、渗金小殿(一名永明华藏寺)、天门寺、净土庵、卧云庵、回龙庵、大觉庵、法慧庵、文殊庵、富顺庵、永定庵、圣水庵、凤凰庵、弥陀庵、天启庵、万行庵、莲华庵、洪范庵、华藏庵、净居庵、太虚庵、学士堂、楞严阁、观音阁、天仙桥和七天桥等30座寺庙,并新建护国草庵寺、白衣庵、普贤庵、般若庵、定居庵、接引殿、塔院、朝阳阁、贤首阁、万圣阁、仙迹桥等11座寺庙院庵。另,光相寺在明末倾圯,据印光《峨眉山志》记载,清四川巡抚张德地捐俸重修。由此,当时整个景区累计实存有大小佛寺42座,是金顶佛寺最多的时期。

另外,金顶景区内还有桫椤坪的思佛亭,山顶铜瓦殿后扪参历井坊、培枫馆,天仙桥左为天一柱坊,大佛坪右七十二古德名庵坊,铜殿侧的4座渗金小塔等人文景观。

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一清代“御题天下大峨眉山胜景图”藏本,系同治年间刻本。全图采用形象画法,绘出了自青衣江、大渡河之汇的草鞋渡,上至峨眉金顶的沿途名胜古迹全貌。此图真实再现了清代峨眉山金顶佛教的鼎盛,神圣的自然奇观和佛寺人文丽景,同时,也让我们能管窥峨眉山佛教鼎盛局面之政治元素。

文章图片7

封建帝王对峨眉山的敕赐行为要数明清两朝为最,就金顶景区而言就有:明太祖敕宝昙国师住锡金顶,重建铁瓦殿,并铸普贤金像。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年),敕赐圆觉庵通天和尚紫衣、袈裟各一领,《龙藏》一部并派太监给帑金庄严经阁,盖以铁瓦,赐额“护国草庵寺”。兹宁皇后赐九层沉香塔一座。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御赐永延寺藏经一部,并特差御马监张然前往供安。神宗闻福登圆寂,赐号“真正佛子”,御题“永明华藏寺”匾额,又赐金建塔。清康熙初年,川陕总督哈占及文武官员捐资,命伏虎寺可闻禅师重建卧云庵。可闻法嗣照圆总揽其事,与照瑞、照玉、照元同建古庵,时称“卧云四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钦派一等侍卫海青等到峨眉山降香。康熙帝赐给峨眉山大批经卷及匾额、楹联、诗文。其中,除伏虎寺、善觉寺、洪椿坪、白龙洞、毘卢殿、雷洞坪外,金顶景区寺院受御赐的物品有:藏经阁匾额“玉毫光”、“野云”,对联“绝顶来还晩,寒窗睡达明”,金刚经一部,诗章“何所问津梁行行到上方天香飘广殿山气宿空廊石。潄泉声细林穿鸟路长疎钟沈片雨坐觉俗情忘”;卧云庵匾额“卧云庵”;金刚经一部、药师经一部、心经一部;光相寺匾额“慈灯普照”。

三、晚清以降金顶寺庙锐减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川督命黄锡焘、黄绶芙、谭钟岳等编绘《峨山图说》,对峨眉山各寺庙的距离位置绘制详尽,并附有文字说明。据此统计,清末,峨眉山实有寺庙85座,其中金顶景区有19座,即:接引殿、太子坪、永庆寺、祖师殿、沉香塔、天门寺、七天桥、和尚塔(即普贤塔)、卧云庵、光相寺、锡瓦殿、金殿(即永明华藏寺)、祖殿、千佛庵(又名万寿寺)、万佛庵、结草庵、华藏庵、明月庵、净土庵。

文章图片8

金顶景区寺庙由康熙年间的40余座陡然减半,可见100余年间变故颇大。光绪三十四年(1908)夏,后任四川总督署参事兼布政使署民政科长的楼藜然避暑于峨眉山,亲见当时金顶寺庙之衰败景象,在其《峨眉纪游》中有如下描述:原来宝光璀灿、金壁相辉的金殿、锡瓦殿,“一弹指间,黯然失色”,皆由铜、锡改为木板;铜瓦殿“则满目荒凉,几不能指其遗址”;距金顶仅三里的千佛顶、万佛顶,“草庵落寞,同人皆不欲观”。悲怆感慨之情跃然纸上。

1934年,许止净辑著《峨眉山志》,印光法师为其作序。许本《山志》比较详细地记录了金顶景区的人文景观:过雷神洞里许,为接引殿,为新殿;历八十四盘,折尽为朝阳阁,观音岩。过三倒拐,为太子坪,即万行庵。……旋至回龙庵(即戒坛),圆觉庵(即护国草庵禅寺),明万历时通天和尚开建,内有九层沉香塔。自此横去,为通天和尚肉身塔,学士堂,普贤庵,中静室。过老僧树蹑天门石,石凡三折,天门寺倚石为门,径极幽峭。左转为七天桥,天仙桥。又上,为锡瓦殿,铜瓦殿。其右为铁瓦殿,即光相寺也。计有16座寺庙。

1936年,黄大受在其游记《峨眉风光》一书中,记载了金顶景区15座大小寺庙,即:接引殿、太子坪、永庆寺、祖爷殿、天门石、沉香塔、七天桥、和尚塔、卧云庵、锡玉殿、祖殿、金顶、千佛顶、万佛顶、明月庵。

峨眉人刘君泽自1937起4次游访峨山,阅时十载撰成《峨眉伽蓝记》。《伽蓝记》实录了峨眉山寺庙72座,其中属金顶景区的有15座,即:接引殿、太子坪、永庆寺、护国草庵寺(即沉香塔)、天门寺、文殊庵(别名金刚寺)、和尚塔(亦名普贤塔)、光相寺(实为祖殿,光相寺已废)、永明华藏寺、卧云庵、明心寺(即锡瓦殿)、千佛顶、万佛顶、明月庵、冰雪庵。冰雪庵是方丈果瑶法师于1922—1936年间,为独住潜修密乘在万佛顶前坪而修建的。

文章图片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12月,峨山特编村造具峨眉山寺庙名册,全山共有寺庙80座,属金顶景区的有15座,数量与刘君泽所记相同,但无文殊庵,新增七天桥。除冰雪庵外,皆有僧人居住。

1952年4月至1954年3月,抢救性维修了华藏寺、卧云庵等9座重点寺庙和清音阁接王亭。然而,1952年后,山上许多茅庵小庙,由于一些僧人离庙回家,无人管理,逐渐腐朽垮塌,寺庙景观江河日下,不堪入目。如1953年祖殿行将倒塌,拆除维修金顶华藏寺;1953年10月19日接引殿失火烧毁(1956年修复了部分);1956年倒塌冰雪庵;1958年倒塌沉香塔、七天桥、天门寺。“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一些寺庙无人管理,腐朽垮塌的有:千佛顶、万佛顶、明月庵。拆毁的有锡瓦殿。1972年金顶华藏寺失火烧毁。

由此,20世纪70年代末,峨眉山金顶景区仅存3座寺院,即接引殿、太子坪、卧云庵,几乎退到了初创时期的境地。

四、世纪之交金顶景观

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政策的好转,尤其是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峨眉山的寺庙人文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3年,峨眉山旅游人数达93.3万人次,是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的330%,其中三分之一的游人登上金顶。旅游高峰期,金顶接待逾5000人次/日。迅猛发展的旅游势头,给金顶景区带来了极大压力。

1984年2月,四川省建设厅委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担任金顶景区建设详规的编制任务。规划于1985年5月由四川省建委审定,主要建筑项目分三期进行:第一期,恢复金殿——华藏寺,建成接引殿至金顶(新开坪)客运索道、金顶——千佛顶——万佛顶——白龙池游山道、和尚塔商业服务点和配电站;第二期,建成七天桥“七天客舍”(即金顶宾馆)、天门石“玉露明珠”轩、雷洞坪物资转运站和简易客舍;第三期,建成“卧云山庄”和千佛顶“千佛宾馆”。太子坪、永庆寺等处旅游服务设施可视发展情况逐步建设。

1986—1989年间,四川省人民政府拨款按原貌重建了1972年烧毁的金殿——华藏寺。工程建筑面积1695平方米。平面为两进院落,中轴线对称,依次为弥勒殿、大雄殿、普贤殿(金殿),逐级升到海拔3077公尺的金顶最高点。两厢布置方丈室、祖堂、寮房、斋堂等。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混合结构。配置防火、防雷、供电、给排水、应急照明系统。仿川西明清寺庙建筑型制,屋面复盖金黄色和铁色琉璃瓦,粉墙朱柱,外檐饰以垂柱、雀替、撑拱等雕花木构件……基本上保留了历史上的金殿一华藏寺建筑风貌。建筑辉煌端庄,朴实典雅,错落有致,与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和谐地结为一体。

1985年至1993年间,峨眉山佛教协会还用募化资金维修卧云庵并新建卧云庵玉佛殿。

文章图片10

在此期间,接引殿至金顶客运索道工程,自高庙35千伏供电工程、白龙池供水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沿摄身崖一线设置了长约500米的观景安全防护拦杆,依据地形条件在金刚嘴、卧云庵构筑了观景平台,铺设了新开坪至金顶水泥预制板游山道。乐山市人民政府拨款10万元,完成了全山297通诗文碑刻的制作安装。

1979年前,风景区供电设施落后,绝大部分寺庙都是靠油灯、蜡烛照明,各寺庙的饮用水,都是靠蓄积雨水和用竹筒引溪泉水供给。1987年,峨眉山管理局主持建成金顶供电工程。至此,金顶景区的用电问题全部解决。1979—1982年,在卧云庵修建蓄水池,基本解决了该寺庙的饮用水问题。1985年,金顶白龙池(老熊沟)优质水源开发利用工程竣工。这些基础设施工程的建成,对保护历史上遗存下来的佛教圣地,形成新的风景旅游胜地,提高风景区的品格,开拓风景区的美好前景都具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2002年,为响应四川省人民政府提出把峨眉山建设成“中国第一山”的号召,峨眉山佛教协会重新规划并制定了“恢复华藏寺改造工程”方案。具体建设包括5大工程:恢复、建设金顶寺庙工程;十方普贤建设工程;金顶“四大奇观”观景台建设工程;金顶电视塔(台)搬迁工程;气象站改建工程。工程于2003年8月动工,2006年5月竣工。2006年6月18日,在金顶举行了隆重庄严的华藏寺落成典礼和十方普贤像开光仪式。

文章图片11

改造后的金顶景区,突出“雄、秀、神、奇”的特色,以“十方普贤”为中心,华藏寺金殿(普贤殿)、铜殿(大雄宝殿)和银殿(卧云庵)分布四围,呈拱卫环绕之势,构成了宏伟壮丽的天然观景台和引人入胜的佛教朝拜中心。“十方普贤”金像通高48米、重600吨,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像。金殿为铜面鎏金屋顶,为目前中国最大的金殿。金殿、铜殿的建筑面积共计1800平方米。而通往金像的朝拜大道,台阶宽18米、长108米,由10对大象相对拱卫,既体现出普贤菩萨精行实践的精神和特色,又蕴含指引众生朝拜礼佛的方向和途径。

目前,金顶景区有5座寺庙,即接引殿、太子坪、卧云庵、金顶华藏寺、万佛阁。虽然,寺庙数量并未恢复到建国初期,但寺庙建筑制式规模及其附属设施却今非昔比。

文章图片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