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说“房谋杜断”,史书里为什么找不出具体例证?

 和硕广亲王 2023-05-03 发布于海南


本 文 约 35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分钟

最近,西安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互动节目出圈,由两位扮演房玄龄和杜如晦的工作人员随机挑选游客上台参与答题。“房谋杜断”组合配合默契、谈吐风趣,与游客的互动更是“爆梗”不断。

图片
《盛唐密盒》里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房谋杜断,家喻户晓。后世史学家有一句名言:“唐代贤相,前有房杜(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姚宋(姚崇和宋璟)。”细品之下,两对组合还是大有差别。那么,房杜这对最佳组合是怎么聚合起来的,又是怎么名扬天下的?

在同生共死中
打造“友谊的小船”

房玄龄(579—648),杜如晦(585—630),房比杜早6年出生,又晚18年去世。按照隋唐时的籍贯,两人一个是山东人,一个是关陇人——房玄龄是齐州临淄(今山东临淄)人,杜如晦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两人年轻时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智,后来先后进了李世民的幕府,成为其“铁杆团队”里的心腹人物。

图片
房玄龄和杜如晦画像

这段共事让两人有了亲密合作的关系,相知甚深。当时,府中的人多被任命为他官调去别处,这让李世民十分忧虑,毕竟人才流失对做番大事很是不利。

这时,记室房玄龄及时提醒他说:“离开的人虽然很多,但是都不值得惋惜,但独独不能少了杜如晦。如果您只是要作个普通藩王也就罢了,要成就一番经营四方的大事业,就非此人不可。”(《旧唐书·杜如晦传》)

李世民猛醒之下赶紧上书,把杜如晦留了下来。

很早认识到“房杜组合”威力的,据史书记载,还有隐太子李建成。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史载他到李渊面前说两人的坏话,让两人同被斥逐,而且被“禁足”,不许“私谒”秦王府。

随着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愈加激化,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已不可避免。但是,紧急关头又来得突然,就像被按了加速键,双方都没有准备好。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记载,李世民的大舅哥、后来被定为功劳第一的长孙无忌奉李世民的密令去找房杜,但被两人拒绝,说有高祖的敕令在,自己进秦王府那是死罪。

下面有一个关键细节值得玩味,李世民大怒之下,“取所配刀授敬德”,说如果两人不来,就索性杀了他们提头来见好了。

实际上,就像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里所说的,两人不会不想参与,先前房玄龄对李世民说的“经营四方需要杜如晦”的话里,已经看出他对李世民的理解:绝不是一个优秀的普通藩王而是志向更加远大。那一番故作姿态的回绝,意在“激发”李世民。而且,如果只是其他人找上门来,空口无凭。

李世民也未必是真心对两人以死相逼,因为之前他们早已通过声气,办件大事,挤掉建成是迟早的事情。一定要两人的加入这场大冒险,也足见房杜两人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办这件大事,缺了他们的谋划和决断是不行的!

于是,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一起去见房杜两人。那把两人不会不认识的佩刀显然就是信物。他们得知李世民决心已下,自己也要当机立断,于是穿上道士装潜入秦王府。

再后来,就是那场轰轰烈烈又充满疑团的玄武门之变了。

图片
玄武门复原图

图片
 唐代玄武门和重玄门复原图(摘自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在当时,房杜二人已常人被“捆绑”在一起评论了,除了前面来自敌方李建成的看法,《旧唐书》里还记载,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在论功行赏时,将房杜搭档和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一同列入第一等,引来了皇叔、淮南王李神通的不满。

他站出来慷慨陈词:“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吏,功居第一,臣窃不服。”(《旧唐书·房玄龄传》)意思是从起兵时起,你叔叔我就第一个响应,历经刀光剑影,出生入死,功劳是打硬战打出来的,最后反而不如仅仅躲在后方出主意的房杜他们。这叫我意难平啊。

这种意见应代表了一众曾身经百战的将领们的态度。他们没想到的是,李世民把这种不平怼了回去。

除了列举李神通曾“全军陷没”“望风而破”的败绩,李世民还说:“玄龄等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他的意思是,房杜虽然没有阵前厮杀,但运筹帷幄,就像汉代的萧何,起到了协助决策、处理大事的作用,功劳列入第一等,公平合理。

图片
影视剧中的萧何。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剧照

李世民的一番话,没有明说房杜两人在玄武门之变中的作用,但听者应该都明白这一点。李世民不但看到每个人的功劳,在心里称出了轻重,而且一点不偏袒自家亲戚,话说到这个份上,这班武将也都没得话说了。

贞观十七年,两人双双享受了画像进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荣耀,杜如晦位列第三,房玄龄位列第五。之所以如此排,一个原因可能是这个排位主要以最高官职为序,对于去世的官员往往用赠官,官职相同的又“死者为大”,其时杜如晦已于贞观四年去世,所以排在了房前。

明明是黄金组合,
却没有证据?

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文臣,一同为相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贞观三年(629),任命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台阁规模及典章文物,都是由二人所定。经常是唐太宗与房玄龄讨论重大事务时,房玄龄已有了可行策略,还都会说:“此事只有杜如晦才能做出恰当决断。”而杜如晦应召前来,最后他选定的还是房玄龄之策。(《资治通鉴·唐纪九·太宗贞观三年》)

《旧唐书·杜如晦传》也说,二人“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

两人各有长处,又敬重对方:善于谋略的房玄龄遇事小心谨慎、虚心勤勉又知人善任;长于决断的杜如晦则刚猛果决、决策自如。两人刚柔相济,优势互补,又都把国家大事放在首位,彼此投合、同心协力,因此能够成为配合默契的最佳组合。

可是,有意思的是,虽然“房谋杜断”是一段佳话,却在两《唐书》《贞观政要》等史书中接近无迹可寻,找不到具体实例来证明。这又是为什么?

《资治通鉴》里收录了唐代史官对房杜两人的评论:“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杜不言功,王(珪)、魏(徵)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

这种“不言功”,让两人的功劳无迹可寻,以致后人想找到重大决策中两人各自说了什么都办不到。于是,有人怀疑房玄龄在贞观年间实际无所建树。

而这恐怕也正是房玄龄的高明之处。

图片

房玄龄主持修史,完成了《晋书》等史书。

房杜之中较为主导的似乎还是年长6岁的房玄龄。他更长于明哲保身、韬光养晦,处处以国事为重,谦让不争功。值得留意的是,房玄龄还以宰相监修国史,主持国史修撰,担纲了高祖、太宗时代的实录。按照他的个性,恐怕会很有技巧地把自己及那位搭档的作用压到最低,尤其是把自己“剪辑”得如同一个隐身人。

失去知音之后,
房玄龄又过了18年

杜如晦去世之后,房玄龄又活了18年。此时的房玄龄一定会感到,没有了杜如晦,自己分外孤单、压力重重。 

贞观二十二年,病重的房玄龄上表进谏太宗放弃远征高丽。太宗大为感动,对自己的女儿、房玄龄的儿媳妇高阳公主说:“房玄龄病成这样,还能为国家担忧。”

房玄龄的这临终一谏,虽然令人感动,但是没有起到作用,唐军再次铩羽而归。

图片
唐太宗、高宗历次征高丽经过图

现存陕西礼泉昭陵的《房玄龄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左仆射司空太子太傅上柱国太尉并州都督》),碑文由褚遂良书写,共2000余字,现存300余字,其中最为人知的一句话是“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

图片
《房玄龄碑》(局部)

房玄龄的一生,最好的搭档、最大的知音,无疑就是杜如晦了。两人在天上“相逢共举觞”、回顾一生的亲密合作时,也许会像今人在饭桌上吐露经典语录“都在酒里了”那般,说上一句:书里写不写不重要,咱俩的功劳都在贞观之治里了。

参考文献:
瞿林东:《决策中的“谋”与“断”》,《决策》
王立霞:《也论唐代名相房玄龄的“贤良无迹”》,《江西社会科学》
冯涛、黄寿成:《“房、杜让贤于王、魏”与贞观政治》,《唐史论丛》,第28辑
王素:《玄武门之变真相》,《文史知识》等


图片END

作者 | 董泰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经公众号“圈阅” (微信ID:quan_yue001)授权转载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