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气论钩玄》

 了然3z5ctoaa2w 2023-05-03 发布于广西

                   作者:上海中医学院 王庆其

           本文原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年1期

  元,通“原”,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春秋繁露·重政》“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元气,是古代的哲学概念,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言毒》:“万物之生,皆元气。祖国医学中的元气,又称“原气”,是指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

祖国医学中有关元气的理论发端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元气”学说。本文试从古代哲学中“元气”学说的渊源,进而探讨“元气”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开展对“元气”实质研究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元气”学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稷下学派的代表宋·尹文(以下简称“宋尹氏”)所创立的精气”学说。宋尹氏认为:“”是构成天万物的基本物质;世界上一切自然现象,包括人的精神思维活动,莫不由“”的运动变化的结果。《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管子·枢言》:“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管子·内业》:“化不易气。“精气”学说不仅坚持了字宙万物的物质性,而且坚持了万物有它统一的物质根源。精气学说的产生,一辟封建鬼神迷信、异端邪说,取代了在此以前的“八卦说”“五材说”等,标志着先秦唯物主义哲学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包括医学在内的各种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与其同时代的《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先秦唯物主义“精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

战国末期,苟况继承了宋尹氏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并进一步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五制》)他一方面承认世界万物有共同的物质基础“气”,同时又说明了水火、植物动物和人,都是“气”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这就解释了同样的“气”为什么有不同的作用。

其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是上述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他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物质基础:“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论衡·谈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自然篇)自然万物发生种的多样性,是由于受元气厚薄、精粗之不同,万物“因气而生,种类相产。”《论衡·物势》

宋朝王安石的“道”就是“元气”,元气(道)是天下之母,即“生物者,气也。”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元气”他认为元气无形,万物有形有象;无形的元气与有形有象的万物是对立而又统一的。

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倡导“元气本体论”,以对抗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他所谓的“太虚”就是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这就是说,宇宙中充满着物质的气,气的或聚或散,千变万化,才产生各种事物和现象,即气“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明清以降的哲学家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基本上继承了张载的思想

总之,“元气”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即“精气”学说(后世哲学家又称之为“气一元论”)--“元气自然论”-“元气本体论”。古代哲学家们力图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审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种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在祖国医学“元气”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拾即可找到佐证。

二、祖国医学中的元气理论

“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中国古代医学家认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原理和人体生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原理是基本一致的,所以不把生理现象和自然现象割裂开来。正是这一观点,把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与唯物主义哲学的“元气学说密切地结合起来,无独有偶,“元气”学说在对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这对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人与天地统一于元气

整体观是祖国医学理论的一大特色,其基本精神是将人与天地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认识。然而人与天地统一的立论基础又是什么呢?

“元气学说认为“气”是成天地万物(包括人)之本源 人作为万物之一,当然也来源于气。《素问·宝命全形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人。”《难经“气者,人之根本也”《类经》亦云:“夫化生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不由之,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可见,天、地、人皆统一于共同的物质基础——气,因此它们的基本运动规律大体是一致的。如《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人与天地同纪”。《素问·至真要大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王充也说。“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论衡·变动)这些论断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且与董仲舒、邹衍等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论相抗衡。祖国医学人与天地统一的整体观念是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防治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元气为人体之根本

古代哲学中的“元气”学说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作过大胆的探索。如《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在当时无疑是难能可贵的,这些思想对祖国医学生理学说的形成,影响是深远的。但祖国医学毕竟是以研究人体生命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对于人类生命现象的认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种粗浅的总体理解,而在古代哲学的基础上,作了更深入的研究

祖国医学认为,元气是组成人体生命以及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喻昌“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无不赖元气的蒸动资助,“人之生死由气。”(景全书)

元气是一种物质(这里,元气作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具体物质,与古代哲学中的“元气”作为物质的普遍概念有一定区别),它的生成来源于肾中先天之精气、脾胃所吸收的水谷之气、由肺吸入之大气三部分相合而成。《灵枢·刺节真邪》篇:“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元气又名真气)

元气遍布于全身,包括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处不到,但由于其分布部位不同,功用各异,因此名称也不同。现列表如下:

积于胸中——宗气(司呼吸,贯心脉,助血运)

营于脉中——营气(营养全身,润泽肌肤筋骨)

 流于脉外——卫气(温分肉,充肌肤,司,御外邪。

布于脏腑——脏腑之气(维持五脏六府生理活)

达于经络——经络之气(沟通内外联系通行血脉)

元气既然是一种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本性,故元气在人体也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如《灵枢·脉度:“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五脏,外濡'升降出入是其运动的主要形式,人体脏府经络是其运动的主要场所,脏腑经络各种生理活动则是元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如果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止,那末生命就会随之完竭,“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六微大论:

“气化”对于人体来说,是元气的特殊运动方式“气化”是祖国医学对体内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的朴素认识,即通过气的运动,将体内物质化生及转化,如饮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输送;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相互间的转化;代谢废物的产生和排泄,津液之化汗、化溺、化涕、化唾、化泪等,无不都是“气化'运动的体现(《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38,1979)

元气在人体中的运动变化离不开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这种规律表现为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相应协调;如破坏了这一平衡协调,就会出现脏腑经络器官的病变,所谓“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六微大论》所以喻昌总结说:“其所以统摄营卫、脏府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持。

王克时补注:就喻氏之论而言,如四季时令天空之气运行,万物应之行生化之序,得死生之机。

(三)百病皆生于气(克时补注,此处标题应加'失调和’)

元气与人攸关生死,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标志;如果元气不足或降出入运动的失调则又为疾病的原因,因此尽管疾病于变万化,病理变化错综复杂,但其基本病理机转可归咎于元气的反常变化。故内经首先提出“百病皆生于气”的发病观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致病的原因是由于感受邪气所谓邪气,是相对于正气而言,不正谓之邪。张景岳一语道破日:“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素问·五运行大论》亦曾:“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病因虽有内伤、外感之分,气之为病则一。《景岳全书“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离,故其在外有六气之候,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只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六气”太过或不及即成致病之“六淫”*情志过极则正气受戕而逆乱为患,《素问·举痛论》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之说.这里虽仅举九气为病,实则概括无论外感或内伤皆可导致气的病变

气在人体环流不休,统辖气之升降出入的枢纽称为“气机”,所以气之为病,主要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调。《素问·举痛论所列举的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收、气泄、气乱、气耗、气结,皆属气机失调的各种表现。“清气”应升反降而致泄,“浊气”应降反升,造成胀。脾气宜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反之脾胃升降逆调,则上有呕逆、暧气、痞满、腹胀院痛,下见泄泻、脱肛等症。又如肝主升发,肺主肃降,此为常态;反之肺气肃降之令失司,上逆咳喘气促,清阳之气不升则眩晕神疲气短,大凡每一脏腑之气的运行皆有其一定的规律而各脏腑组织之间又是协调动作的。如果气机升降失调,则导致脏生理功能活动的障碍,此即“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因此,“百病皆生于气”的观点,从理论上高度概括了病变的根本机转。

(四)治病必求调气之本

“治病必求于本”是祖国医学的著名论点,但这个“本”到底是什么呢?张岳注云:“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在表,在里,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藏府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按张氏意见,本即阴阳二气,调节阴阳二气使之归于平衡协调,是治病之根本。《内经:也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刺之道气调而止”,“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针灸如此,药物治疗的目的亦无不如此,如唐容川所说“设人身之气,偏盛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人之盛,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也”故运用各种手段来“调气”是治疗的根本宗旨

,疾病是变万化的,调气又当针对证侯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调气”方法。如张景岳说:“夫所谓者。调其不调之谓。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在表,散即调也;邪在里,行即调也;寒邪泻即调也;虚赢困惫,补即调也;由是类推,则凡寒之、热之、温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举之.····等,皆调气之大法也”要言之,治病之法再多,“调气”是其根本大法,而“调气”又当分清表里、寒热、实,才能治之有的。故《素问·五常政大论侯其气,无使倾移”之说。

三、探讨元气的实质对发展祖国医学的重要意义

(一)索中医现代化的要课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学说对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祖国医学中有关元气的理论贯串于生理、病理治疗预防等学说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历史经推进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应该说我们现在对于元气实质的认识还处于较粗略、笼统理解的阶段,几没有跳出古人的圈子。元气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它在机体内外起着何等作用?现代科学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如何?都有待深入研究。近年来大量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深入开展探索元气实质的研究,可能是使传统的祖国医学理论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例如,有人从控制论的观点研究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元气与信息同样具有传递、保存、交换的共同特征。人体通过元气的调控作用维持人体内部及内外环境阴阳的平衡。于是推论,元气的调控作用是祖国医学整体观的科学内核。

再如,经络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近年来有人在元气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经络的实质,获益不少经络可以认为是元气的通路,穴位是元气通道的结点有人利用基利安摄影术探测经气的实质,发现所拍摄的图象周围有圈放散的光晕,即是经气的存在,有人把这些光环作为维持生命的“能体”。国外也有从中医元气理论着手研究针刺镇痛的原理,认为经气有调节机体内外协调统一的原理,痛感是由于大量有害冲动突然袭击导致通路经气平衡失调的反应,进而提出有关“三道经气”碍发生针刺止痛作用理论的设想(浙江中医杂志>2:91,1980)

近有人认为元气是一种“场”,好象无线电场一样到处跃,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其作用能产生感觉并认为人体中的元气类似“生物场”,能联系调节体内外环境,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协调,进而预计从元气与“场”的线在探索新医学理论,对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很有意义的(“山东中医学院报1980增刊)

(二)研究人类生命科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有人说,未来的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目前对于认识人的生命过程来说,还存在着很多未知数,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如何从整体上来认识意识和肉体的关系,而当前关于元气实质的研究,正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意识和肉体当作一个整体,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探家其间相互作用的本质、机理和规律,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对于认识人类生命活动必将提供新的线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由元气相聚而成,“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二千年后科学家们提出核糖核酸是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这里揭示了复杂的生命现象是由一种最基本的物质所构成。尽管“元气”和“核糖核酸”是两个迥然不同的物质概念,但似可证明深入探讨元气的实质,对于揭开人类生命的奥秘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预期,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结合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从科学的宏观和微观世界进一步研究元气的本质,对打开生命现象这个“黑箱”之谜是大有希望的。《参考文献)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