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在李焕之先生赴巢湖调研采风60年之际

 七老爷施政 2023-05-04 发布于安徽

            蔡善康

60年前的一个初冬时节,巢湖岸边一间低矮的茅草屋内,一串优美的音乐旋律像一汪汩汩的泉水,冲出茅屋、汇入巢湖、流过碧野、越过山梁,从此,它时时驻留在人们心中,呼唤着绵延缱绻的乡土情怀,这就是伴随巢湖民众半个多世纪的巢湖新民歌《巢湖好》。

新中国成立之初,巢湖两岸农村的群众性歌咏活动普遍开展得如火如荼,这种“政府发动+机构辅导+村民参与”的村落文化活动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1958年,中央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在原巢县司集人民公社召开了“全国社会主义歌咏运动现场会”,文艺界许多专家学者来到这里参观考察,其中不乏外国友人的足迹。作为这次会议的连锁效应,中央文化部、中国文联和团中央于1963年3月组建了一支18人的农村文化工作队来巢湖(巢县),主要是调研地方文化状况,推动农村文化工作,为培训文艺骨干,并辅导基层群众开展形式多样文艺宣传。同年12月,第二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再次来到巢湖,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陆进同志担任工作队领队,著名音乐家李焕之、导演韩冰(女)、周星华等也随队来到巢湖。

李焕之一行没有选择在县城安营,却在距湖岸仅一箭之遥的南湖方村一间低矮的茅草屋扎寨。从此,村前屋后,田头树下总是流连着他们的身影,和乡亲们聊天拉家常,聆听他们唱民歌,唱小戏,利用农闲之余给社员们教唱歌曲,排练文艺节目,给文艺骨干讲授音乐和戏剧知识。李焕之先生常常伫立在湖岸边,遥望水天相接的茫茫湖面,点点帆影在蓝天白云间时隐时现,翩翩湖鸥在风波浪尖上下翻飞,和煦的湖风伴着社员们悠扬的歌谣拂面而来,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人文风情深深吸引了他,撩动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当隐约一个个淳朴、清亮的音符袅袅而至时,他怦然心动,最终,他和陆进同志联袂合作,创作完成了一首足以让巢湖人自豪满满的乡音——《巢湖好》。

六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吟唱乡音,回顾往事时,我们依然咀嚼到《巢湖好》留给我们雅俗共赏的乡土气和高品味,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话题。

50年代初,为了适应时政宣传需要,我们在巢湖民歌的传承和创新上,只能走“旧瓶装新酒”、“套改”、“填充”,却是难以避免的“慢速”“低档” 的“快车道”上。这种方式对配合中心工作固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忽略了对传统民歌经典作品的保护和完善,违背了艺术规律。如巢湖民歌经典曲目《数板山歌:新打小船亮光光》,虽然今天已被人们耳熟能详,但当时为了宣传农村大跃进积肥新事物,原封不动利用原曲调,重新填词改成《懒龙堆子又还原》,缺乏人物形象,缺乏情感表达,以致王昆同志来巢向老民歌手学唱时,竟以《懒龙堆子》示人,失去向她推介宣传巢湖经典民歌的机会。类似情况在当时十分普遍。

即使是第一批中央文化工作队来巢时,鉴于当时巢县亚父公社,是全国五个农村用电试点之一,工作队的同志为了配合形势,专门创作排练了大型歌曲联唱《电到水乡人欢唱》,该节目有领唱、独唱、对唱、齐唱、合唱等多样演唱形式,曾抽调众多歌手参演,但歌词多为口号式的应景之作,一阵风风火火之后,便销声匿迹。

难能可贵的是《巢湖好》开了先风,领队兼词作者陆进在歌词创作中摒弃了枯燥、简单的政治说教,用朴实明快,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描绘了巢湖水乡迷人的美丽风光,赞美了巢湖人民生活劳动的火热情怀,看吧!“水接云天白茫茫,风帆飞越重重浪”“晴空万里鸟飞翔”“两岸青山雾中藏”,听吧!“万顷波涛伴歌唱”“劳动歌声震天响”“声声歌唱共产党”,《巢湖好》用最精美的艺术色彩装点了巢湖两岸的山风、湖韵和草根情趣。

李焕之是抗战时期从延安鲁艺大课堂里走出来的作曲家,他对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浓厚的情感和精到的领悟,创作具有新时代精神而又保持浓郁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的作品,是李焕之毕生勤奋探索的领域。我们家喻户晓的交响乐《春节序曲》,就是从陕北民歌的音乐旋律中汲取创作灵感的传世经典,如今早已走遍全国、享誉世界。

从巢湖大田里走出来的田秧山歌是巢湖民歌中最精华的代表,而李焕之恰到好处地牵住了它的“牛鼻子”,在《巢湖好》的创作中,毫不犹豫地采用了巢湖田秧山歌徵、羽交错的音乐调式,大胆吸收了它的传统音乐元素,充分发扬了巢湖民歌悠扬、舒缓、明快的特点。

且看如下比较:

先看《巢湖好》两段谱例:(见《巢湖民歌风韵情》蔡善康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首句(领唱),尾音落在“6”。

结束句(齐唱),尾音落在“5”。

再看巢湖传统田秧山歌谱例:(见《巢湖民间歌曲集》魏树由 高 歌主编 黄山书社出版)

巢北田秧山歌《春风又到巢湖边》首句(领唱)结尾落在“6”音

《春风又到巢湖边》结束句(吆腔)结尾落在“5”音

巢南田秧山歌《绿浪滚滚迎面来》首句(领唱)结尾落在“6”

《绿浪滚滚迎面来》结束句(吆腔)结尾落在“5”音

在巢湖传统田秧山歌中,首句领唱尾音落在“6”,结束句吆腔尾音落在“5”,是最显著最经典的音乐特色之一,这是由巢湖水稻种植的自然环境和气候,以及田秧山歌的演唱形式和条件所决定的。李焕之不愧是大家手笔,他精准把握和借鉴了对徵、羽交叉的“5”和“6”的运用。《巢湖好》虽然是一首新创歌曲,但是巢湖民歌的灵魂自始至终萦绕在它的旋律中,自从它呱呱落地,就带着浓浓的亲情、乡情,一下子扑到了巢湖民众的情怀里,吸引了万千宠爱于一身,其奥妙之处,恰在于此。

此外,《巢湖好》还大胆向地方戏曲学习,吸收了传统庐剧《秦雪梅观画》中女声“邀台”的齐唱形式,起到了画龙点睛烘托气氛的艺术效果。丰富多彩的衬词是歌曲,特别是民歌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巢湖好》中衬词的应用并不多,但却恰到好处,突出表现在“啊”“哎”“咦”“吔”“嗨”等几个重点衬词的使用,看起来与歌词主旨无关,但恰恰是这几个具有鲜明巢湖方言特色的形声词,。为歌曲注入了情感活力的兴奋剂,以至它在巢湖城乡男女老少中传唱时,最先就是由“啊咦吔嗨”的“魅力”而引发的。

据当年首唱《巢湖好》的农民歌手方金扣老人回忆,此歌一经出炉,李焕之便亲自将其抄录成大字报,在村头为农民教唱,并被迅速传播和推广。省级著名艺术家潘璟莉为它进行示范演唱,县广播电台把它作为开始曲播放,并组织在电台教唱,中小学把它列为音乐课堂的教材。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即便是远走他乡多年的游子,也总爱把这首歌作为寄托乡愁的寻根符号揣在心底。如今,在经过了一些年的沉寂后,虽然,我们的耳边有了太多的“杂音”,但很庆幸,著名歌唱家斯兰把它唱到了央视屏幕,《巢湖好》的温馨美妙的旋律依然走俏,以更加潇洒俏丽的身影陪伴着我们。

《巢湖好》创作的成功,一举扭转了较长时期内,巢湖民歌创新道路上标杆模糊、徘徊彷徨的难堪局面,为巢湖民歌的守正创新起到了“提灯引路”的作用,它拓展了新思路,开创了新局面,它是巢湖民歌创新发展的第一曲,正是在它的示范引领下,才使得巢湖民歌迎来了自70年代中期以来传承和创新双驾并驱,同步发展的华丽转身。

雁过留声,回响无绝。中央文化工作队两次深度下沉巢湖,它像一只报春雁,给刚从三年困境中冲出来的巢湖,送来了大地回暖万物复甦的春讯。他们调研采风贴地气,实事实做不打折,是对巢湖基层文化最给力的帮扶和支持,它给巢湖文化的积极影响至今仍不可低估。《巢湖好》是他们调研采风的最完美答卷,也是他们留给巢湖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传统民歌创新的样板之作,它在巢湖民歌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的示范意义和指导作用也远远超出了巢湖民歌本身。

六十年,尽管已是一个青丝华发的轮回,但那些事、那些人,依然值得怀念!

蔡善康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安徽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安徽民间歌曲研究会副会长

最忆是巢州


扫描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