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典”20年:伤痛与重生(上)

 学海长流 2023-05-04 发布于广东

2002年底,非典疫情在广东悄然蔓延,随后形成了一场影响全国甚至世界的公共卫生事件。时至今日,“非典”已经过去20年。经历过的人们不会遗忘,却又对它的始末印象模糊。

生存与死亡、伤痛与无奈、困惑与抉择构成了亲历者们共同的记忆。正如一位亲历者所说:“'非典’的深刻之处,正是在于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亲历者和后来者的工作、生活及政策制定的方方面面。更警醒我们,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

曾有位医学专家说:“我坚信再也不可能出现SARS那样的情况了。”谁也想不到,灾难还会卷土重来。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我们能做些什么?

直面真相,直面危机,是最简单而正确的道路。敢说敢做,还原真实,是事态趋于平稳的第一步。20年前的非典,关乎病毒,也关乎人性,这次也不例外。当我们再次面临灾难,应该更加坚定地相信,我们经历过,有准备。

图片


一名“非典”病患的典型经历

郭仕程不曾想到,自己会被卷入一场历史事件中,成为一个关键人物。接下来的若干年,他始终被痛苦所折磨,甚至受到歧视。

他是全国第二个非典型性肺炎的上报病例。尽管捡回了一条命,但是落下了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前后支付了数十万元的治疗费,没有报销,都是自己承担。

200212月的一天,郭仕程感到喉咙不舒服,有些发炎。他去河源市中医院看病,打了几天的吊针都不见效果,反而咳嗽了起来。

他又去了河源市人民医院就诊,医生怀疑他肺部有问题,安排他做检查。做完检查的下午,郭仕程突然发高烧,温度超过了40摄氏度,于是立刻就住院了。

他对面病房住着一位名叫黄杏初的病人。黄是一名做客家菜的厨师,长期在深圳的酒楼工作,不久前因为发烧、咳嗽回老家休养,住进了河源市人民医院。黄杏初病得很严重,高烧不退,很快转院去了广州军区总医院。

郭仕程后来知道,黄杏初就是后来确认的第一例“非典”上报病例。他怀疑,自己的病是由黄杏初传染的。

黄杏初走了之后,郭仕程的病情也不见起色,退烧针打下去,温度降下,但药效过后,依旧高烧。

住院三四天后,郭仕程也申请转院,去的是钟南山任所长的广州市呼吸病研究所,也就是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他弟弟找了一辆车拉上他去广州。郭仕程觉得自己精神尚好,不发烧的时候甚至还开了一段车。

图片

一位医生在收治非典疑似患者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值班

但到广州后,他病情迅速恶化,高烧昏迷,马上进ICU抢救。由于高烧不退,医生用了很多激素治疗,才使他逐渐脱离了危险。

在病房里度过春节后,外面的疫情已经暴发了,医院人满为患,床位紧张,郭仕程又回河源市人民医院住了一个月。他是坐着轮椅出院的,站不起来,也没有力气走路。

事实上,“非典”后的第一年,他都没有能摆脱轮椅。2003年底,他开始浑身骨头痛。这时候,广州市呼吸病研究所打电话给他,要他去做复查,此后连续进行了六七年的跟踪检查。

复查中发现,他患上了非典后遗症——“股骨头坏死。郭仕程开始了漫长的治病之路,广东省内的大医院都跑遍了。

后来,郭仕程在广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做了手术,从双腿腓骨上取出骨头进行了股骨头关节置换。

他还去了北京最有名的骨科医院积水潭医院求诊,家人半夜2点去排队,挂了骨科主任的诊疗号。他告诉医生,他是“非典”的第二例上报病例。主任安慰他:“你已经不错了,手术之后至少能站起来,还能走路。”

郭仕程虽然能一瘸一拐地行走,但疼痛仍旧折磨着他。尤其天气变化时,浑身骨头剧痛,必须要吃大量的止痛药来维持。尽管他不胖,但血糖和血压都很高,这也是“非典”后的症状。医生叫他控制饮食,他每餐只吃一点饭,常饿得头昏眼花。他还出现了肺部纤维化的情况,冬天经常咳嗽。

但与骨头的疼痛相比,这已经不算什么了。

图片

【医生和“非典”患者交谈】


一名医生面临的职业风险

河源市紫金县东方村,是第一位“非典”上报病例——黄杏初的家乡。媒体对黄杏初的追逐,在20年前就热闹过一阵,甚至刊登了他工作酒楼的名字,搞得酒楼生意全无。

大病初愈的黄杏初只好辞工回乡,隐居起来。2003非典疫情后期,他曾短暂出现在公众面前,澄清并没有拖欠医药费,此后便消失于人海,杳无踪迹。

10年后的2013年,媒体记者前去探访时,黄家三层半的楼房还在,但大门紧锁,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看不见任何生活用具,显然已经好久无人居住。

黄氏的族人们说,黄家在几年前已经搬走,很少回来。黄杏初本人“身体恢复得还不错”,还开了自己的餐馆。他现在很怕被人找到,甚至改了名字,希望与过去做一次彻底的切割。

黄杏初住进医院,大概是在2002年的12月中旬。当时他已经在深圳病了一个星期,热度越来越高,并且伴有剧烈的咳嗽。住进河源市人民医院后,医生将其收进了内一病区住院,负责医生是叶钧强。

如果不是因为“非典”,叶钧强的命运不会因为30多公里外的黄杏初而改变。

1999年,他从上海铁道医学院毕业,回到家乡河源市人民医院工作,分配在呼吸科。叶钧强记得,病人住院后,继续高烧、咳嗽,后发展为呼吸困难。正常人每分钟呼吸约在18次左右,可他竟然达到了近40次,像刚刚一口气爬上了10层楼般地喘气。

多年之后,叶钧强还记得看黄杏初胸片时的诧异,他的气管内膜已经纤维化,肺像玻璃似的,这样的胸片从来没见过

图片

【医护人员将鞋套丢弃】

对这个病人,护士肖冬梅和周萍也印象深刻。因为他高烧不退,用抗生素也不管用,晚上值班时要经常去照顾他。据叶钧强的回忆,黄杏初因为病得太重,只在河源人民医院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医院便决定将他转院到广州军区总医院呼吸科。叶钧强和另一名护士随车护送。

回程时,由于司机在高速公路上迷路,他凌晨4点多才回来。

当时正是流感多发的季节。叶钧强第二天照常工作,又连续忙了几天。叶钧强发病是在1224日,那天正好是平安夜。他发烧了,开始咳嗽,只是干咳,没有痰,再去拍片检查,发现肺部有阴影。

作为呼吸科的医生,他知道自己患了肺炎。但他还不知道,自己是第一位被非典感染的医生。叶钧强后来说,“'非典让我从此认识到,作为一名医生是有职业风险的。

叶钧强住院后,症状发展很快,咳嗽、气促,呼吸每分钟达30多次,肺部炎症发展也很快,两肺都有阴影。几乎同时,包括肖冬梅、周萍在内的8名医护人员也都病倒了,症状全都一样。他们都曾参与黄杏初和郭仕程的救治、护理工作,这显然是一起严重的院内感染。

河源市人民医院当晚召开了紧急会议,立即辟出专门病区,将患病的医务人员全部收入,同时上报广东省卫生厅,请求派专家组来河源会诊调查。

专家组离开后,《河源日报》发布了相关报道。李远飞是当时报社负责社会新闻版的主任。

他回忆:那天晚上,我们报社的一把手在市长家里讨论这条稿子,两人逐字逐句推敲,我在报社一直等到了夜里两三点钟。报道中提到,河源发现了病例,初步命名为'不明原因的非典型性肺炎。文章结尾说,'尚未形成疫情这是国内第一篇关于非典的新闻报道。

图片

【地铁里的乘客】

当时河源已经出现了“抢购”的恐慌状况,一支10元左右的普通抗生素在药店卖到了80元,罗红霉素也被卖断了货。

周萍开始以为自己是感冒,拍了胸片。医生看后觉得奇怪,认为是结核,建议她吃罗红霉素。但是三天后,病情也没有好转。她家住在七楼,走到四楼就开始大口喘气,这在以前是从没有过的,说明呼吸功能已经不好了。再过一段时间,她感到更加虚弱,浑身发冷,出现咳血。随后她接到医院通知,要她去拍片子。结果显示,肺部阴影扩大得非常迅速。

叶钧强病得很重,被送到了广州军区总医院,一共住了三个月。叶钧强回忆,“前面三天在监护室里我什么都不知道,每天都39.5摄氏度以上的高烧,但是没有用激素。我不停地喝水,最多一天喝了10暖瓶水。后来又在监护室住了两个星期,醒来还问今天星期几了。

肖冬梅和周萍的治疗时间并不长,春节前就出院了,经过短暂休息后又重新投入治疗“非典”的工作中。她们两人还捐献了“血清”,救治北京的老军医姜素椿。

但“非典”不像感冒,病好后人能很快复原。很长一段时间,周萍感到疲劳和虚弱。即使连买菜做饭这样的家务都感到很艰难。有段时间,她和丈夫、孩子分睡,害怕传染给家人。

周萍说,“我躺在床上感到很冷,而且一直都暖和不过来。”多年后,她依旧不希望被人知道她曾感染,不希望被拍照,害怕受到歧视,害怕连累家人。肖冬梅康复后,身体一直贫血。她很庆幸把当时只有1岁的孩子留在公婆家照顾。她说,尽管我曾是'非典患者,出院后也参加了'非典的救治工作,但我一直害怕看关于'非典的新闻、电视片、图片,不愿看任何的报道。想起来都会起鸡皮疙瘩,也许是后怕吧。


抢购醋和盐的集体记忆

从河源开始,广东省内接连出现这一类病例。截止120日,仅中山一地,已发现28名病人。这些病人的特征是,头疼、高烧、畏冷,持续并严重的咳嗽,痰中带血,双肺部炎症呈弥漫性渗出,阴影占据整个肺部,使用各种抗生素均不见效。

121日,与广东省卫生厅派出的专家组一道,时任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的钟南山起草了一份《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调查报告》。报告中,这次的怪病被命名为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

图片

【时年67岁的钟南山在抢救重症患者】

2003年的春节是21日。春节前,民间开始流传着广东出现怪病的一条短信。这则短信中,怪病被描述为:潜伏期短,当天发病;传染性强,打个照面都能传染;病发时呼吸衰竭,无药可救。

然而,随着怪病的消息被传得越来越离谱,它也越来越不像是真的。媒体们只是很隐讳地表示:今年春节要特别注意流感。而据说,熏醋是应对流感的好办法。

20132月,香港《南华早报》记者在广州随机采访了20人,询问他们提到10年前的非典时,第一个映入脑海的词是什么,20人中有15人都说到了。那一年的春节,南中国曾经掀起了一股抢购食醋的风潮。

退休教师朱英华回忆,我现在还记得女儿春节上班第一天的晚上,突然给我打电话。她听起来很害怕,催促我去买醋和一种叫罗红霉素的药。

朱英华说,“我开始不赞同,但女儿在电话里哭喊'妈,广州有人因为一种吓人的病死了……别浪费时间了,赶快去买吧!’”朱英华到了超市才意识到,女儿的话并非无中生有,很多人已在买醋了

会计师罗碧华回忆,标价已经无效了。为买一瓶醋,人们愿意花200元甚至300元。焦虑的广州市民甚至打电话给外省亲戚帮忙买醋,或者跑到香港去扫醋

继广东之后,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也成了重灾区。2003年的春天,一向热闹的北京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就连最繁华的王府井都萧条零落。公交车上,司机、售票员和乘客都戴着口罩。只要有人咳嗽或打喷嚏,人们就会感到不安。

在北京,一度流传着盐可以杀死非典病毒的传言。据新华社报道,在2003423日到25日的两天内,北京售出了7247吨盐,是平时45天的销售量。

图片

【对居民区消毒】

据时任《中国青年报》记者刘畅的回忆,北京第一例输入性“非典”患者,是一位27岁的徐姓太原人。在出差去广东前,家里人还忧心忡忡。

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妈妈询问广东的同行,广州是否有肺炎,得到的答复却是,都是谣言。爸爸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搜索,查询显示“非典”疫情是肺炎中最轻的,没有生命危险。广州当地的出租车师傅也笑呵呵地说,每天拉这么多客人,连个口罩都没戴,啥事都没有。

就这样,这位徐姓女子辗转揭阳、深圳等地,222日在深圳到达广州的火车上就感觉浑身发冷,23日回到山西,发烧至38.8度,成为送入北京的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患者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抗生素,但历经多日治疗,病情却毫无起色。

一直陪伴着患者的母亲也开始高烧不退。35日,其父亲也被送往同一家医院。37日,患者和母亲被告知父亲转院,实情却是他已经去世了,随后母亲也在这家医院离开人世。父亲去世第二天,患者远在太原的1岁多的儿子,患者的弟弟、弟媳相继出现“非典”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


能乘飞机扩散的怪病

被这场病毒击倒的,不止一个家族,还有医护人员。由于严重的病人会出现呼吸衰竭,医护人员必须进行插管治疗。而在当时的条件下,近距离的接触极易造成感染。在广东省中医院当了23年护士长的叶欣成了第一个因非典身亡的医护人员。

大年二十九,因为高烧和咳嗽的症状,海鲜商人周作芬住进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没人能预料到,这个病人会成为“非典”疫情中一个毒王级的“超级传播者”。

在中山二院,周作芬停留了两天,把病毒传给了30多名医务人员。之后,他被转入中山三院。在救护车上,两名医生、两名护士和一名司机也被传染。

在中山三院,周作芬传染了大约20多名医务人员,整个医院的传染病区几乎因为他而陷入瘫痪。

之后,周又被转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这是一所专业的传染病医院,在那里,他病愈出院。

图片

【超市商品被抢购一空】

不过,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215日,中山二院的一位64岁的刘姓医生接到一个电话邀请,邀请他参加一个将在香港举行的婚礼。

当时,刘的很多同事已经病倒,但他本人只是觉得有些不适,不想错过这个婚礼,还想趁机拜访一下香港的几个著名学者,讨论一下最近碰到的这种怪病。

221日,坐了3小时大巴,刘医生和夫人到达香港。当晚,他们入住了位于九龙窝打老道75号的三星级酒店九龙维景酒店,房间号911,从这个房间到电梯需要经过一条长长的走廊。

当晚,几件在疫情传播中非常关键的事情发生了。刘医生发病了,高烧、咳嗽、打喷嚏,在九楼的走廊上呕吐。第二天,刘医生离开了酒店,住进了附近的香港医院。

34日,刘医生经医治无效死亡。不过,他住过的酒店已经成了一个疫病向全球传播的最大中转站。在那里,病原至少被传给了16位酒店住客,并由这些人把疫病扩散到了全球。

以九龙维景酒店为开端的第一条传播路线是经由一位78岁的加拿大老太太。她住在隔壁的904房间,与刘医生一样,也是221日入住。

也许她与刘医生乘过一架电梯,也许他们在楼道碰过面。不过更有可能的是,他们并未谋面,是空气把病原带给了她。第三天,老太太坐上了飞往多伦多的班机,把这种怪病带上了北美大陆。

一周后,老太太和她儿子去世,怪病开始在他们住过的医院传播。一位在当地工作的菲律宾女护工感染了这种病,之后坐飞机回家度复活节假期,把病毒带到了菲律宾,怪病又回到了亚洲。

两个来港购物度假的新加坡女孩住在938房间。225日,其中的一个女孩莫克开始发烧,她们没有在意,还是回到了新加坡。3月初,莫克和同行的朋友先后住进了医院。然后,莫克的父母、与她接触过的牧师、奶奶、舅舅相继住院,然后是4位护理过她的护士。最终,在新加坡,有36人在这场疫病中丧生。

图片

【香港淘大花园,非典爆发的小区】

一位美国商人当时也在酒店。他到了越南河内,也把疾病带到了那里。从这个病人身上取样的意大利籍世界卫生组织病毒专家卡洛·乌尔巴尼染病。329日,乌尔巴尼去世。

作为一个专家,乌尔巴尼的死向WHO进一步确认了这场疫情的特征——高传染性、高死亡率,在医院多发,可乘坐飞机扩散。


病毒、细菌还是其他

20033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关于一种不明原因的传染性肺炎的警告,描述了在越南和香港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

315日,WHO将这种疾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简称“SARS”。与大部分根据病因命名的疾病不同,这只是一个依据症状进行的命名,因为人们对这种疾病的病因知道得实在太少了。

同日中午,一架国航班机CA112从香港起飞到北京,飞行时间为3小时左右,机上载有120人,其中一人正发着高烧,咳嗽得很厉害。通过这架飞机,22位乘客和两名空姐染病。这些人又把疾病传播给了大约400多名医护人员和看护的家属。这架波音737客机,无意间成了非典进入北京的一条重要途径。

6周内,只需坐几次飞机,疾病到达了加拿大、新加坡、越南、泰国、菲律宾……绕着半个地球周游了一圈,并使北京代替广州成了疫情的中心。而当时人们甚至还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它是病毒、细菌还是其他?

当时,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在实验室里分析病人的组织切片、血液、痰液、排泄物……21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率先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在2例尸体解剖中发现一种包涵体,判断为衣原体。衣原体肺病的特征是散发,死亡率低,而且只需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即可痊愈。

很快,这个研究结果被大量权威媒体报道,并被当作了'非典’不可怕已经得到控制医学证明

图片

【与SARS作战的科研人员】

然而,钟南山对此有不同的意见,因为他用治疗衣原体的方法尝试过,并未见效。钟南山认为,“从临床上来讲:第一,衣原体肺炎很少发病这么严重;第二,我们采取了足够剂量的治疗衣原体的药物,但一点效果都没有。”

广东各大医院专家讨论过后,一致认为不能判断衣原体为唯一的病源。最终,《南方日报》报道:多方专家反复确认后,排除了衣原体致病的可能。这篇新闻后来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面对这场怪病,困难在于,你不知道它的来源是一种早已熟知的、改头换面的老朋友,还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危险的东西。实验室中那些高科技的分子探针们,只能探测样本中有没有那些我们已知的片段。

他们检验了“非典”是不是鼠疫、出血热、细菌性肺炎、季节性流感以及汉坦病毒感染,答案都是否。这是一种新的病原,需要使用最原始的方法——进行组织培养,让病原摧毁细胞,然后把被摧毁的细胞拿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元凶。

大约到了3月中旬,被感染的细胞们终于发生了病变,病变的细胞被送到了电子显微镜下。在照片中,病毒的周身包围着一些日冕一样的触手,这便是病毒的“冠”——病原为冠状病毒,这是个让人吃惊的结果。

因为在这之前,能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通常只是一些毒性很弱的鼻病毒,只会引起一些轻度和自愈性的疾病。

本文来源:闲话说当年,综合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民生周刊》和《青年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