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孩子,大多数都经历过砍柴。砍柴辛苦,手上腿脚上经常被荆棘划破,被自己柴刀误伤,摔跤、翻担、散担也是常有的,不但需要力气,更需要的是恒心和毅力。我的家乡四周都是山,砍柴不是大事,但要找好柴砍,那要去很远的山里,可以说是穿云钻雾。
有一次,我和隔壁大我三岁的荣荣几位去八桌塔砍柴。这是一个深山老坞,至少要走十五里路。昨晚我们就磨好了柴刀,一大早吃过早饭,在村口集合一齐出发。我们个个腰里系着柴刀,面面相觑,高兴地蹦蹦跳跳,爬山越岭,走高高低低的山路。一路上,我们时而看见有山鸡在丛林里追逐,野兔在奔跑窜过。站在山顶眺望山村,一览众小山,觉得自己很厉害,并用双手拱着嘴巴大声呼喊,“我们上山砍柴啦!”听大山回声,又新鲜又稀奇,等找到砍柴目的地已九点钟。秋天的山上空气清新,鸟声四起。我们学大人一样各自分开,找好藤箍(捆柴的柴藤),一人一垄挑一些好的杂木柴砍,如白雪、青雪、山叉意……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没多久我们就砍够了。把一根根笔直的杂木柴滑到与山路连接平坦上的半山腰,又把一根根杂木柴砍成一截截柴刀那么长,堆在一起,挑一根两米多长的杂木,两端一头放一个事先箍成圆形的藤箍(大小按自己力气定的,直径20至30公分、50公分至60公分不等),然后把一截截柴火放进箍里捶实紧好。前头圆箍小点,后头圆箍大点,二米长那根杂木一定要放在两个圆箍中间,前头跟柴火平,后头要留点尾巴,以便挑柴火时架在高低的山坑上休息。我们那里叫门床担。别小看门床担,挺讲技术的,你前头大箍后头小箍,重心不够;后头大箍,前头太小也不好挑。一般前后头相差十斤左右最好,不然,半路上有把戏看。等我们搞好担,做好挑担的榉子,一起出发回家已12点了,等我把柴担挑到肩上,才知道挑得太多,没有走多长的路,汗水满脸都是,肚子又饥又饿,半路上常常停下来休息,又经常喝水,没过多久腿脚酸得无力。其实上山砍柴有经验的人不会经常喝水,越喝水汗水越多,最后无力了。还没挑一半的路挑不动了,眼睛有点发黑了。等我咬紧牙关想追上他们时,又被路边的藤勾住了,等我挣脱好已经有气无力。荣荣他们一路等了好几次,等久了心里早嘀咕着,说我比他们挑得多,贪心鬼,活该!说是等不牢了,先走了。那时我真后悔又害怕,后悔挑得太多,害怕山路上有野猪光临,又饥又饿的我一边走一边抺着眼泪大声地喊着,贪心什么,我只想回家让村里同龄人称赞我厉害,有错吗?最后,我干脆扔了柴担。等我擦干眼泪向山下走时,却发现母亲来接担了,我高兴地哭了起来,“妈妈我饿,挑不动了。”母亲一边递给我番蕃条和一瓶温开水,一边对我说,孩子,砍多了,这么重,以后少砍点,都2点钟了,饿坏了,赶紧回家吃饭去。那年我十三岁。历经此事,学会了许多经验。一晃几十年过去,母亲已仙逝。砍柴,母亲帮我接担的往事,一直温暖着我。如今,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我学会了坚强,因为办法比困难多。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