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倒在了已经胜利会师的大街上

 冬不拉拉 2023-05-04 发布于安徽

寻访红军长征沿途发生的故事,不光光是听听记记就行了,还需要做一些细节的勾连和逻辑的梳理。

细节的勾连,在故事本身中是没有具体展开的,这样,就会导致故事成为一个突兀而来的事件,不利于我们对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深刻的印象。

而逻辑的梳理,常常是当代人写红军故事的一大疏忽,进而无意之中成为了“低级红”,貌似在歌颂红军,实质上反倒违背了历史真实,损害了红军的品格。

比如,我在会宁会师纪念馆里看到一则故事,说的是当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在会宁城上空进行轰炸时,一位小红军奋不顾身掩护当地儿童而牺牲的经过。

我起初看到这个故事时,就产生了一个细节疑惑:红军会师,那么多人汇聚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对飞机轰炸没有预警防备?红军可都是身经百战的战神,怎么会对此毫无警觉呢?似乎讲不通。

下面是会师所在地的会宁老县城地形环境,处在河谷中的一片较大的开阔地。站在当年城墙上的位置,不管飞机从哪个方向来,还是应该能提早发现的——

这个细节疑惑,一直到第三天,当我来到离县城28公里处的大墩墚战斗遗址,看到了在这里进行的一场阻击战的部分细节,才把相关细节能够勾连起来,明白了为何国民党飞机会突然飞临县城上空。
飞机是从兰州飞到大墩墚上空的,一共有7架,目的是为了对在大墩墚打阻击战的红军阵地进行轰炸,配合国军的地面部队进行进攻。
飞在大墩墚上空的国军飞机,圈子稍微绕大些,就到了会宁县城的上空。
28公里的空间距离,对于飞机来说,基本上就是在同一个轰炸范围之内。
我把这个细节搞明白后,再把这个故事回想起来,那位牺牲了的小红军形象就鲜活地出现在了我脑海中,难以忘怀。
事情发生在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已经进驻了会宁县城。
当时的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已经在陕北扎下了根,他们是在一年前到达陕北,结束长征的。
一年后,在陕北的党中央要迎接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的到来,先得确定一个会师的地点,便于长途跋涉的大部队进行短暂休整。
周恩来提出,在会宁进行会师。
因为会宁紧靠着西安到兰州的那条西兰公路,又挨着黄河,是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北上去陕北的必经之路,只要扼守住西兰公路,就能阻止国民党部队的进攻。
当时的蒋介石已经看出了红军要会师的意图,命令胡宗南部队紧急赶往甘肃去阻止红军主力部队的会师。
实际上,长征这一路走来,就是围绕红军要会师、国民党不让红军会师这一目标而展开的两年争斗。
从战术层面上来讲,打死打活就是这样一个“会师与反会师”目的。
因为蒋介石知道,千万不能让分散在不同地方的红军聚拢在一道,那就更难对付了。
所以,最早从江西出来的红军先是想跟湘鄂根据地的贺龙部队会师,被蒋介石搅黄了。幸亏毛泽东及时提出去贵州,也幸亏党中央及时听从了毛泽东的建议,带着中央红军没有去湖南,而是进入了贵州。这以后,才缓过劲来,出现了一丝生机。
然后,中央红军又在赤水河上跟蒋介石躲猫猫,躲来躲去就是为了能够渡过长江,去跟从鄂豫皖根据地出来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蒋介石死死守住长江中游一段,使得红军没办法渡过去。只好绕道而走,到长江的上游去渡江。这一绕,绕得可远了,一直绕到云南四川的金沙江,才得以渡过长江。
过了长江上游的中央红军,不得不走进了人烟稀少、民族对立的大小凉山,走出凉山后,又不得不去穿越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根本没办法让大部队生存的雪山草地,然后才回到红军所熟悉的农耕地区——甘肃宁夏一带,接下来就直奔陕北,跟那边的红军先会师。
现在,到了甘肃的中央红军,又即将跟另外两支红军主力部队会师了,蒋介石哪肯善罢甘休?

图片

(上图为大墩墚村雪景)
两年来,老蒋一门心思就是不想让红军会师,打了半天,红军还是要会师了,老蒋两年心血全部要泡汤了,这前功尽弃的味道,估计老蒋是难以下咽的。哈哈哈,急都急死!
估计这时候的蒋介石,都急得睡不好觉了。
1936年秋天的老蒋,没有收获的喜悦,只有失败的懊恼。他急忙命令胡宗南部队“豪稍豪稍”赶往甘肃,再拼一把,务必阻止红军会师。
“豪稍豪稍”,是杭州本地一档用杭州方言讲新闻的火爆电视栏目的开头语,意思是“赶快赶快”。
不知道宁波奉化方言中是否也有“豪稍豪稍”的说法。
即使没有这个说法,估计奉化人也能听懂大概的意思。但胡宗南就很难听懂“豪稍豪稍”的意思了。所以,在1936年的初秋九月,他的部队赶死赶活,也只赶到甘肃天水一带,离会宁还有240多公里路呢。
这个情报,被周恩来获悉,所以周恩来提出建议,让远道而来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先到会宁会师,短暂休整几天。
毛泽东问过周恩来,会宁城里的敌人有多少兵力?周恩来说,只有会宁县保安团和甘肃省一个保安大队,加起来总共也就400来号人,根本不是红军的对手。
毛泽东赞同周恩来的建议,并说出了那句让会宁县至今都倍感温暖和骄傲的名言: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会宁会师,中国安宁。
于是,在陕北的党中央就派出一支骑兵团,在红四方面军到达会宁的前七天,也就是10月2号的凌晨,拿下了会宁县城,开始筹备迎接兄弟大部队到来的接待工作。
七天后,张国焘、朱德带领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了会宁城。这时候,贺龙带领的红二方面军还在路上,离会宁还有12天的路程。这倒不是红二方面军走得慢,而是总司令朱德和参谋长刘伯承的安排,红四方面军作为第一梯队,红二方面军是第二梯队,先后行军,前后照应。

图片

(上图是会宁县城墙)
当红四方面军进入会宁城后,就立马开展宣传工作。
红军每到一地,宣传工作是抓得很紧的。这点,值得现在的各级政府、各家官媒好好学习。
红军的宣传工作真是365天,一天都不放松的,甚至一刻都不放松的。
本号就此也写过搜集来的许多故事。看官有兴趣可以回看本号这方面的多篇推文。
当时,最快最见效的宣传工作就是刷标语。
于是,会宁城里住在城东关的有个年轻人被请到邢家大院,大院里是红军总司令部,年轻人去帮红军书写标语、撰写公告。
那时候的标语、公告,不管一式多少份,都是要用毛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
这个年轻人叫魏鸿儒,是县城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年轻人总是向往新生事物,对从未见过的红军,他充满着好感,可以说,既是红军邀请他帮忙,也是他志愿为红军做事。
魏鸿儒带着三岁的儿子魏煜一起到了邢家大院。
魏鸿儒按照红军的要求,写着一张张的标语和公告,然后有几个小红军拿着标语、公告去大街上张贴。就跟流水线一样。
三岁儿子魏煜就在大街上一边看小红军贴标语一边玩耍。
这天的天气据说蛮好,风和日丽。

图片

(上图为现在的会宁县城)
上午十点多,国军的飞机来到了县城上空。
普通老百姓看到有飞机来,都还当是在看西洋镜呢,好奇得很。只有红军感觉到危险来临。于是贴标语的小红军拼命朝街上的百姓喊:飞机要扔炸弹了,大家快分散躲开!
大人们都听懂了小红军的喊话,于是,都跑开隐蔽起来了。
可是,小孩子哪知道这些呀,一个劲儿只顾自己看西洋镜,只顾自己玩耍,根本不会意识到危险。街上别的小孩都是由大人带着出来的,大人们都拉着自己家的孩子散开了,只有三岁的魏煜还在街头玩耍……
飞机上的炸弹已经呼啸而来。
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一位小红军战士飞身而出,将小魏煜扑倒在地,护在了身下。
炸弹在他们身边爆炸了。
等到炸弹的烟雾散开,大家纷纷围拢过来,看到两人身上都流血了,压在下面的小魏煜,右手有两根手指被炸断了,痛得哇哇大哭。而扑在魏煜身上的小红军浑身是血,不吭一声。
附近的红军总司令部的人都赶了出来,魏鸿儒更是第一个冲到街上,红军医生也赶出来了,连朱德总司令都赶来了。
朱德先是让红军医生赶快给小魏煜包扎伤口,并作进一步检查,看看有没有其他受伤的地方。
当另外红军医生要给没有声响的小红军包扎伤口时,才发现,他已经断气了,牺牲了。
红军医生不知道小红军叫什么名字。

图片

图片

(上面两图为雪天的会宁城护城河)
当地的资料上这样记载:
朱德总司令悲痛地说:“他是我的小老乡,今年才14岁,12岁就参加了红军,一家人都为了革命牺牲了,他可是家里的独苗啊,没想到他却留在了这里。”
这里有个小小的逻辑疑惑:朱总司令对这位牺牲了的小红军家里情况非常熟悉,却为何没有说出他的名字?导致小红军至今都没有姓名或外号留存下来。
第一种可能是,当时确实有很多红军战士参军不久,牺牲时连朝夕相处的战友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大名,有的只记得外号,比如腊子口立下战功的苗族战士“云贵川”,就只留下了一个“云贵川”外号。
朱总司令知道这位小红军的身世,却未必知道他的大名。
第二种可能是,小红军的身世是事后战友们七嘴八舌汇总后留下来的,不全都是朱总司令说出来的。若干年后,写故事的人把这些情况都归结为朱总司令说的了。这就是当代编写这则故事的人忽视了逻辑性。
我们都知道,朱总司令一向爱兵如子。故事中的总司令对小红军身世如此了解,却又叫不出名字,这是不合常理的,也违背了历史真实,容易让人造成误会或产生疑惑。
第三种可能是,当时是有名字留下来的,但时隔多年后,当事人忘记了。使得故事中的小红军被成为了无名英雄。
但愿不是第三种可能。
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救命恩人的英名啊!

图片

(上图是大墩墚红军烈士合葬墓)

小红军为了老百姓的孩子,毫不犹豫牺牲了自己年少的生命。
这就是伟大的红军!

魏煜的父亲魏鸿儒,抱着小红军的遗体,泣不成声。

魏煜是魏家的独苗,小红军战士也是他家的独苗,独苗的小红军战士救下了独苗的魏煜,魏家的香火延续下来了,可是小红军战士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为了报答小红军战士的救命之恩,魏鸿儒决定把他埋葬在自家的祖坟旁边,并立下一条规矩:以后每年的清明节,魏家人在祭奠祖先的同时,都要在小红军战士的坟上添一抔土、点一柱香、焚一些纸钱,以表达对小红军战士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魏煜长大成家后,生了三个儿子,爷爷魏鸿儒分别给孙子们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老人希望儿孙们永远记住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和血浓于水的鱼水深情。魏家人也一直守护着小红军战士的坟墓。

下图是魏煜中老年时的照片。从相貌年龄上推算,应该是在解放后拍摄的。

图片

我是很想去救过魏煜命的小红军上坟的
但是,我在会宁县城没有找到如何联系上魏煜或者魏煜儿子们的线索,也就无法得知他家的祖坟在哪里。
不知小红军的坟是否还在?
没有亲眼看到,都不敢轻易肯定。
按照导航上显示的资料来看,会宁县全境就只有2处红军烈士陵园,一处是在县城南面28公里处的大墩墚村,一处是在县城正北面70公里处的“慢牛坡红军烈士陵园”。
我担心,小红军的坟很有可能已经没有了。
最让人心安的情况是,解放后迁到烈士陵园里去了。
最难接受的情况是,坟墓已经没有了。

图片

(上图为大墩墚村雪景)
如果有会宁县的人,碰巧看到本文,拜托你能否告诉我一下相关信息?谢谢了!
我打算再去趟会宁,把这个烈士坟墓的近况搞搞清楚。不然,太对不起14岁的小红军了!
人家连姓名、容貌等都没有留下,一切都献给了人民,我们却连他的坟墓都找不到,情何以堪!
有许多红军故事的最终结局,都让今天的我们读来,有一种莫名的悲哀。
既然红军纪念馆里的讲解员,能把这个14岁小红军勇救3岁魏煜的故事讲得有鼻子有眼,为何也不清楚小红军坟墓的具体位置?或者,在这个故事的展板上,标注一下小红军的烈士墓位置。让大家可以去墓地凭吊纪念呀。
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应该这样做的。
不然,故事讲得再生动,烈士墓却没有保留下来,这个味道……真不是个滋味。
纪念红军,缅怀先烈,也得实打实。
包括魏煜的子孙后代,也得实打实传承祖训。说到做到。

图片

我只能在白雪皑皑的大墩墚红军烈士陵园里,表达对小红军的深切怀念之情——我们现在平安祥和的生活,都是你和战友们拿命换来的呀!

一人一车一手机,寻访二万五千里。

(第532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