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福春 | 寻访大师之旅

 大河文学 2023-05-04 发布于河南

                                        

鲁迅故里是去过的,10多年前,其时在咸亨酒店用罢中餐,坐着三轮车过去的。这次随上海市作协小说影视组一众作家“寻访大师之旅”,第一站便是鲁迅故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一次感受先生当年的生活情境,心虔志诚……

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上,是鲁迅诞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故土。鲁迅故里有周家老台门——建于清乾隆年间(1711年—1799年),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它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是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鲁迅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连后园即百草园在内占地4000平方米。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已经知道了“百草园”,那是我躲在阁楼上翻看到的《朝花夕拾》。阁楼上有父亲藏着的一包包书刊杂志,我时常偷偷打开。《朝花夕拾》里面有一篇文章,即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有好几个夜晚,我梦到过赤练蛇…… 

到达鲁迅故里,已近下午一点,想不到这寻常日子,依然熙来攘往,人流如织。我没有跟随大部队按部就班依次游览,而是直奔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早已不因“园子大而显得有些荒凉”,一大片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草”,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我沿着“短短的泥墙根”寻寻觅觅,耳边仿佛响起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扶琴。”断砖是找不到的了,也就不会见到蜈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游客摩肩接踵,川流不息,不时有声音传来:“看见了吗?”“桌子上真刻着一个'早’耶!”“早”字有来历,相传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以此来督促、提醒自己不要迟到。

我情不自禁地踮起脚尖,隔着窗棂寻找,可惜不知是角度还是光线原因,没能看个清清楚楚……

三味书屋保管得十分完善: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为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匾下面是一幅画,画上一只肥硕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鲁迅12岁开始来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

小园子自然去了,“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这个园,已成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不知不觉跟上了同游的几位作家,原来已到了出口处。出得门来有卖茴香豆,店旁有一块标牌——孔乙己吃茴香豆。孔乙己当年在此吃茴香豆?不觉莞尔。“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心里突然有一种买上一袋茴香豆的冲动……

前面是一座小桥,桥下方有个游船码头,码头上停泊着几条小船。游人业已排起了长队,等候着登上这种用脚“躅”的乌篷船。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我眼前依稀闪现《故乡》的情景。“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   

鲁迅先生是从这里上船的吗?不由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作者简介

魏福春(凡生),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上海微型小说学会理事,媒体人。1983年起先后在《萌芽》《电视电影文学》《小说界》《作家天地》《当代人》《小说月刊》《短篇小说》《微型小说月报》《微型小说选刊》《语文教学与研究》《青年博览》《新读写》《民间故事选刊》《喜剧世界》《揶城》《检察日报》《金山》《红豆》《今日中国》《解放日报》《文学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小小说、散文随笔等千余篇、百余万字。著有:《梦开始的地方》《飘逝的夏日》《书房里的香水百合》《办公室里的男孩与女孩》《门口有只小白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