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佩衡医案一则,每次调方都惊心动魄

 新用户5616Y0eR 2023-05-04 发布于辽宁

有时候服用热药会把旧病勾起,如同挖出潜伏之敌,但能平伏之,毕竟是治病而不是添病的。有时候把其他病也治好了,不是歪打正着,乃扶正作用使然。



胃痛案



徐某,男,年四旬余。患心胃痛已20余年,经中西药物屡治未效,近则病情日见增剧,形体消瘦,面容不展。胸膈痞胀作痛,两胁满闷不舒,脘腹灼痛,痛极则彻于胸背,固定不移,从心下至脐腹隆起板硬如石,按之亦痛,腰背如负薄冰,懔懔而寒。时而泛酸上冲咽喉,呕吐黄绿酸苦涎水,心中嘈杂,知饥而不能食,唯喜烫饮,饮而不多。大便干结难解,小便短涩,手足不温,少气无力,入夜难寐。舌淡苔白滑腻,脉来沉迟,息间仅两至半且短而弱。

良由病久阳虚,真火内衰,阴寒 内结,脾阳不运,无力以制水邪,肝郁不舒,夹寒水上逆犯胃凌心。阳虚为病之本,寒水泛溢为病之标,法当扶阳温散寒水之邪治之。

先拟乌梅丸1剂:附片100g,干姜30g,桂尖30g,细辛10g,黄连10g,焦柏10g,当归25g,川椒3g(炒去汗),党参3g,乌梅2枚。 

服上方痛稍减,呕吐酸苦水已少。此病历经二十余载,根深蒂固,邪实而证顽,欲除病根,非大剂辛温连进方能奏效。以吴氏多年体验,此证每于服药之后,或见脘腹增痛,或吐酸、便泻、小便色赤而浊等征象,可能一时有所表露,此乃药与病相攻驱邪之兆。

吴氏将此理告于病者,遂以吴萸四逆汤加味治之:附片 150g,吴萸18g,干姜60g,上肉桂18g(研末,泡水兑入), 公丁香5g,茯苓30g,白胡椒3g(研末,兑服),甘草15g。服药后果如前言,1剂则痛反较增,2剂则腹中气动雷鸣,3剂则涌吐大作,吐出黄绿苦水盈盂,而后胸胃痞胀舒缓,白滑苔渐退。更照原方附片量增至200g,每日1剂,连进10剂,愈服越见吐,痛不减反有所增之势,小便色赤但较长,已十余日不大便。

诊视则白滑苔已退尽,但舌本透白而无血色,脉转缓和稍有神,仍喜滚饮而畏寒,正邪交作,势均力敌。仍照前法再进不怠,拟方白通汤加上肉桂:白附片300g,生盐附子150g,干姜150g,葱白9茎,上肉桂10g(研末,泡水兑入)。连服2剂,大便始通,色黑如漆,腹痛,痞硬稍减,能略进饮食。再服数剂,大便则畅泻,色黑绿,臭不可挡,脘腹疼痛及痞硬顿失其半,胃逆作酸已减少。

此阴寒溃退,元阳渐复。照原方去葱白加茯苓30g,砂仁 15g,白术30g,甘草18g。连进数剂,大便由稀而溏,色渐转黄,饮食渐增,舌质已略显红润之色,脉沉细一息已四至,腹中痞硬已消去八九,唯胃脘中仍感灼辣疼痛,时而吐酸水一二口,复主以乌梅丸方。服3剂,吐止痛减,食量增加,背寒肢厥已回温。唯形体枯瘦,精神 尚差,胃中尚时而隐痛,继以桂附理中汤加黄芪,兼服乌梅丸,每日3丸。连服10余剂而愈,体健如常(《吴佩衡医案》)。 

图片
图片

张按:此例颇显吴氏胆识。进以大剂姜附,预先告以可能有所反应,乃“药与病相攻驱邪之兆”,令患者有心理准备。及至服药后,果然“一剂则痛反较增,二剂则腹中气动雷鸣,三剂则涌吐大作”,进而“愈服越见吐,痛不减反有所增之势”,当此之际,一般医家恐难守持。

吴氏经验丰富,“仍照前法,再进不怠”,而且附子加量,让人领略火神派风格。首次用方有四逆苓桂丁椒汤之意,为吴氏所拟,即四逆汤加茯苓、肉桂、丁香、白胡椒,用治脘腹阴寒疼痛;呕恶明显者, 再加半夏、砂仁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