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狄

 龙飞九天yq 2023-05-05 发布于福建


《礼记·王制》:“北方曰狄”。
何谓狄?根据王献唐的说法:“狄即趯,谓兽走疾趯也。
《礼记·乐记》注:'狄涤,往来疾貌。’古谓之狄,今谓之跳,指兽奔而言,殆即麇鹿之属也。……北方地多走兽,因名曰狄,更名所居之族人亦曰狄。”
北狄民族集团所属的氏族或部落亦相当多,古称山戎、荤鬻、熏育等,初期活动于今陕北、晋北、冀北及内蒙古南部一带。五帝时期所说的北狄,指的就是这些北方部族。
《国语·周语》中始见“戎狄”,《周礼》《大戴礼记》等载有四狄、五狄、六狄、七狄、八狄之称。说明北狄的氏族、部落之多。
先民之初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故《礼记·王制》云:“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就是说在黄土高原挖窑洞居住。
后来,北狄民族随着畜养业的发展,气候的变化,耕地的草原化,逐渐以畜牧业为主时,学会了骑马射箭,体格也强壮起来。
《大戴礼记·千乘》云:“北辟之民曰狄,肥以戾”。《说文解字》云:“狄,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省声。”是说北狄是以“犬”为图腾的民族。
(犬就是驯化的狼,其实就是狼图腾。)
北狄诸氏族与炎帝裔族交往较早,炎帝族的部分成员由渭河北迁入桥山以北(今延安)后,逐渐又向北迁入河套(今属内蒙古)一带,与荤鬻交错相居,共同生产和生活。
陕北、晋北、冀北及内蒙古南部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佐证炎帝族的文化已扩展到这些地区。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这是北狄兴起的标志,黄帝族在此兴起,遍居于渭河及黄河以北。
华夏族形成后,炎黄两族相融合,北狄又自称是炎黄后裔。
有学者说:“北狄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民族群体。他们过着以游牧与狩猎为主的迁移生活,有的后来发展成为半农半牧而渐趋于定居的生活,到春秋时,有的已发展为小国。他们来源复杂,但皆属于炎黄族系,如匈奴乃系夏桀之后,白狄、长狄乃系黄帝之裔,赤狄隗姓为炎帝之裔,而允姓则又属于黄帝后裔。突厥则为炎黄的混合体。”
王献唐说:“其族亦出神农,为榆罔之后。”
从目前研究看,北方的民族是夏代后才进入游牧经济的,三皇五帝时期的北狄则大都还是农业经济。
有学者说:“进入新石器时代,草原上出现了农业文明。人们一般认为长城是游牧与农耕的分水岭,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就发展到了蒙古草原边缘,甚至进入了草原。”
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的富河文化、西辽河上游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等,是自成体系的北方定居农业文化,其年代与中原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龙山文化相当,遗址中大都有打制的石锄、石镐和石镰及磨制的石斧、石锛、石铲、石镰等农耕生产工具和相应的陶器出土,还有朱开沟居住遗址,几乎都是以定居锄耕农业为主的遗址,未发现以游牧或畜牧业为主的遗存,只有到了青铜时代(夏商),随着技术的进步,马的引进,蒙古草原才走上游牧的道路。
这些文化与炎帝、五帝时期氏族迁徙和定居的农耕有着直接关系。
北狄族系在以后的演变组合中曾称猃狁、犬戎、鬼方等,再演变为匈奴、长狄、白狄、赤狄(炎帝后裔)等。
历秦汉等王朝,至隋朝时匈奴大都融入汉族,今存有宇文、赫连、独孤等姓氏。
匈奴强盛后将残存的北狄驱逐到了漠北(今蒙古)的北部及贝加尔湖(今俄罗斯),后北狄又逐渐散布于西伯利亚广大地区。他们又逐渐与东夷、汉人、东胡、鲜卑、乌桓融合,演变为丁零族,至南北朝又称铁勒、高车。
隋唐之际蒙古草原的突厥族兴起,取代了东胡,后发展为东、西突厥,占据亚、欧部分地区,形成许多部落,建立了许多大小国家。
有学者说:“北狄、匈奴、突厥人分布之广,涉及华北、新疆,内外蒙古、西伯利亚、中亚、印度、埃及、巴尔干半岛等广大地区。北狄、匈奴、突厥三个族群并非同源,只是都先后分布于中国的北方,且都系炎黄子孙中的不同派系,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