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全文及译文

 vkzg888 2023-05-04 发布于河北


上阳台主人

【原文】余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长史于时在裴儆宅憩止,有群众师张公求笔法,或存得者,皆曰神妙。

【译文】我在醴泉罢官后,特意前往京城洛阳,寻访金吾长史张旭先生,请求学习笔法。长史先生那时候在裴儆宅院处休息,有很多民众向张旭先生学习讨教笔法,有的得到了一些感悟,都说太神妙了。

【原文】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授。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对以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不复有得其言者。仆自再游于洛下相见,眷然不替。

【译文】我以前在长安做官,对张旭先生一直以师礼相待,两年间都没有得到真正的传授。遇到讨教笔法的人,先生都是大笑一通,然后拿草书对付,有时三张纸,有时五张纸,人们都是在情绪高涨时散去,最后都没有得到先生的言论。我再次游洛阳的时候,又见到先生——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对先生还是眷恋不止。

【原文】仆因问裴儆:“足下师张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屏、素数十轴,亦尝请论笔法,惟言倍加功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译文】我于是就问裴儆:“”您学习张先生有何收获?”裴儆说:“只得到了几十个绢本、条幅和尺素。我也曾请他讲解笔法,他只是说书法要多加用功临写,自己慢慢感悟就是了”。

【原文】仆自停裴家,因与裴儆从长史月余。一日前请,曰:“既承兄丈奖谕,日月滋深,夙夜工勤,溺于翰墨,倘得闻笔法要诀,则终为师学,以冀至于能、妙,岂任感戴之诚也?”。

【译文】我在裴儆家里逗留,于是得以和他一起跟随张先生学习了一个多月。有一天我走到张先生面前去拜见他,说:“承蒙兄长鼓励之后,我对书法的研习一天天更加深入了,早晚的课业更加勤苦了,可以说是沉溺于笔墨之间。如果能够听到您对笔法奥秘的讲解,我把它作为我一生的学习目标,以期书法达到能、妙之间,那么我对您的感激之情怎么是区区一个感恩戴德就能表达的呢?“

【原文】长史良久不言,乃左右眄视,拂然而起。仆乃从行,来至竹林院小堂,张公乃当堂踞床而坐,命仆居于小榻而曰:“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也?书之求能,且攻真草。今以授之,可须思妙”。

【译文】张先生好长时间不说话,乜斜着眼傲视着左右人等,生气地站起身。我于是跟着他,来到竹林院的小堂之上。张先生随即傲慢地坐在大床之上,让我坐小床,说:“笔法玄妙幽微,难以随随便便就传灯讲解。如果不是有远大志向和高尚节操的人,怎么可以向他谈论其中的要义与玄妙呢?要想真正掌握书法,可以先研究楷书和草书。今天把它传授给你,就可以静待神逸神超了。“

【原文】乃曰:“夫平谓横,子知之乎?”,仆思以对之曰:“尝闻长史示令,每为一平画,皆须令纵横有象,非此之谓乎?”,长史乃笑曰:“然”。

【译文】张先生接着说道:“那个平叫做横,你知道它吗?”我想了一下回答道:“我曾经听长史先生讲解示范过,每写一个平画,都要让它达到无论纵横都有自然形象(俯仰有仪——崔瑗;纵横有所象——蔡邕)的境界,说的不就是这个意思吗?“长史笑着说:“是的。”

【原文】“直谓纵,子知之乎?”,曰:“岂非直者从不令邪曲之谓乎?”,曰:“然”。

【译文】“竖叫做纵,你知道它吗?”我回答道:“莫不是说,竖画从来要猛然发力,纵笔直下,而不是毫无节制的弯曲?”长史说:“是的。”

【原文】 “均谓间,子知乎?”,曰:“常蒙示以间不容光之谓乎?”

【译文】“均叫做间,你知道吗?”我回答说:“承蒙您经常用间不容光(间隙处容不得细小的光线,也可以说是密不透风)的要求教导我们均匀排布笔画,说的是这个吗?“

【原文】曰:“密谓际,子知之乎?”,“岂不为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意乎?”。

【译文】又问:“密叫做际,你知道它吗?”我回答说:“莫不是说,下笔要力在笔画的里边。打纸而入,让那线条棱侧起伏,都有蜿蜒而成的沉密神采,而不让它单调平拖,一副疏松无力的样子?“

【原文】曰:“锋谓末,子知之乎?”,曰:“岂非末已成画,复使锋健之谓乎?”,曰:“然”。

【译文】问:“锋叫做末,你知道吗?”我回答说:“莫不是说,末笔形成之后,力收之,还要让那笔锋刚健如初,而不是散乱无序?“长史说:”是的。“

【原文】 “力谓骨、体,子知之乎?”,“岂非谓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乎?”

【译文】“力又叫做骨和体,你知道这个吗?”“莫不是说,用笔要振迅有力,那点画自然就都有筋有骨,字的体势自然就雄强媚好——是这个意思吗?“

【原文】曰:“转轻谓展折,子知之乎?”,曰:“岂非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亦谓转角为暗过之谓乎?”,曰:“然”。

【译文】问:“转轻叫做展折,你知道吗?“我回答道:”莫不是说,钩笔和转角的地方,要折锋,要轻轻地抬笔、搭锋,也叫做调锋、暗转,圆劲无痕,是这样吗?“长史先生说:“是的。”

【原文】 “次谓牵掣,子知乎?”,曰:“岂非谓为牵为掣,次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之谓乎?”,曰:“然”。

【译文】“次叫做牵掣,你知道吗?”我回答说:“莫非是说,牵丝映带,要快速,也要控制,要边顿挫,边回锋,使笔画不浮怯,不滞缓,让它险峻而成,是这样吗?”长史先生说:“对”。

【原文】 “补谓不足,子知乎?”,“岂非谓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则以别点画旁救应之谓乎?”,曰:“然”。

【译文】“补叫做不足,你知道吗?”“莫非是说,经营结构或者安排点画有不当的地方,就用别的点画在一旁补救和接应一下,是这样吗?”我回答说:“对”。

 【原文】“损谓有余,子知之乎?”,曰:“岂长史所谓趣长笔短,虽点画不足当使意气有余乎?”,曰:“然”。

【译文】“损叫做有余,你知道吗?”我说:“莫非是您所说的——意趣要长,笔画要短?即便点画损缺,也应当让意趣无穷,气魄有余?”长史先生说:“对”。

 【原文】“巧谓布置,子知之乎?”,曰:“岂非欲书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乎?”,曰:“然”。

【译文】“巧叫做布置,你知道吗?”我说:“莫非是说——想要作书的时候,要预先构想字形结构,让那字平稳,或者意象之外又生体态,让那字别有一种奇异的形势吗?“先生说:”对。“

【原文】 “称谓大小,子知之乎?”,曰:“岂非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为大,兼令茂密乎?”,曰:“然,子言颇皆近之矣。夫书道之妙,焕乎其有旨焉。世之学者皆宗二王、元常,颇存逸迹,曾不睥睨八法之妙,遂尔雷同。献之谓之古肥,张旭谓之今瘦。古今既殊,肥瘦颇反,如自省览,有异众说。张芝、钟繇巧趣精细,殆同神机,肥瘦今古,岂易致意!真迹虽少,可得而推。逸少至于学钟,势巧形容(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楚音习夏,不能无楚。过言不悒,未为笃论。又,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不及元常,学子敬者画虎也,学元常者画龙也。倘著巧思,思过半矣,功若精勤,当为妙笔”。

【译文】“称,叫做大小,你知道吗?”我说:“莫非是说——大字,紧缩一下,让它变小;小字,舒展一下,让它变大。让大字和小字都茂盛沉密吗?“张先生说:”是的,你的话都已经很接近了。书道有它的宗旨和妙处,可以说光彩明亮。尘世上学习书法的人都以二王、钟繇为宗,倒是也有一些超逸的书迹,但他们竟然连斜着眼睛看一看八法之妙都不做,于是只能是面貌雷同。献之崇尚古肥,张旭崇尚今瘦。古今已然时代不同,肥瘦更是各有异趣,就像自己审阅观览的感受和其他人的看法会有不同一样。张芝、钟繇的字,妙趣横生,精熟严谨,差不多等同于神机,肥瘦之态,古今之意,哪里就是那么容易上手的!真迹虽然稀少,但是可以揣摩推断。王羲之学习钟繇书法的时候,体势巧妙,字形细密;到了自己创作的时候,就变得意态疏阔,运笔和缓。就像南楚方言地区的人学习诸夏口音,不可能完全失去南楚的特点。我的这些过于激切的言论,没有过多的推敲,不见得准确。再有,王献之不如王羲之,就像王羲之不如钟繇,学习王献之的就像画虎,学习钟繇的就像画龙。如果仔细研究,就能领悟大半,如果用功精勤,就能够成为妙笔。”

【原文】曰:“幸蒙长史授用笔法,敢问攻书之妙,何以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其次在识笔法,谓口传授之诀,勿使无度,所谓笔法在也;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通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五者备矣,然后齐于古人矣。”

【译文】“有幸聆听长史先生传授用笔的技法,斗胆问一下:临习书法的最高境界,如何能够接近古人?“先生说道:“妙在执笔,让它圆转,不能拘急挛缩;其次在于知道笔法,这被称为口传心授的诀窍,意思是不要让线条没有节制,也就是所说的得法;其次还在于位置安排,写字不能缓钝无骨,不能激越出格,要巧妙布置,合乎规范;其次还在于纸笔精佳;其次还在于临时从宜,任情恣性,纵笔、收笔、牵引、减省,都有规矩。这五点都做好了,也就可以和古人齐平了。“

【原文】曰:“敢问执笔之道,可得闻乎?”,长史曰:“予传笔法,得之于老舅陆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于殊妙。后闻褚河南云:'用笔当须知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始而不悟,后于江岛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始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当其用锋,尝欲使其透过纸背。真草字用笔,悉如画沙、印泥则其道至矣。是乃其迹久之,自然齐古人矣。但思此理,务以专精工用,凡其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

【译文】我说:“斗胆问一句,执笔的奥秘,可以让我知道一下吗?”长史说:“笔法传授,我从我老舅陆彦远得到。老舅说,以前学习书法,虽然功夫很深,却没办法那字迹就是达不到高妙。后来听褚遂良讲,用笔应当必须知道,要像用尖利的锥子画在潮湿的沙地上,要像把坚硬的铜印印在柔软的封泥上。开始还不理解,后来在江岛看见沙平地静,让人欣然想要写字。于是偶然用尖利的剑锋写出那劲险的字形,真是鲜明美好。才开始领悟用笔如锥画沙,让它藏锋,那字画才沉著。当使用笔锋的时候,要尝试使它透过纸背。楷书、草书的用笔,都像画沙、印泥,那么它的奥妙就达到了。像这样锤炼字迹,天长日久,自然就和古人齐平了。只要牢记着这一点:用专精和刻苦来追求线条的质量,只要是点画,就不能妄加改动——你可要把这些都记在你的绅带上啊!”。

【原文】予遂铭谢,再拜逡巡而退。自此得攻墨之术。于兹七载,真草自知可成矣。平、直、均、密、锋、力、转、次、补、损、巧、称,为十二意。天宝五年丙戌九月颜真卿述。

【译文】我于是道谢,又拜了长史一次,才小心谨慎地告退。从此得到了攻习书法的技法。从此以后,历时七年,楷书、草书自己认为可以达到一番成就了。平、直、均、密、锋、力、转、次、补、损、巧、称,是书法的十二个笔意。天宝五年丙戌九月颜真卿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