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之死的真实原因,阴谋还是阳谋?

 莫为天下先 2023-05-04 发布于湖南
【材料】《资治通鉴》 卷十一 汉纪四 高帝十一年 前196年
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豨,阴使人至豨所,与通谋。吕后欲召,恐其傥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上之击陈豨也,征兵于梁;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上怒,使人让之。梁王恐,欲自往谢。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关奏请族之,上可其奏。三月,夷越三族。枭越首洛阳,下诏:“有收视者辄捕之。”
布所幸姬病就医,医家与中大夫贲赫对门,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王疑其与乱,欲捕赫。赫乘传诣长安上变,言:“布谋反有端,可先未发诛也。”上读其书,语萧相国,相国曰:“布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请系赫,使人微验淮南王。”淮南王布见赫以罪亡上变,固已疑其言国阴事;汉使又来,颇有所验;遂族赫家,发兵反。
【译文】淮阴侯韩信称病,没有跟随高帝一起征讨陈豨,暗地里却派人到陈豨的地方,与其暗通款曲。吕后想要召韩信入宫,担心他可能不来,于是便和萧何谋划,谎称传令官从高帝处来,说陈豨被擒,并且已被处死,文武百官都入朝祝贺。萧何欺骗韩信说:“你即使病了,也得勉强前去祝贺。”韩信入宫后,吕后令人捆住他,将其在长乐宫钟室诛杀。韩信被杀之时,说:“我后悔没有用蒯彻的计策,而被女人所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吕后于是诛杀了韩信的三族。
高帝攻打陈豨之时,在梁地征兵;梁王彭越称病,派遣了一个将军带兵前往邯郸。高帝大怒,派人责备彭越。彭越害怕了,想亲自去向高帝赔罪道歉。从西边达到郑地,恰好碰到吕后从长安过来。彭越在吕后跟前哭诉,泪如雨下,说自己无罪,愿回归至昌邑故地。吕后答应了,和彭越一起向东前行。到了洛阳后,吕后告诉高帝说:“梁王彭越此人英勇善战,现在把他迁徙到蜀地,这是遗留的祸患。不如将其就地诛杀,我已经把他带过来了。”于是吕后命令他的近侍诬告彭越谋反。廷尉王恬关上奏诛彭越三族,高帝同意了廷尉的奏请。三月,诛杀彭越三族。割掉了彭越的首级挂在洛阳城门上,并下诏:“有敢探望和为彭越收尸的,立刻抓起来投入牢狱。”
英布宠幸的美姬前去看病,医者与中大夫贲赫是对门,贲赫以重金馈赠英布的美姬,跟随美姬一起在医者家里饮酒。淮南王英布怀疑其美姬与贲赫有染,发兵抓捕贲赫。贲赫跑到长安上奏说:“英布谋反已经有了迹象,不要等到他谋反的时候再进行诛杀。”高帝读了贲赫的奏疏,问相国萧何,萧何说:“英布应该不会这样做,恐怕是他的仇家诬陷他,臣建议先把贲赫抓起来,派人去淮南王那里验证一番。”淮南王英布见到贲赫以罪名逃亡长安告状,本来就怀疑他泄露了自己的谋划;高帝派来的使者又到了,来检验自己是否有异心;于是诛杀了贲赫的全族,起兵造反。
【解析】韩信、彭越、英布先后被刘邦诛杀,在班固《汉书》中,他认为这些异姓诸侯王之所以下场不好,是因为谋反,而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虽然对韩信、彭越等人给予了同情,但也认为韩信、彭越等人如果不居功自傲,便能善终。
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都只是表面原因,不是根本原因。如果说韩信之死,是因为“假齐王事件”与“点兵事件”被刘邦记恨的话,那么彭越、英布与刘邦又无私怨,为何功成名就之后也不得善终呢?
首先,虽然韩信、彭越等人也是刘邦的臣子,但这些人和周勃、灌婴完全不一样:
①周勃、灌婴是刘邦的亲信,而韩、彭二人不是,这就意味着阶级立场会随着局势而转变。《毛选》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阐述的极为精辟。
②刘邦和韩、彭二不仅仅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他们更多的是合作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韩信、彭越是刘邦的职业经理人,这俩人是有股权的,所以最后能够裂土封王,成为一方诸侯。
楚汉战争之时,这些人和刘邦是利益共同体,他们的主要矛盾是消灭项羽。而随着项羽覆灭,刘邦称帝,成为大汉最强股东,这些异姓诸侯王与刘老板的次要矛盾就逐渐演变为主要矛盾。
刘邦要维系大汉帝国的统治,就必须削藩,加强中央集权,而这些诸侯王想要维持自身的权利地位,就必然会阳奉阴违,明里暗里和朝廷对抗。所以朝廷和诸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双方必然要发生冲突。
本着先下手为强的策略,刘邦及其亲信集团开始了对诸侯王的打压,而这种打压一旦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汉高祖晚年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路上。
通盘分析之下,韩信、彭越这些异姓诸侯王之死,居功自傲、情商低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和刘邦,或者大汉朝廷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要说到大汉帝国公司的组织架构,也就是刘邦集团的成员组织。刘邦集团的成员组织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从沛县起就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老臣,比如萧何、周勃、樊哙,这些人都是刘邦的亲信;第二种刘邦势力发展之时,看好刘邦,愿意跟着刘邦混,比如张良、郦食其、彭越;第三种是楚汉之争时,招亡纳叛,从项羽阵营投靠过来的,比如陈平、韩信、魏无知,这些人是刘邦的职业经理人。
但如果从阶级的立场上来分,其实也就两种人,以刘邦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和异姓诸侯王的旧地主阶级。汉朝建立后,张良、萧何等人先后被封侯拜相,韩信、彭越等人被封为王,这就是二者不一样的地方。
汉初实行的是郡县和分封并行的制度,最大的区别就是韩信、彭越这些异姓诸侯王不仅有自己的军队,还有隶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而刘邦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 虽然郡县制极为先进,但秦朝二世而亡,分封制深入人心时间太长,想要废除不是一时之功,楚汉战争末期,不给这些人裂土封王,他们都不愿意为刘邦出兵,可见在这些人眼里分封制是何等的根深蒂固。所以刘邦和异姓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从更高的层面上来说,就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矛盾。
从本质上来讲,刘邦作为大汉帝国最大的股东,想要吞并其他股东,而其他股东想要图存,自然就要奋起反抗。这些诸侯王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谋反”,而是不会抱团取暖,来对抗拥有最多股权的刘老板,所以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阶级斗争中,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就要争取外援,以此才能对抗强大的对手,孤注一掷的结果只能是失败。而韩信、彭越等人想要善终,安享富贵,只有两条路,要么转变阶级,忠心耿耿,上书去除王位,这样矛盾中对抗就会消失;要么合兵一处,和刘邦死磕到底,这样二者的矛盾就会形成对峙局面,起码在韩信、彭越的有生之年,权势富贵短期内不会失去。
上面以阶级为出发点,宏观地分析了刘邦和韩信、彭越等人的矛盾的根本原因,下面以人性和阴谋为切入点,微观地分析下韩信、彭越、英布等人。
一、韩信
韩信在攻下了齐地之后,趁着刘邦和项羽对峙之时,要挟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虽然碍于局势答应了他的要求,但这也为他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刘邦作为领导者,韩信如此行事,这是政治上的不成熟,因为对于领导者而言,他的权利是不允许被威胁的,而韩信正好踩了这个雷。后来被人举报谋反,这一系列的事情,成了韩信和刘邦矛盾激化的催化剂。
二、彭越
彭越,一开始就跟着刘邦混,按理说应该也是刘邦嫡系。《资治通鉴》记载,刘邦征讨陈豨时,彭越告病,大怒,对彭越起了疑心。从这点来看,彭越极有可能和陈豨有过书信往来,我猜测可能是陈豨撺掇彭越一起谋反,彭越没有听从,但他没有揭发陈豨。不仅彭越,连韩信也是,刘邦攻打陈豨之际,俩人都生病了,这难道是巧合吗?诸君细品。
在刘邦眼里,不揭发就意味着彭越想隔岸观火,看后续事态的发展再决定要不要起兵。从这点来说,彭越就是个定时炸弹,一旦刘邦死后就极有可能威胁到朝廷,所以刘邦想趁着他还活着的时候,剪除这些有异心的诸侯王,所以在刘邦心里,有没有证据不重要,重要的是彭越有威胁到朝廷的实力。
三、英布
韩信、彭越的先后被杀,使得英布也是如坐针毡,他心里明白,刘邦下一个要干掉的就是自己,当然不可能坐以待毙,所以暗自招兵买马。然而消息还是走漏了,本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英布也反了,其实英布是有机会割据一方自立的,只不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随着一系列的策略失误,最终兵败被杀。
最后总结一下,古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实质,就是最大股东想要独占所有股权,来维持自身的超然地位,为此必然会激化矛盾,爆发冲突,最后要么消灭其他势力,要么被其他势力联手覆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