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南互保,大清朝落幕的序章

 风声之家 2023-05-03 发布于江苏

二十世纪的头一年的六月二十一日夜,一向软弱的慈禧太后突然下令起草宣战诏书,分别向十一个列强国家宣战,这从一刻起大清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幕上演了......

在经历了三次御前会议的激烈讨论,朝廷里载漪,刚毅,徐桐等主战派就像打了鸡血一般不断地向老佛爷进言“洋人欺我太甚,与之一战以雪历年所受之屈辱”。并认为义和团的仙术能够护佑大清将士刀枪不入,百战不死(封建迷信真是害死人)。

起初慈禧还没有下定决心,毕竟老佛爷也是见识过世面的,经过与洋人多次斗争的失败,悟出了一个道理“洋人不好惹”。

此刻的慈禧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她这回算是真正体验到了孤家寡人的滋味了。恭王奕䜣已去世多年,李鸿章也被外放到粤省做总督,面对这般危局身边竟几乎无一人可以商谈。整个朝堂上只有一个荣禄还算是谋国之臣,可偏偏这位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一向谨言慎行,遇事喜欢打太极。

就在慈禧犹豫不决的时候,载漪送上致命助攻。他伪造了一封各国公使联名写的书信,要求慈禧还政给光绪帝。这下彻底把慈禧给激怒了,慈禧一个寡妇掌舵大清国近半个世纪靠的什么?靠的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是她的最后的底线。

洋人若要割地要赔款这些都好商量,但是要慈禧把权力交出来那是万万不行的。事实证明失去理智的女人很恐怖,于是就有了开篇的那一幕,历经风霜早就垂垂老矣的清帝国几乎在向全世界宣战,这样的壮举在人类历史上尚属第一次。

刹那间,京师战云密布人心惶惶,但神州大地的东南半壁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自洋务运动起东南沿海与长江中下游各省份就成了清朝迈向工业化的试点地区,安庆内军械所,汉阳铁厂,江南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化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出。

经过数十年摸索发展,工业产值已初具规模,到了1870年时清朝的工业产值占全球总产值的17%,晚清也迎来了一个短暂的中兴时期———同光中兴。

1895年清国在甲午战争中虽然输给了日本,但洋务运动并未终止。而是转向由商办的民族企业主导,继续工业化进程,涌现出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等众多民族实业家。

据不完全统计自甲午到二十世纪初叶新设产矿549个,投资总额达1202万银元,远远超过了甲午战争前的规模。

随着义和拳在北方省份兴起,大量资本为了避险也纷纷流向江南等地。到了二十世纪初上海已发展成运东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航运枢纽,苏州杭州广州武汉城市的资本经济也大跨越式发展,社会各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何保全这番得之不易的家底便成了东南诸省督抚迫在眉睫的紧迫任务。

早在慈禧宣战之前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邮政大臣盛宣怀就秘密进行了多次会谈,会谈主要内容如下

1:高度赞扬了自洋务运动以来,南方各省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对朝廷与西洋诸国剑拔弩张的局势交换了建设性意见

3:与会者一致同意,战事一开如京师不保帝后遇害,便立即拥李鸿章为大总统以维持危局

就在宣战诏书群发给诸国的同时,也被转发全国的督抚们并准备向社会各界公布。可是诏书被盛宣怀扣住了,他只是将诏书发给了各地总督巡抚,而督抚们的态度却出奇的一致。

两广总督李鸿章: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湖广总督张之洞: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

两江总督刘坤一:此乱命也。

面对这样的表态慈禧终于明白了,大局已经不在她的掌握之中了。这些被她提拔重用的人都不会来救驾勤王,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逃。

为了避免战事扩大到江南,东南各省总督巡抚达成默契,由盛宣怀牵线去往上海联系各国使团以期望能够维持东南之和平。对于列强而言东南的稳定也至关重要,一是它们在东南有着巨大的利益存在,二是稳定住这些地方实力派,可让列强专心对付义和团和北方清军而无后顾之忧。

见到盛宣怀抛出的橄榄枝赶紧接了过去,经过三天的谈判。光绪26年6月26日正式签订《东南保护约款》

一国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与敌国处于战争期间,公然与敌国签订和约,这在历史上可从来没有过的。

这个条约等于向世界宣布慈禧政府已经名存实亡了,汉臣与满清已是同床异梦。把时间往回倒退50年洪秀全闹事的时候,当时的汉人为了保住大清江山抛头颅洒热血,死伤无数。正是从那场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封疆大吏们如今却扯掉了大清最后的遮羞布,让清政府以近乎裸体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也为11年后的灭亡提前预演了一番。

东南互保虽然有分裂国家之嫌,但是让江南富裕地区免遭兵患,百姓免受屠戮。

于清朝而言是过,于中华民族而言是功。

就在东南半壁与列强达成和平之际,慈禧的清廷已经被八国联军赶出了北京城。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逃亡了,在咸丰年间北京城被英法所占,那一次她跟随咸丰皇帝逃往承德。

为了平息战争慈禧下旨给李鸿章。请他北上与联军谈判周旋,屈辱《辛丑条约》也就签订了。

同年李鸿章病逝

七年后慈禧病逝

十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义全国各地争相呼应,各省宣布脱离清朝。不难发现参与辛亥革命的省份正是当年东南互保的地区。

大清名亡于1911年,实亡于东南互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