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观园最美的风筝放飞季,仰望宝玉和黛玉的两只风筝远走高飞

 liuhuirong 2023-05-04 发布于湖北

暮春之际,草长莺飞,大观园里年轻的女孩子们也感受着自然,享受着春光。史湘云看着柳絮飞舞之后,填了一首《如梦令》,于是大家各自预备了几样水果点心之类,请来众姐妹过来填词。

众人都填完了几首词之后,偶然发现外面掉下来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子上了。于是,众姐妹们填完词又换了一个休闲方式,改放风筝了。

接着,大观园里各式各样漂亮的大风筝都一齐闪亮登场了。

最开始是林黛玉说要拿风筝,先是拿来了一个美人风筝,这只美人风筝应该就是黛玉的。

宝琴说,这个风筝不太好看,不如三姐姐的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就叫翠墨去拿她们的风筝。

宝玉也来了兴致,也要拿自己的风筝来放,丫头们拿来了一个美人风筝。宝琴也让丫头把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风筝拿来了,宝钗也拿了一个风筝,是一连七个大雁的图案。一时大观园里热热闹闹地放起风筝来了。

从大家的风筝图案和样式来看,除了蝴蝶、凤凰、蝙蝠、大雁、大鱼、大螃蟹等禽、兽、虫、鱼图案的风筝外,清代已经发展出人物风筝了。宝玉和黛玉的风筝就都是美人图案。

此外,还有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的风筝,这个风筝不一样,在空中如同钟鸣一般,是有声音的。这种用吉祥图案或吉祥文字做成特殊样式的风筝,自然是被赋予了更多消灾免难的涵义,也寄托了放风筝的人对于幸福平安、长寿喜庆的美好愿望。

而且,这个像门扇一样大的喜字带响鞭的风筝,制作工艺可能和其他风筝有所不同。

这种风筝的制作技艺,相传是从五代时期开始,将纸鸢加上哨子,这样放飞到空中之后,它鸣叫的声音就像古筝发出的声音一样,因此,才被称作风筝。据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在古代,不能发出声音的风筝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才叫“风筝”,只是现在统称为风筝。

这个从别人家飞来的喜字带响鞭的风筝,在空中能发出钟鸣一样的声音,有可能就是在响鞭上加了哨子。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一诗中就曾写过:“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说的应该就是这种能够发出声音的风筝了。

其中,宝琴的风筝是一个大红色的蝙蝠风筝。蝙蝠是一种长得不那么可爱的动物,一般女孩子见了估计不仅不喜欢,反而还会讨厌和害怕。

但在古代,蝙蝠因为谐音“遍福”、“遍富”,因此,成为象征福气的一种吉祥图案,在一些诸如杯盘茶盏等日常生活用具中,蝙蝠也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图案。而宝玉的另一个大鱼风筝,寓意“年年有余”、“喜庆有鱼”,因此以鱼作为风筝的图案,也是极为广泛的。

至于探春的风筝,也就是那个软翅子大凤凰,这是风筝的种类之一。风筝的种类一般分为硬翅和软翅两种。其中,硬翅的风筝翅膀坚硬,受风力大,飞得高;软翅风筝比较柔软,飞不高,但是飞得远。

大观园里的这些风筝,从制作工艺来说,应该都是相当精湛的,不是一般的普通风筝。据了解,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个时候的风筝,无论是从大小来说,还是从样式、扎制技术来说,都取得了超前的进步。

而风筝的起源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原料,制成了可以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鸿书》上也曾记载鲁班制作过过木鸢,用来作为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必要时,木鸢还可以带上火药,作为战争进攻的武器。

木鸢可能就是风筝最早时期的雏形。只是后来到了唐代,社会秩序渐渐稳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于是节日期间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也逐渐兴起并盛行,放风筝也就从军事应用转向为娱乐性的活动了。清代的吴友如写的《题画诗》中曾说:“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描述的就是放风筝的情形了。

在《红楼梦》原文里是这样描写这次放风筝的:小丫头们一听说要放风筝,巴不得七手八脚的都来帮忙,有的搬高凳子去了,有的拔籰子去了,还有捆剪子股的。“籰”字,读音为“月”,籰子是一种缠绕丝、线的工具。在清代唐训方的《里语徵实》卷中就曾记载:“收丝器曰篗子。”

可宝玉的风筝不一般,原文说是一个丫头同另外几个丫头扛了一个美人风筝和籰子来。一只风筝就得好几个小丫头来扛过来。这个风筝可真够大了。

可见,像贾府这样的人家,玩的风筝都非常精致。单单靠一个人,估计没法把风筝放飞,大约得一人站在高高的凳子上,双手往上举起风筝,另外几人在下面拿着籰子抓着线,风筝才可能被顺利放飞。

当然,按照贾府的规矩,放风筝不是这些小姐们亲自放,而是她们看着丫头放。像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等千金小姐,规矩自然是很多的,行、住、坐、卧都有很多讲究,跑跳、快走都是不雅观的行为。所以,像放风筝这种需要快走或者奔跑的娱乐活动,自然都交给丫鬟们了。

不过,明清时期,中国的风筝发展得最为鼎盛,除了自己放风筝之外,还流行将风筝赠送给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比如宝玉就有一个大鱼的风筝,是赖大家的送的,他的美人风筝,是林之孝家的送的。

在《红楼梦》里,大家一致认为放风筝是放晦气。

比如紫鹃要去捡那个大蝴蝶风筝的时候,探春说:“你们自己也有风筝,现在又去捡别人的,也不怕忌讳。”黛玉接着说:“是的呢。也不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把我们的也拿出来,我们也放晦气。”当宝玉说自己的风筝还没放就被晴雯放走了之后,探春也是笑着说:“反正也是给你放晦气呀。”

原来,从宋代开始,人们就把风筝当成是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很多人在清明节的时候,把风筝放得又高又远,然后把线剪断,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飞走的风筝带走一年所积的霉运和晦气。所以,探春和黛玉等人,才愿意一起来放风筝、放晦气。

宝玉的美人风筝起先放不上去,急的宝玉说是丫头们不会放。他亲自去放了半天,也放不上去,风筝只飞到房屋那么高就掉下来了。众人都觉得好笑。把个宝二爷急的满头汗,恨不得跺脚把风筝踩烂了。

这是林黛玉说:“那是顶线不好,你拿出去叫人另外打个顶线就好了。”读完这话,不由得慨叹,学霸就是学霸啊,不光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连放风筝这种娱乐活动,都能看出端倪找出症结,这林妹妹身子骨不大好使,可那头脑简直就是相当好使啊!

等风筝都飞上天,风力也足够大的时候,就该要把风筝真正地放出去了。那时候的放风筝,是指当风筝都放到天上上去了之后,就得剪下风筝线了。这才叫做“放”风筝。正如大嫂子李纨对黛玉说的:

“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个快乐,所以又说是放晦气。你更应该多放一些,把你这病根都带去了就好了。”

于是,黛玉的丫鬟紫鹃把籰子根下的线全部剪断,黛玉的风筝飘飘摇摇地就飞走了,紫鹃笑着说:“风筝这一飞,把姑娘的病根都带去了”。谁知宝玉突然有感而发:“也不知道这风筝会落到哪里去,要是落在荒郊野外没人的地方,我替他寂寞。不如把我这个风筝也放走,叫他们两个一起作伴吧!”说完也把自己的风筝剪断了。

宝黛二人,情思缠绵,系在那两只无根风筝线上,飘飘摇摇,随着东风远走高飞。那两只断了线的飞远的风筝,这就注定了二人的感情最后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宝玉的风筝飞不上去,林黛玉能看出问题的所在;黛玉的风筝放走了,宝玉也赶忙剪下了自己的风筝线,要让自己的那只风筝追随黛玉的风筝而去。

大观园里最美的那场风筝放飞季,放走的是晦气,也可以看出,宝玉无论生死顺逆,还是贫富贵贱,都会永远追随林黛玉,正如他那只飘飘摇摇的风筝,即便飞走,也要和黛玉的那只风筝,永远相伴、守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