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养的利与弊:回顾我的“放养”经历

 秦声何来 2023-05-03 发布于重庆

我被“放养”并不是父母有意为之,正好相反,我是被圈养长大的。而我父母之所以会对我“放养”,其实是因为管不了了。

这事儿得从一个记忆片段说起。

01

阳光照在墙壁上,让那个大洞显得更黑暗。我妈抱着我走进了那个黑黑的隧道。然后,进入第三个门。她把我放在地上对我说:你好好待在这里。妈妈回去给你拿你的玩具。然后,我妈就走了。而我呢?也就自顾自玩了起来。在那之后发生了什么我已忘了。

这个记忆的片段一直在我脑海深处。而我也会经常梦见这幢楼和那条昏暗的走道。

后来听父母说,我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送到了托儿所。而这记忆片段很可能是第一次去托儿所的记忆。

从几个月进托儿所,上幼儿园,学前班、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毕业之后再到国企上班。

像这样的圈养经历,我想我们这一代人都差不多。

02

为什么又说我是“放养”的呢?

如果说从五岁起,我就独自上下学不算“放养”的话,那么,放养或许是从父母管不了我开始。

他们是从什么时候管不了我的?

或许是从我把我妈的照片用剪刀剪了用火烧了开始的。那个时候的我大概是五六岁。

那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只记得那时候我对我妈充满恨意。

据我妈所说,那时候她教我做事,但我总是不听她的。她就不停“收拾”我。具体怎么收拾的,我无从考证。估计也只是打和骂。

只不过我从小就不服管。在幼儿园经常因为不打针,不剪头发,不吃肥肉等事,与老师对着干。并且经常是几个大人来绑着我一个,强迫我打针,剪头发和吃肥肉,而我则是“拼死相博”。

之后等我上了小学,我妈依然还用这种暴力手段来制服我,自然只会激发我内心更大的反抗。

后来我父母说那时候他们不管我了,是因为那时候我的戾气太重。看那个架势或许杀人的心都有了。所以,他们镇压不了,也就不敢再管了。

从此之后,我们也就井水不犯河水。我能自己解决的事就自己解决,从来不找他们商量。除非我自己处理不了的。比如,学前班打架,小学抽烟请家长。

小学管不了,初中之后也就更管不了了。

03

之所以要回顾我的“放养”经历。

其实,我是想通过这样的自省,来发现被动式放养对我的影响,而这也是自我认识的重要一环。

先说好的影响。

因为放养,丰富了我的感知体验,让我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我不会轻易服从权威,也不会盲从盲信。

然而,不好的影响则是。

因过早独立而丧失了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因任性妄为而错失了学习成长的机遇。因不懂社会规矩而常常在现实中碰壁。

不知道阅读到这里的小伙伴是否会感到困惑。

因为昨天在《解析“遇见一位焦虑的父亲…”中的教育之干预》一文中谈到了干预的利弊。即弊大于利。而今天谈到“放养”,依然是弊大于利。

04

那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在此我想说两点:

第一、被动式放养并不是真正的放养。

真正的放养是给予孩子自由成长探索的空间,给予他正向积极的反馈和鼓励,从而让他发现自己的天赋与热爱。

这就好比孩子是一颗万能的种子。你不知道他将来会长成什么。所以,你需要在他幼年时期,给予充足的爱让他情感发育,让他精神能够自由生长。然后,再慢慢修剪他的枝桠枝叶,让他适应社会。而这个过程是先松后紧。

这是之前在《为什么孩子越小越要满足他》一文中谈到的内容。

此外,关于放养,师父是这样说的,“放养不是不管,放养的目的是通过放,发现河流自然的流向、发现高山自然的季节、发现小鸟的同伴、体会吹走蒲公英的风、感悟泥土的粘性、把控可以把控的欣喜、理解难以理解的无奈……在体验和领会自己和天地的关系中走向成长、真正成熟。无关知识、底蕴自由!”

因为,放养是为了发现规律、更好地成长,拒绝盲目、对抗“偏好”。

第二、教育的特征是因材施教,是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

因此,何为正确的教育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自省和学习的。因为无论如何,我们每个人都只是教育领域的初学者。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觉知,自省,谦逊,或许才能走出这无知而不自知的误区。

最后我想说,回顾过去并非否定过去,而是立足于过去来面向未来。因为无论我们过去受过的教育是好是坏。那些成长的经历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而我们需要做的是从中汲取营养、力量和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