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触点,向阳而生 | 五一专辑

 小飞学长 2023-05-03 发布于河南

此时,我正坐在K112趟列车。思绪万千中,想把这个五一的见闻、启发以及思考梳理一二,分享与你。

1 老人、猫与狗

在出发之前,我特意买了些零食、肉、豆腐、绿豆粉等吃的去看望外公。为他做顿饭,一起吃顿饭。这是我目前所能做到的。

我家距离外公家大概5公里远,自己也没有车,背着小背篓走着去的,吃完饭又要走着出来。所以外公才会说,“你去忙你自己的,不用来。”

长年累月的劳作,加上年岁已高,外公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为消瘦,佝偻着背,一副皮包骨的形态。但他仍然不去镇上房子里住,因为在那里没事可干,会使他觉得无聊,让他产生没有价值感。

所以,他喂牛、养鸡、跟随季节种庄稼、种菜。一猫一狗成了他家里的常驻成员。

与外公相似,农村的大部分老人,都是如此。生病抗一抗、忍一忍或是简单买点药吃下,继续干活,直到干不动那天。

老人,除了独居,其实还有渴望展现其价值感的需要。他们不想成为孩子的拖累,也不想劳烦孩子。

老人是长大了的孩子,他们和现在的我们一样,大多是报喜不报忧。

“没事,我一切都好......

因此,每当他们说自己哪里“有点不舒服”的时候,身为子女的你,应该想到,可能是较为严重了。

2 健康、工作与生活

去医院给我爸开药,我告诉医生,“请无论如何至少给我开两个月的量,从上海赶回来(买药)的,不方便。”这类属于管控药物,不能多开。

听我妈说,我自己小时候经常生病,后来又经常陪爸妈去医院检查、开药等等,对医院有着既喜欢又害怕的矛盾感受。

喜欢是因为带着希望而去,希望能药到病除,减少疼痛。害怕也是因为这样,结果未知、费用未知、治疗效果未知。

有些时候我就在想,躺在病床上的人都在想些什么呢?是否还执着于地里的庄稼,是否还在生不听话孩子的气,是否还执拗于邻居多占据的一点地。

想些什么呢?

这两年,邻居何家老头好像也想通了。以前他有病不治,带着病去干活。早上天没亮就出去,晚上大半夜才听到狗叫,他才回来。周围人都说他“真是不要命了。”

现在呢?身体照样不是很好,但会照顾它、去医治它,赶集时会买点自己想吃的东西,种的庄稼远没有之前那样多。

这样挺好。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健康是生活的基础。每个人的一生,无不希望有健康的身体,满意的工作,然后过幸福的生活。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事与愿违者甚多。几乎每个家庭中,其家庭成员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病症。这时候,不仅需要良好的医疗资源,也需要患者以及家庭成员积极的治疗心态。

在《遥远的救世主》一书,以及影视剧《天道》中的男主丁元英评价女主芮小丹对生活、工作以及健康就是“当生则生,当死则死”的超然态度。

其实,现实中的我们也应该这样,该工作就工作,该吃药就吃药,该爱就去爱,做好能掌握的,不要给自己留太多的内心戏。

3 一个城市决定了人生的海拔高度

在老家这几天,有两件事引起了我的思考。第一件是马路上装铁门。第二件是邻居吵架。

马路上装铁门这家的小伙子在贵州省会贵阳上班(开滴滴),近40岁,未婚。回来过年看到我堂哥买车了,开到家门口要从他们家门前经过,于是就有了他们在自家门口的马路上装铁门上锁的行为。

第二件是隔壁两邻居,因为什么事吵架不清楚,一个是70余岁的老头,一个近50岁的中年妇女,两人声音之洪亮似乎能穿透云霄,甚是惹人驻足聆听。但按照农村的称呼,好像还有点亲戚关系。

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可能会觉得可笑,但这就是已经发出真实的行为,能运用什么经济理论来解释呢?

想到了之前在香帅老师文章里所看到的一句话,她说,“一个城市决定了人生的海拔高度”。深有同感。

在一个小地方,当周围很多人都带着仇富心理,用斜眼看人的时候,你或多或少都会受其干扰,难免变得小家子气,变得鼠目寸光,变得和周围人内斗。

内斗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所以,我鼓励和我一样的年轻人多走出去,去发现、去感受。井蛙和海蛙的区别,不仅在于生存环境的情景氛围,更在于视野的辽阔程度。

对此,我非常认同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生为消除贫困而战、有“穷人银行家”之称的孟加拉人尤努斯说的:“最好的树种,种在森林里就是大树,种到花盆里就成为高不过一米的盆景。这不是种子的错,是盆容量大小的问题。这个花盆,就是我们的社会”。

我们的父母,祖父母是辛劳一生的农民,我们这一代经过十多年的苦读,终于离开了大山,来到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大城市。对此,我们能干什么?

回到大山深处舒服、巴适的过一生,然后我们的孩子又把我们现在的路重走一遍?还是给他们创造合适的环境,让他们在父辈的基础上再往上走?

我本人倾向于后者。

因此,不断尝试,寻找社会及自身的触点,向阳而生,便成了我们这群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