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知敬:新中国首都规划事业奠基史的一部最新力作——评《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

 北京的骑士 2023-05-04 发布于北京

概而言之,这是国内关于苏联专家援助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第一部学术专著,选题独特,史料丰富,论述严谨,成果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填补了中国城市规划史和北京城市规划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赵知敬

图片

赵知敬先生的一张留影(摄于2018年3月22日)

专家简历

赵知敬,1937年7月生,北京人。

1952~1955年,在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建筑学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委专家工作室)工作。

1957~1964年,在北京市业余建筑设计学院学习。

1958~1986年,在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工作,曾任详细规划室主任、局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市区规划管理处处长、中共北京市规划局管理局委员会常委等,1976~1986年任副局长。

1986~1991年,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工作,先后任副区长、常务副区长。

1991~1997年,任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主任。

1997~2002年,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常委。

2003年退休。

1994~2014年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书评

新中国首都规划事业奠基史的一部最新力作

——评《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

自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以来,北京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已走过七十三年的历程。北京的城市人口从一百多万增长到两千多万,城市面貌和城市功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迈向新征程的今天,回顾首都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经验,探求规律,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北平市就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于1949年5月22日成立了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迅速启动首都规划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赴苏联访问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展望到新中国首都建设的需要,特别邀请苏联市政专家团来京,为北京市规划提出若干重要建议。根据国家“三年恢复、五年计划”的总体安排,为了迎接“一五”时期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共北京市委于1953年成立了其直接领导的畅观楼规划小组,召集一批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并通过翻译国外资料了解国际动态,在苏联专家巴拉金的大力指导下,完成第一版《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并于1953年12月呈报中央,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份正式向中央呈报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1954年又补充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北京市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要点(1954—1957年)》并呈报中央。在1954年国家计委对该版规划成果提出审查意见后,考虑到部分规划内容不尽成熟,经国家计委向中央提出建议,党中央决定邀请苏联派遣一个专门的城市总体规划专家组援京,当时苏联向中国大规模派遣苏联专家的行动已出现种种困难,苏方毅然选派出一个规模达9人、多专业构成的高规格规划专家团队,于1955年初迅速抵京,1956年又派来一个地铁专家组开展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配合的地铁规划研究。

当年多批次援京的苏联规划专家,不仅向我们讲解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理论思想,还传授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不仅对城市规划方案的制订发挥了核心作用,还对许多规划问题的决策提出许多宝贵的咨询意见,产生了重要影响,更是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城市规划人才。非常荣幸,我于1955年从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今北京建筑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共北京市委专家工作室(又称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总图组工作,我和其他许多同事一样,在苏联专家热情细致的指教和帮助下,从点滴工作开始接受城市规划训练,在规划实战中逐步成长,为首都规划事业悉力工作,出谋献策。回顾历史,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5年苏联专家抵达后,北京市成立了都市规划委员会,立即从北京市以及有关部委抽调技术力量,大家共同参与,并成立经济资料、总体规划、绿地、道路、交通、热电、煤气和给排水等8个专题组,在整建制的苏联专家组分别对口指导与集体研究讨论相结合的技术援助下,以1953年版规划为基础,开展进一步的修订、完善和细化工作,在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还举办了多次规划展览,广泛向社会征求了意见,于1957年完成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其规划质量和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规划成果趋于完善,规划方案近于成熟,成为有效指导首都各项建设活动的科学蓝图。

1955年来华的苏联城市总体规划专家组最后离华的时间是1957年12月,此时北京整体层面的城市规划编制任务终于基本结束,首都规划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规划实施和管理工作,1958年为迎接十年国庆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开展了十大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此外,在苏联规划专家先后回国以后,北京和莫斯科这两个城市的规划工作者还保持了连续多年的互访和交流机制,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友谊。这真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也是值得认真总结的精神财富。

李浩同志的专著《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正是描写这一段中苏两国规划工作者携手推进新中国首都规划事业奠基史的一部最新的力作

图片

《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封面

图书信息:
书名: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
作者:李浩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2月
字数:66.1万字
ISBN:978-7-112-28172-5

读罢全书,我的突出感受有以下几点。

聚焦重点,切中关键是这本书的独特贡献。作为共和国的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是中国城市规划史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自然也是难题。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市规划的突出因素和鲜明特点即苏联专家的技术援助,那么,能否把苏联专家援助北京城市规划的有关史实厘清、情况摸透、问题搞准,就成为北京城市规划史研究的一个要害问题。多年以来,关于北京现代城市规划史的研究已经有大量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研究普遍缺少对苏联专家援助活动作系统深入梳理,致使关于首都规划的历史叙事或平铺直叙,或语焉不详,或有失偏驳。《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一书以当年多批次来华的苏联规划专家的技术援助活动为考察视角,找到了首都规划工作的关键要素,由此而展开的相关学术研究和讨论,使我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尊重史料,以事实立言是专著难能可贵之处。作者对于苏联专家援助北京城市规划活动的历史考察,立足于大量规划档案、手稿、日记和照片等第一手原始资料,这些史料本来是以相当零散和碎片化的方式掩藏在中央与北京市的各类档案机构以及老同志们的家中,经由李浩同志连续多年、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终将它们以史学的手法和艺术巧妙编织起来,绘制出一幅首都规划史的精彩画面。作者在史料的搜集、分析和论证等方面确实下了大功夫、苦功夫,有许多史料为首次发现,特别是发掘出郑天翔日记等珍贵史料,并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史料综合运用,互为印证,彼此支撑,从而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证据链条。由于这样一种独特的研究方式,使全书呈现出极高的历史时代感与可信度,客观而真实地再现了五十年代首都规划工作的宏伟场景。

融会贯通,提炼精华是专著价值所在。本书不仅展示了北京城市规划的许多历史事实,还开展了大量历史解释和学术研究工作,向我们全方位呈现了1949—1960年北京城市规划发展的复杂历史过程,深刻剖析了制约首都规划的一些突出矛盾和症结问题,如城市人口规模和工业建设问题等,进而揭示了首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特殊个性及若干规律。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为何会是那种面貌,因何会走上那样一条规划道路,这就有利于纠正此前社会公众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种种误解,特别是首都工业发展、行政机关房屋选址、城墙存废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等等。不但如此,全书还对自1949年开始,特别是1953年、1957年和1958年历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以及参与其中的中苏两国的专家、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其各不相同的重要贡献等进行了客观而中肯的评价。

概而言之,这是国内关于苏联专家援助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第一部学术专著,选题独特,史料丰富,论述严谨,成果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填补了中国城市规划史和北京城市规划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图片

拜访赵知敬先生留影(2023年4月14日)

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使我又想起当年组织我们投身首都城市规划事业的许多老领导、老专家以及规划战线上的许多战友,其中有不少人现在已经离开了我们。北京的城市规划事业是一代又一代的首都规划工作者前仆后继艰苦开创的,今天北京城市发展各方面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老一辈的付出和贡献。对此,我们应当永远铭记。需要指出的是,李浩同志在本书研究工作中还集中访问了一大批北京城市规划界的老同志,访谈录已公开出版;北京市老领导郑天翔同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市规划事业发展的领路人和奠基人,为首都规划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永远怀念他!通过我的介绍,李浩同志在郑天翔同志家属的大力支持下,对郑天翔同志1952—1958年主管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期间的日记和工作笔记进行了专门整理,有关成果正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将这些成果结合起来阅读。

多年来,北京规划系统的不少同志都陷于日常的工作事务之中,一直没有人具体来研究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我感到很遗憾。这本著作是李浩同志关于北京城市规划史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这一研究形成的结果,实现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个心愿,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他通过认真、严肃的历史研究,把北京城市规划的历史准确、生动地记录下来,为北京的城市规划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很不容易的。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工作,期望李浩同志能长期坚持下去,多出优秀成果。

(本文节选自《新中国首都规划事业奠基史的一部最新的力作——评<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原文刊登于《北京规划建设》杂志2023年第2期。微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图片

《北京城市规划(1949-1960年)》

目 录

序 一  (陈为帮)

序 二  (赵知敬)

序 三  (赖德霖)

序 四  (靳君达)

前 言 

绪 论 来华规划专家概况

一、社会主义阵营战略方针的确立 002

二、专家来华的整体情况 003

三、援助城市规划工作的四批专家 004

四、相关的一些配合措施 007

第一篇 首批市政专家团

(1949—1950 年)

第 1 章 首批市政专家团援京情况

1.1 专家团概况 026

1.2 在北京的主要行程 028

1.3 技术援助工作之管窥 030

1.4 主要工作成果 033

第 2 章 巴兰尼克夫对北京城市规划问题的建议

2.1 前期调研工作情况 038

2.2 1949 年11 月14 日的巴兰尼克夫报告会 040

2.3 《巴兰建议》的主要内容 044

2.4 《巴兰建议》对北京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 049

第 3 章 “梁陈方案”

3.1 梁思成、林徽因和陈占祥合著的一篇评论文章 054

3.2 巴兰尼克夫与“梁陈方案”的相互关系 060

3.3 中外专家规划思想的首次交锋 066

3.4 首都行政机关位置之规划决策 068

第二篇 穆欣、巴拉金和克拉夫秋克

(1952—1956 年)

第 4 章 穆欣对首都规划的指导

4.1 穆欣来华的时代背景 074

4.2 穆欣对北京城市规划的技术援助 077

4.3 穆欣对北京城市规划工作的贡献 087

4.4 穆欣对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的贡献 090

4.5 关于穆欣的延聘 094

第 5 章 畅观楼规划小组的成立

5.1 畅观楼规划小组成立的时代背景 100

5.2 北京规划机构问题的讨论和酝酿 103

5.3 穆欣对北京都委会工作的批评 107

5.4 畅观楼规划小组的成立 114

5.5 简要的小结 123

第 6 章 巴拉金对畅观楼规划小组的技术援助

6.1 巴拉金及其工作作风 128

6.2 正式介入畅观楼小组之初 131

6.3 关于北京规划的纲要性意见 133

6.4 规划工作的推进和深化 136

6.5 北京市委的讨论及规划文件的准备 141

第 7 章 第一版《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1953 年)

7.1 1953 年畅观楼规划小组的主要成果 147

7.2 首都规划的指导思想及主要原则 150

7.3 《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主要内容 151

7.4 《北京市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要点(1954—1957 年)》 160

7.5 巴拉金对1953 年版北京总规的贡献 162

第 8 章 国家计委和北京市的不同意见

8.1 北京市1954 年10 月呈报的规划修正案 168

8.2 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的审查意见 170

8.3 国家计委和北京市争论的四大问题 175

8.4 思考与讨论 182

第 9 章 克拉夫秋克及国家建委的意见

9.1 克拉夫秋克及其工作作风 188

9.2 克拉夫秋克关于规划审批的一些意见 190

9.3 国家建委对北京市规划草案的审查意见 194

9.4 1953 年版《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时代局限性 198

第三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专家组

(1955—1957 年)

第10 章 专门援助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专家组

10.1 派遣规划专家组的起因及过程 204

10.2 规划专家组的成员 206

10.3 技术援助工作之初 212

10.4 北京现状调查: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期准备 226

第11 章 首都人口发展规模的重大变化

11.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任务和要求的明确 230

11.2 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对首都发展规模问题的联合意见 235

11.3 关于1000 万人口规模的政策指示 241

11.4 关于1000 万人口规模的技术讨论 243

11.5 北京城市空间布局思路的转向:卫星城镇建设与集团式发展 246

第12 章 若干规划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12.1 关于规划结构—以西北郊铁路环线改线问题为例 250

12.2 关于城市空间设计—以长安街道路宽度问题为例 256

12.3 关于文化保护和建筑艺术—以城墙存废及“大屋顶”批判问题为例 268

12.4 城市规划的一些前瞻性思维—以空中交通和煤气供应问题为例 277

第13 章 1957 年版《北京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13.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公开展览及意见征集 284

13.2 北京市领导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意见 290

13.3 1957 年3 月完成的《北京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92

13.4 1957 年版《北京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的划时代意义 305

第14 章 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化:分区规划

14.1 分区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309

14.2 分区规划的经验借鉴 314

14.3 北京市分区规划的开展情况 317

14.4 1950 年代的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320

第15 章 技术援助工作的其他方面

15.1 城市规划人才的教育和培养 324

15.2 对相关城市的一些规划工作的指导 328

15.3 中央层面一些城市规划活动的参与 334

第四篇 地铁专家组和规划专家组

(1956—1959 年)

第16 章 第四批地铁专家组(1956—1957年)及北京地铁规划

16.1 地铁专家组来华的缘起 342

16.2 专家组技术援助工作概况 345

16.3 北京地铁规划的初步方案 347

16.4 北京地铁建设的研究讨论及后续发展 350

16.5 地铁专家组的主要贡献 354

第17 章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与呈报(1958 年)

17.1 1958 年6 月向中央呈报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358

17.2 更加强调中国情况和中国道路 362

17.3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再次修改及呈报(1958 年9 月) 363

17.4 1958 年9 月版《北京市总体规划》的时代烙印 366

第18 章 第四批规划专家组(1956—1959 年)

18.1 第四批规划专家组概况 372

18.2 对北京城市规划的技术援助 374

18.3 专家的撤回及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377

结 语 首都规划工作的再认识

一、北京现代城市规划起步阶段规划工作者的不同角色及贡献 380

二、政策研究的城市规划与技术研究的城市规划 382

三、关于“照搬苏联规划模式” 386

四、情谊难忘 389

北京城市规划大事纪要(1949—1960 年)416

附录:首都规划的后续发展(1961 年以来)423

索 引 437

主要参考文献 440

后 记 4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