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巢湖(四十八):巢湖民歌——一曲乡音慰乡愁

 cjs芈人 2023-10-07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巢湖民歌传承人李家莲、雷玉君演唱巢湖民歌。   方华  摄

人文巢湖(四十八)

巢湖民歌——一曲乡音慰乡愁

文/图 方华

      “黄花白雁占秋天,粳稻胡麻结满田,饭牛已饱钓鱼去、渔歌牧唱已多年。”行走在“三面青山一面湖”、山清水秀、风光迤逦的巢湖山野,你常会听到一曲曲或委婉悠扬、或欢快高亢、或深情舒缓的民歌小调传入耳鼓,这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地域文化特色的旋律和歌调,让你倍感巢湖山水之美、乡情之美、文化之美。

巢湖民歌,2006年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巢湖历史文化芳甸中的一朵奇葩。

      巢湖民歌有着久远的传承,最早可追溯到四千余年前的上古时期。

      当年,大禹治水来到巢湖之滨,在巢湖北岸的涂山脚下与涂山氏之女偃攸相识相爱。大在与涂山女成亲后,不几日即离开家门,忙于治理洪水,并三过家门而不入。于是,思夫心切的偃攸登坡眺望,守候大禹归来,唱出心中思念:“候人兮猗!”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候人兮猗!”为《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的一篇歌辞,是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首中国恋歌,后人称之为《候人歌》,被称为中华南音之始。

      自涂山女一曲“候人兮猗”起,作为南音发轫地的巢湖市司集涂山区域,民歌传唱一直兴盛不衰。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把司集的一首《姑嫂对花》唱进了怀仁堂,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那是1955年3月的一个夜晚,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里。从巢湖岸边的秧田里走出去的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登上了国家顶级演艺大舞台,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巢湖乡音《姑嫂对花》。裹挟着泥土般芳香和质朴的演唱受到领袖们的高度赞扬,农家女幸福地被安排与领袖们合影留念。当时,胡吉英和刘宏英俩在北京住了半个月,演了七八场。在演唱巢湖民歌《姑嫂对花》中,胡吉英扮演嫂子,刘宏英扮演的是小姑子。

      1958年,中国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即在司集共同主持召开了“全国社会主义歌咏运动现场会”。

      之后,《秧歌》《绿浪滚滚迎面来》《登高才见万里天》等经典巢湖民歌也相继“进京”,登上“建国十周年文艺晚会”的舞台,唱进了国家级音乐殿堂,获得音乐界的广泛好评。一批以巢湖民歌音乐元素、语言风格为基础的大型音乐艺术作品也相继推出,在巢湖民歌的传承、创新方面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探索。

2006年,以“司集民歌”为主体申报的巢湖民歌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由巢湖民歌传承人李家莲、雷玉君共同演唱的巢湖民歌《绿浪滚滚迎面来》,作为安徽省唯一入选曲目,登上了“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的舞台。在录制现场,点评嘉宾、中国民歌专家田青高度评价巢湖民歌,称巢湖民歌这么高亢嘹亮,完全可以和西部民歌一较高下。

      司集这片山水秀丽之地,因成为巢湖民歌的创生地和传承地而享誉四方,它吸引着无数的民歌爱好者、研究者“循歌”而来。

      某个冬末春初之日,随一群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在巢北涂山中采风,村头路遇一在溪边洗菜的老妪,经熟识的人指认,这就是著名的民歌手胡吉英。于是在人们的热情相邀下,老人手提盛满青菜的篮子,站在一户农家门前,大方地清唱了一曲《姑嫂对花》,欢快活泼的歌声将浓厚的乡情带到我们的眼前,让人陶醉。

       后来,又随安徽省文联一行到司集调研,再次聆听胡吉英等老中青三代民歌传唱人演唱的《新打的小船亮光光》和《一支秧歌一趟秧》等,为别具风情的巢湖民歌倾耳折腰。

      优美动听、风情浓郁的巢湖民歌,也吸引着全国许多著名的音乐人前来学习、采风、创作。写过著名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吕骥、创作了《摇篮曲》《游击队歌》的贺绿汀、谱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九一八纪念歌》的周巍峙等音乐界专家,皆到过司集观摩巢湖民歌演唱。著名歌唱家王昆在司集期间,还认真地向胡吉英等民歌手学唱了《数板山歌》等。



图片站在农家门前为大家演唱民歌的胡吉英老人。   方华  摄

      1963年底,随着一位著名音乐家走进巢湖,巢湖民歌之声更加响亮。

       这位音乐家叫——李焕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民歌歌咏为主要形式的巢湖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1961年至1964年间,中央先后派出两批文化工作队来巢县(现巢湖市)采风并指导文化工作。

       1963年12月10日,第二批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到达巢县,这支工作队由文化部、全国文联、团中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组成。队长是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陆进,时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的李焕之也随队到达,工作队里还有导演韩冰、周星华,省文化界人士潘景莉、汪国宝、李奇等。工作队驻扎在巢湖北岸的烔炀镇南湖方村。当时季节已经入冬,农民们正热情高涨地开展水利冬修和备耕筹肥,渔民们则充满喜悦张帆下湖撒网捕鱼。陆进为巢湖岸边风光所吸引,为人们的劳动热情所鼓舞,写出了一首《巢湖好》歌词:

      “巢湖好呀好风光,晴空万里鸟飞翔。渔民撒下千重网,万担鱼虾堆满舱。

       巢湖好呀好风光,两岸青山雾中藏。金谷银棉花果鲜,丰收土地飘清香。

      巢湖好呀好风光,百里长堤枊成行。枊阴深处歌声起,声声动情赞家乡。”

      歌词写好后,陆进便请李焕之为之谱曲。

       住在南湖方村中的李焕之经常听到群众哼唱的地方小曲秧歌,以及地方戏曲“小倒戏”(庐剧),他觉得这两种曲调很美,很有地方特色。于是,在为《巢湖好》谱曲时便采用了地方民歌的曲调,加入地方戏的元素,形成了一曲富有浓烈地方民歌特色的《巢湖好》。在歌中,他加入的“呀”、“哎”、“吔”,特别是“啊依吔嗨啊依吔嗨”的哼唱,具有典型的巢湖地方民歌特色,歌曲悠扬流畅、展现出美丽富饶的巢湖画面,真是“声声动情”。

      这首新民歌《巢湖好》迅速在当地传唱开来,当时的巢县人民广播电台还把它作为开播曲,在全县唱响。

      至1997年9月,为弘扬民族文化,中央电视台将《巢湖好》制成MTV,由歌唱家斯兰领唱,形成和音,连续在中央台3套播放一个星期,《巢湖好》名播全国。后来,斯兰在新加坡、印度、泰国、西班牙等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开演唱会时都演唱了这首《巢湖好》,将巢湖民歌唱到了世界各地。



图片方金扣老人在文旅活动上演唱巢湖民歌。   方华  摄


      当年,李焕之为《巢湖好》谱好曲后,并没有让歌唱演员来演绎,而是决定让南湖方村的村民来演唱。于是,李焕之召集了村宣传队的十几位村民,在烔炀镇南湖方村的老巷口,开展了一次“歌手选秀”,要为这首歌选出一名主唱。

       当时,李焕之站在巷口的一个磨碾上,用笛子确定了音调,让来自村宣传队的农民歌手们一一试唱。在试唱时,李焕之时而用笛子伴奏,时而用手打起节拍。可是,李焕之试了几个平时唱民歌水平不错的歌手,都不满意。

      这时,其中的一位女孩走上前来,这位当时只有15岁女孩叫方金扣。小姑娘一开口,就让李焕之为之一震。别看她小,可她的嗓音就像是站在岸边对着浩渺的水面那满湖的渔船呼喊一般,这呼喊声是那样的清脆、明亮、有力,并饱含着水乡人的淳朴与深情。李焕之赞不绝口,兴奋地说这小姑娘的声音就是他想要的。

      于是,15岁的方金扣就成了这首名曲的首唱。在李焕之的指导下,方金扣带着这首《巢湖好》,开始在巢湖岸边巡回演唱,声誉一方。

      方金扣当年首唱了这首《巢湖好》后,李焕之和一起来到巢湖的中央工作队同志发现了她非凡的歌唱天赋,于是推荐她到北京学习深造。方金扣得知这个消息,激动得好几天没睡着觉。可她的母亲却担心她年龄太小,坚决反对她离开家乡。在母亲的坚持下,方金扣最终放弃了这个去北京深造的好机会。几十年来,方金扣一直是一位普通的农民,现在已经七十几岁的她,仍在巢湖岸边靠着几亩田地耕种为生。

      尽管年轻时歌唱家的梦因母亲的反对而没能实现,可方金扣一直没有放弃对巢湖民歌的热爱。几十年来,她在田间劳动的时候经常吟唱这首《巢湖好》等民歌,那些路过田间的人常常被她清脆婉转的歌声吸引,她的嗓音依然那样的动听,打动人心。

      2020年的秋冬之交,我陪同江南某市的几位歌唱家前往南湖方村,聆听了方金扣老人清唱的《巢湖好》等民歌。在头发花白、脸膛黝黑、满脸沧桑的方金扣老人充满深情、嗓音依然宛如少女般清亮的演唱中,几位歌唱家竟然一个个泪流满面。他们抚摸着老人粗糙、皲裂的双手,一连声地感谢老人让他们领略了巢湖民歌的魅力,赞叹老人演唱的巢湖民歌简直就是天音。



图片
方金扣老人为到南湖方村采风的文艺工作者们演唱《巢湖好》。   方华  摄


      在长期的传承、创作、演绎、传播实践中,巢湖民歌既有着代表性体裁和相对统一的音调结构和风格,又在与流域毗邻地区的民歌交流融合中,形成了多姿多彩、诸腔竞发的格局。体裁上基本涵盖了汉族民歌的各种形式,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别。音乐格调上千姿百态,有的高亢激越、雄浑遒劲,有的委婉温约、清新秀丽,大都是人民群众在劳动中因时因地、即景吟唱。题材内容上丰富多样,涉及到社会生活、乡风习俗、劳动生产、历史传说、人生哲理和男女恋情等各个方面。

      巢湖水域广阔而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巢湖的水稻种植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因此,水乡秧歌的传唱由来已久,是巢湖民歌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其种类主要分为喊秧歌、丫头调、耘田歌、风摆柳、刘姐姐等等。

      巢湖秧歌以“喊秧歌”最为著名,主要流传于巢湖市域,无为、庐江等县也有流传。“喊秧歌”的演唱形式一般由领唱和帮唱组合而成,它的节奏舒展、自由,旋律高亢嘹亮,具有山歌风味,在旋律中用了大量的装饰音,使曲调变得特别优美动听。“喊秧歌”的内容主要以歌唱劳动为主。

      “丫头调”是广泛流传在巢湖地区的秧歌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因为唱至最后都有“啊,丫头子哎”的衬词而得名。其旋律优美,音域不宽,便于演唱。

      “刘姐姐”这种流传在巢湖区域的秧歌形式,内容则大多反映爱情生活。

      每年夏至前后,新麦登场,春荒已去,人们开始耙田插秧。插秧第一天,巢湖乡村有“开秧门”的风俗。人们点香、烧纸、放鞭炮,绕田埂一周,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由一精于插秧的强壮男子在水田中插出一个门字状的秧行,随后众人下田栽秧。插秧时,人们就开始唱插秧调,你唱我和间,男女老少相互嬉戏,有“秧棵田里无老少”之说,田野间一片欢乐景象。

      “叫我喊来我就喊,我喊个秧歌子来玩玩,哪个大姐接着唱,我秧歌子就能飞过山。”

       “小郎唱歌失之声,乖姐一听心里疼。端来三个糖心蛋,一声喊在半参云。”

      “天上彩云排队排,唱起秧歌把秧栽。”“一支秧歌一趟秧,秧苗随歌迎风长。”真的是“春风又到巢湖边,阵阵秧歌飞上天。”

      现在的小康社会美丽乡村里,像旧日秧歌“山歌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糯米好吃田难做,粑粑好吃磨难挨”的哀叹之曲是再也听不到了。

      在汉族民歌的分类中,秧歌是被划在山歌类别中的。但巢湖民歌中的山歌是与水色涟涟的秧歌不同的,其节奏舒展,旋律高亢嘹亮,听之让人畅怀。巢湖流传的有车水山歌、放牛山歌、采茶山歌等。

      巢湖民歌中的号子有船夫号子、船工号子、木排号子、春米号子、划船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车水号子等。号子是伴随劳动产生的,因而旋律铿锵有力,节奏性很强,曲调与地方语言音调紧密结合,十分口语化,容易演唱。

       记得幼时在巢北乡下,看见一群乡人给一条新垒的机耕路打夯,他们边打夯边喊号子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只见一位领唱的唱道:“同志们加把劲呀!”众人回应:“哎嗨啦嗨哟!”领:“把路打夯实呀!”众人:“哎嗨啦嗨哟!”……有时几个打夯组之间号子此起彼伏,相互间挑战开展劳动竞赛,那种喊声震天,气氛热烈的景象,真有一种气壮山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


图片
巢湖民歌研究专家蔡善康先生作巢湖民歌专题讲座。   方华  摄


      若问究竟有多少首巢湖民歌传唱至今?一首巢湖民歌唱出了答案:“红公鸡尾巴拖,三岁孩儿会唱歌,若问歌儿有多少,芝麻三斗并三箩。”

      目前,仅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的就有1000多首原始民歌,其中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30多首被编入中学课本和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材,20多首被上海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并馈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存。

       有人说,巢湖民歌中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记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创作才华。信手拈两首巢湖民歌,便知此言不虚。

      如《送晚茶》唱出了巢湖流域吃“晚茶”的习俗:“太阳(那个)渐渐落山崖,小妹妹偷偷地送晚茶。左手(那个)提着小竹篮唻,右手(那个)拎着一壶茶,哎呀咿子哟,一碟子生姜一碟子瓜,还有(那个)鸡蛋炒米加锅巴。哎,妹为情哥哥送晚茶。”旧日的农民由于劳动强度大,每天下午四五点钟会增加一次用餐,补充体力,这就是“晚茶”习俗的来由。

      比如巢湖民歌门歌中的一首:“大红旗下逞英豪,端起巢湖当水瓢,不怕老天不下雨,哪里干旱哪里浇。哎嗨吆哎吆,哎嗨吆。”形象且诗意地记述了那个年代人们“战天斗地”的豪情。

      再比如,看场是巢湖流域的一种传统农事风俗,《看场》就是一首农家在水稻收割登场扬晒时,看护铺晒的稻谷以防鸡鸟啄食,抒发丰收快乐情绪的山歌:“火红(哎呦呵)太阳(哎呦呵)照满场(那么哎哟噢咿噢嗬),看场(哎呦呵)大嫂(哎呦呵)喜洋洋(那么哎哟噢咿噢嗬),五谷(哎呦呵)丰登(哎呦呵)看场满(那么哎哟噢咿噢嗬)。鸡来着,喔——嘘。”

       巢湖民歌的语言源自最基层的乡间大众,它朴素生动,口语化、生活化,衬词较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深厚民歌历史和传承的巢湖劳动人民,在各种场合都用编歌、唱歌来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表达劳动生活及丰收的喜悦,表达对美丽家园的喜爱,以及相互鼓励赞美,缓解劳动的疲劳等等。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见什么就唱什么,称之为“望风采柳”。

      比如农忙时节,人们面对田野会唱:“麦苗青青呀,啊咿呀子吆,稻花黄啊,啊咿呀子吆,幸福生活万年长啊。”看到偷懒之人,他们会调侃:“六月天,大忙天,哪有闲空站路边,不是黄秧占着手,拎着尾巴扔上天。”

      “望风采柳”的创作形式,是巢湖民歌最显著的特征,是造就巢湖民歌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和“十唱九不同”的根本原因。

      以“望风采柳”形式创作的巢湖民歌,无拘无束,即兴而出,张口就唱,浅显易懂,群众基础广,自然流传广泛,这也是巢湖民歌盛行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下渔歌远近唱,征鸿云里声嘹亮。”巢湖民歌散发着泥土的芳香,饱含着触动人心的乡音与乡情,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记忆,是巢湖活态文化一个基因。



图片巢湖市音协主席李倩演唱巢湖民歌。


      根植在巢湖山水田园间的巢湖民歌,是一曲浓厚的乡音,是巢湖地方文化抹不去的一块胎记,是一份永远不能也不会割断的乡愁。

      从哇哇坠地躺在摇篮中,母亲的一曲摇篮曲就陪伴着我们逐渐长大。

      “我家宝宝要睡了,哦嗬哎,哦嗬嗯……”小时候,我就是在母亲这样温软的哼唱中一次次地进入甜美的梦乡。这样温馨的旋律,几十年了,它都深藏在我历经尘烟的记忆里,让我一次次回到故乡,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里。

      某一天,当离开故土多年的我偶然中听到了一曲《我家宝宝睡着了》这首巢湖民歌时,一颗历经沧桑的心猝然柔软,母亲哼着歌谣轻摇摇篮哄我入睡的情景,像一场历久弥新的黑白老电影,清晰地在我的脑海中显影。

       “月亮在云里走,树枝在风里摇,宝宝在摇篮里睡着了。

       小狗子你别叫,小猫子你别跳,莫要把宝宝吵醒了。

      呵哎嗬哩嗬。嗯——嗯——嗯——嗯”

      特别是谣曲最后长长的用鼻音哼出的“嗯——”,让我潸然泪下地想起早已忘却的母亲的声音,这是人世间最温柔、最温暖、最温馨、最深情的鼻音啊。

       我不知道当时改编此首摇篮曲的朱宝强先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坚信,这首《我家宝宝睡着了》一定倾注了作者童年的记忆、母亲的记忆、家乡的记忆,正是有了这样丰厚充盈的情感和乡恋,才原汁原味地呈现了那深埋在我们心灵里的旋律,唤醒了沉潜在我们心底的那份柔软和思念。

       巢湖民歌就是巢湖这片美丽富饶土地上的摇篮曲,它的“生物性胎记”(巢湖民歌研究专家蔡善康语),流淌着传承的血缘,隐含浓郁的乡情和身份认同。它作为非遗文化的突出代表和优秀元素,在历代的传承和发展中,已经成为类型及风格的“活态”文化,是社会“活态”历史进程的写照。在人类不断前进的历史大潮中,巢湖民歌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和充盈的生命活力。

      随着巢湖民歌的研究和传承越来越得到重视,巢湖民歌已迎来其历史中最灿烂的一个阶段。如今,巢湖民歌不仅是田间地头、庭院内外各自吟唱的小曲小调,它已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艺术,在丰富城乡民众文化娱乐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了巢湖民歌,巢湖市自2008年起,多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让一曲曲巢湖民歌在我们的心空架构起一座彩虹桥,让我们在它厚重的乡音里,品味乡愁,重拾乡恋,把这支文化之脉悉心呵护,让它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注:《安徽日报》刊发时有删节,并改题《“船载斗量”,巢湖传民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