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启示录019:当老板的不仁 就别怪手下人不义

 新用户17779036 2023-05-04 发布于江苏
导读
齐宣王问孟子臣弑君的问题,他怎样借机告诫齐宣王?人得到财富和权力之后,为什么容易患得患失?为什么说义和利,名和实必须对等?为什么说实现人与人之间义与利的动态平衡,彼此利益才能最大和最长久?不仁不义的老板会有怎样的下场?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今天一起精读《孟子·梁惠王下篇》的第八章,先读原文。
01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02
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了夏桀,武王讨伐了商纣王,真的有这回事儿吗?"
孟子回答道:"历史文献上确实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又问孟子:"做臣子的杀掉自己的君主,这也可以吗?"
孟子说:
背离毁弃仁德的人被称为贼,背离毁弃义德的人被称为残。既不仁、又不义,既贼又残的人就被称之为独夫。
我只听说过武王诛杀了独夫商纣,没有听说过谋杀君王的事。
03
这一小段文字,很明显可以看出齐宣王患得患失,孟夫子借力使力。
谁都想拥有最高的权利、最多的财富和最大的影响力。
可一旦当人好不容易战胜若干强大的对手,拥有了这一切,便又会开始担心别人惦记和争夺自己所拥有的这一切。
无论是翻开历史书读一读,还是在今天的社会中找那么一些成功人士去看一看,基本上都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状态: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没有的时候想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会失去,在患得患失中不停地对自己做着心理上的折磨。
我估计,孟子听了齐宣王的问题一定很高兴,因为敲打和点化对方的一个好机会又出现了,借这个机会可以再次地强调一遍行仁政的重要性。
从反面来告诫宣王,不仁不义的君主,最后会被有正义感的下属当作独夫而除掉,不仅自己君主的地位不保,甚至连人头也可能保不住。
04
我们把孟子的话咀嚼一下,消化一下就会明白,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天理:有其利必有其义,有其名必有其实。
孟子的回答非常巧妙,他先说“于传有之”,言外之意,一是有记载有实据。
二是无论执政者是好是坏,都会被后人记载下来,没有人能够逃避掉历史的审判。
此外,孟子巧妙地把宣王问题中的君字,替换成了贼、残和独夫。言外之意是作为最高的执政者,一旦失掉了对百姓的爱护和保护,就必然失去老百姓对自己的拥护。
就会从万人称颂变成千夫所指,就会从人人希望他万岁、万岁、万万岁转化成人人想得而诛之。
这不是分明在告诫宣王,也在告诫天下所有的执政者,权力的反面是义务,得天下人之利,就必须为天下人尽义,否则就是违背了天道求衡的法则。
义利失衡的结果就是众叛亲离,丢掉权力乃至于丢掉自己的性命。
05
我们真的读懂了孟子对齐宣王讲的这段话,也就更好理解,为什么生活当中经常有人讲“你不仁就不要怪我不义”!
执政者和老百姓之间,君臣之间,今天的老板和员工之间,本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中国的智者,在两千多年前就参透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的最高法则,也就是这个仁字。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帮助我成就我,我反过来也帮助你、成就你。
在相处的过程中实现能力与资源的互补,并且实现动态的得失平衡,这样才能让彼此的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这和现代物理学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很相似。
06
问题在于,绝大多数人都容易见利忘义,都容易利令智昏,只想索取而不愿意付出。
即便是肯于付出,也总是缺斤少两。这样在对方面前就会显得不仁不义。
于是就会有“你不仁,休怪我不义” ;“你不善待我,我也就没有理由尊敬你”;“你对我不客气,我也就不会对你太客气了。”
今天最多的商场精英,那些老板们,如果不能善待下属,尤其是善待那些技术业务上的骨干,结果很能是,他们背叛你不说,还要在你的隔壁开一间跟你一模一样的公司,直到把你打趴下才会善罢甘休。
不仁不义的老板,下场会和夏桀、商纣王一模一样,被自己的手下人干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