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学术 & 总把江山入画图

 singer0852 2023-05-04 发布于北京

03.寻找一种方法:颐和园的影响表达

颐和园成于乾隆盛世,只是自园成之日起,这园的命运便随着

1.影像标准

在实际拍摄中,以“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为标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的思想。尊重史实,在文献的阅读与实地的考察中把握颐和园的命运与性格,当掌握的越多判断就越不容易偏颇,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仅从视觉的优美进行拍摄,便会落入狭义的美中,基于文献的梳理与考证,才能成竹于胸,“眼中之竹”才能变成“胸中之竹”。一座皇家园林的文献,包括导览类书籍、志书、帝王诗文、楹联匾额、测绘类书籍、历史影像和相关学术论文等。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关的印证和比对,比如将颐和园放在三山五园的大环境下研究。从园林角度上比对避暑山庄、苏州园林、岭南园林等。从皇家角度上比对故宫、天坛等建筑。从而找到共性,发现特性。随物以宛转,纪录今天,证明历史,这正是“文献性”的意义所在。

经过深入研究,体会颐和园的意蕴所在,其使命和命运是什么?其形式和构成是什么?其文化和意象是什么?然后结合摄影的表现特点,进行相互融合和相互印证。在文献的掌握中,单凭知道与记忆还并不够,还要等到它们变成我们的血液、眼色和意识,等到它们没有了名字而且不能别于我们自己了,等到“成竹于胸”化成“胸无成竹”了,才能融会贯通的对拍摄对象进行判断,挖掘其内涵与价值,才能从中提出论点,找出论据,得到结论。与心而徘徊,这正是“学术性”的意义所在。

在把握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元素的选择,视觉的构成,影调的渲染,运用象征与隐喻的方法,展现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空间,逻辑的真也就升华为存在的真,“胸中之竹”也就变成了“手中之竹”,这正是“艺术性”的意义所在。

2.拍摄方法

2.1“比”和“兴”,单幅影像的主题

摄影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应该更多的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理念与方法,影像主题的确定有时是由心及物的,有时又是由物及心的,这与《诗经》中就奠定的诗词创作手法中的“比”和“兴”相似。在现实中印证与比对心中对于建筑性格的把握,这是由心及物,也就是“比”。而实际的拍摄中常常又会触景生情,产生突发的灵感,这正是审美体验的直接性所在,是由物及心,也就是“兴”。

2.2“象征”和“隐喻”,影像元素的选择

为了营造审美意象,产生视觉联想,更多的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方法。这里又可以借鉴清代张惠言《词选·序》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词的解读方法。所谓“象征”是指具有符号特点的元素,有超越它字面含义之外的深意,唐代温庭筠有一首小词《菩萨蛮》,原文是这样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张惠言在解读时说道“领起'懒起’二字,含后文情事,'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张惠言如何可以联想到《离骚》的初服呢?《离骚》中写道“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在《离骚》中形成了中国文字的一个传统,那就是美人香草的喻托,美人比君子,香草比美德。而在长期的使用中,形成了固定的联想,这是语言中的符号。比如“蛾眉”,最早起源于《诗经·卫风·硕人》中的“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离骚》中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有“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石声汉的《清平乐》中有“休问人间谣诼,妆成莫画蛾眉”。逐渐的演变,使得“蛾眉”就成为了一个语言符号,代表美德。这样的符号有超越它字面含义之外的深意,比如中国传统中用荷花比君子,用高山比君王,用斜阳比没落等等。如果采用这种具有符号性质或存在背后意义的景物作为元素,那么照片的元素就有了引发联想的可能。

标题:权力【东宫门】

图说:左侧的铜狮是雄狮,用右爪戏弄绣球,象征权力。颐和园匾额的五方印玺中,“慈禧太后御览之宝”位于正中,而“光绪御笔之宝”位于侧面,也彰显着慈禧太后对权利的渴望。慈禧太后权利欲极强,作为中国实际的掌权者,长达47年。

而“隐喻”是变显性的表达为隐性的表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一直在谈词的境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那么什么是词的境界呢?南唐中主李璟有一首《摊破·浣溪沙》,原文是这样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王国维在解读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众芳芜秽”来源于《离骚》的“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美人迟暮”来源于《离骚》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那么王国维如何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呢?与“蛾眉”不同,“菡萏”没有形成语言的符号意义,最早是《诗经·尔雅》中对荷花的称呼,而翠叶形容荷叶如珠翠一般,试问如果用“荷花凋零荷叶残”还能产生“菡萏香销翠叶残”这种“众芳芜秽”的联想吗?这是因为菡萏和翠叶都是一种潜意识的表达,而荷花荷叶已经指实了,是显意识的表达,事物一旦指实,就不具备联想的潜能。话说的很浅白,也就没有了余味。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就是能够有一种超乎外表语言文字所写的情事以外的意思。

标题:垂帘听政【仁寿殿】

图说:仁寿殿前摆放着一对铜龙和铜凤,慈禧太后为了彰显她的地位最为尊崇,将铜凤居中放置于仁寿殿前,而将铜龙置于两侧。铜凤挺拔且脚下踩千里江山,而铜龙瘦小且手中空空。阳光洒下,凤影出现在铜龙的后面,如同垂帘听政一般。

2.3视觉心理,影像元素的构成

在影像构图时,除了熟知的黄金分割等方法外,也可以借鉴《完形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比如其中的“封闭性、连续性、相似性、共同命运、知觉对比”等原则。

封闭性原则是指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作一个完整的图形。因此保留接近封闭的造型,或把已形成完整封闭的形式稍作裁切,相比完整图形更容易形成视觉张力。

标题:蓬莱仙境【十七孔桥】

图说:瑞雪初霁,烟雾氤氲,长桥所向,蓬莱仙境。

留白不白,有无相生,利用烟雾遮挡部分十七孔桥,正是遵循封闭性的原则,宗白华曾说:“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

连续性原则是指一个被阻断的图形易被看作一个完整的图形。因此用某种障碍物来阻断画面中视觉主体的无关紧要的部分,可以避免主体过分平凡单调。

标题:云窦【谐趣园·云窦】

图说:小有趣旁丘峦起伏,峰回路转,透过亭柱可见嶙峋山石中藏有一洞,洞门镌刻“云窦”二字,为慈禧太后的御笔,喻为神仙洞府,乾隆时期此地名为涵光洞。

利用廊柱阻断画面,正是利用了连续性原则,使得画面如画屏一般,以增加艺术性。

相似性原则是指具有相似属性的物体和相互接近的物体容易构成视觉整体,从而产生关联对比,重复的图案或形式可以营造音乐般的韵律感,而对称是相似性中的特例,这在皇家建筑中尤为突出。

标题:凝动的音乐【十七孔桥】

图说:清晨的阳光照亮了十七孔桥的轮廓,如同一弯新月般精致秀丽。沐浴在阳光中的石狮在光影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与的层层生动的色彩,宛若一串音符[7],悠扬中由远及近,由古至今。这正是利用了相似性的原则,使得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形成如旋律般的视觉整体。

标题:画廊【长廊】

图说:万寿山与昆明湖之间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彩画长廊,它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长廊所有的梁枋上都用苏式彩画,描绘出人物、花鸟,山水等内容各异的图画,共有一万四千余幅。漫步其间,廊外湖光山色,廊内雕梁画栋。长廊内外皆移步换景,画在景中,人在画中,画景交融,臻为一境。已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妙品。颐和园长廊在1990年被“吉尼斯大全”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共同命运原则,是指视觉元素只要相互接近或保持相同、近似的运动方式,就会使零散的元素形成有组织的整体,容易产生视觉意义与张力。

标题:王朝的女人【排云门】

图说:旧巢本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画面中除建筑外的元素一是屋顶的飞鸟,一是门缝内慈禧太后的画像。正是利用共同命运的原则,使得两者形成关系,隐喻主题。

知觉对比原则分为同时对比和同化作用,同时对比是指不同的视觉刺激并排在一起时,两者的亮度、色彩饱和度和尺寸的知觉差异会明显的加大的现象。我们在摄影中经常使用人物,树木等我们熟悉尺寸的物体去反衬建筑的高大,而使用一种色彩的互补色作为背景可以使得该色彩饱和度最高。同化作用则恰恰相反,一旦某一种刺激的属性发生变化,会和后来的或新增的视觉刺激属性更接近的现象。比如黑色背景和白色背景下,画面的亮度知觉会明显不同,这是因为我们对亮度的认知不是来源于亮度本身,而是来源于亮度的对比。同时对比改变的是局部认知,而同化作用改变的是整体的认知。

标题:扮戏【德和园·扮戏楼】

图说:昏黄的斜阳下,一名身着古装的工作人员匆匆走过,如扮戏的戏子一般,让如今的人们可以窥见当年的情景。

德和园建筑宏大,为了表达建筑的体量,利用同时对比的原则加入人物。为了表达当时中国危机四伏,德和园中却还唱作不辍的感觉,采用了暗调,利用同化作用的原则,使用大面积的阴影降低了整体画面的明度,而明暗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扮戏楼与人物。

视觉元素经过妥善的组合,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好的“艺术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表达主题。

04.总结

在研究和拍摄的过程中,秉承用世界遗产影像学的学术思想和表现方法去阐释颐和园,即“建立一个概念、完成一个体系、寻找一种方法”。通过研究与思考,首先建立了“总把江山入画图”的这一概念。根据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的理论,逐步推演出支撑这个概念的体系。建筑的物质层面可以概括为:结构(材料à结构)、形式(造型à装饰)和空间(功能à意义)。它们互为表里构成一条能指链,当结构作为能指,形式作为所指,得出的是园林营建方法。当形式作为能指,空间作为所指得出的是历史沧桑、文化内蕴和园林意象。颐和园沧桑的历史是时间留给这座皇家园林的痕迹。颐和园丰富的文化思想是帝王理想赋予这座园林的内蕴。颐和园无尽的意象是今人对这座园林的赞美与感叹。历史沧桑、文化内蕴、园林意象和营建方法正是诠释“总把江山入画图”这一概念的体系。

颐和园的不同区域其营建主题也各不相同,其表现方法也各不相同。颐和园的宫廷区更多的体现着颐和园厚重的历史。东堤区自然环境开阔,建筑体量宏大,颇具皇家园林的气韵。万寿山前山排云殿和佛香阁建筑群对比清漪园时期已经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变成了歌功颂德,祈愿长寿,比拟天宫的所在。后山的四大部洲建筑群则集中体现着汉藏一统,怀柔天下的宗教理念。以西堤为主的西部区域,加之谐趣园和苏州街很好的诠释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园林营建理念和方法。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思想,配合视觉心理学的相关成果,呈现颐和园气象万千的审美意象。

颐和园在有限的时空中将自然与建筑进行了艺术的结合,集中华名山胜景和东方传统文化于一身,使沧桑的历史也焕发出艺术的境界。品一园如品历史,观一园如观天下。颐和园,这座前所未有,登峰造极的锦绣华园留下了品味无尽的意蕴,是全人类共有、共享的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宗白华.2018.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2]梅生.2008.沧海遗珠[M].浙江摄影出版社.浙江.

[3]梅生,范炳远等. 2019.世界遗产影像学皇园撷影[M].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

[4]吴蔚等.2015.清代帝王笔下的颐和园[M].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

[5]夏成钢.2019.湖山品题颐和园匾额楹联解读[M].北京出版社.北京.

[6]史元海.2016.山湖清韵颐和园楹联匾额浅读[M].中国文史出版社. 北京.

[7]梁思成.2006.凝动的音乐[M].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

内容来源:颐和园微览

*图文版权归颐和园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