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振匠造——独创技法树立无二壁垒,匠人匠心造就品质瓷器

 六筒赏瓷 2023-05-05 发布于江西


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天工开物》



传统制瓷,要前后经历72道工序从石到土,由土成瓷,靠简单的水火融合是无法抟泥成器的。世人皆惊叹景德镇的瓷器之美,却少知过程的艰辛,技艺的精湛。全世界在赞美中国瓷器的同时,也对其中的制瓷工序颇感好奇。

在这72道工序中,六筒认为有一道工序尤为重要,发挥着承接前后工序以及画龙点睛的作用,那就是“汾水”也叫“混水”、“分水”,是青花瓷独有的技法。先调配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个色阶的青花料,然后借用鸡头笔,根据具体需求蘸取不同的青花料,在勾勒好的轮廓区域中渲染填色。古人传习的“汾水”技法有平涂法、深浅法、接色法、罩色法、塌色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后人的创新,又衍生出更多巧妙独特的技法。

六筒之所以认为“汾水”尤为重要,是因为作为一件青花瓷作品,画师在瓷器上描绘出画面线条的轮廓可称之为“骨相”,而“汾水”在勾勒好的轮廓区域中渲染填色就可以称之为“皮相”,正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再清奇的骨骼没有一副好皮相,恐怕难以俘获大众挑剔的审美眼光。好的“汾水”技法,可为画面补错填漏、锦上添花,让画面立体生动有层次。由此可见,一位好的“汾水”匠人在青花瓷的烧造中显得多么重要。景德镇画工精湛的师傅已然无多,又能把“汾水”兼具做到极致的更是凤毛麟角,从业25载的黄振先生绝对算是其中一个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黄振先生中学毕业,“仿古风”盛行,由于家庭经济不支,又出于对瓷器的痴爱,黄振先生在樊家井从学徒做起,性温气和的钻研技法十余载,直到2008年参与奥运瓷的设计和制作,开始在业内崭露头角,到一些老牌窑口担任画师,因其独特的“汾水”技法吸引了众多傲骨匠心的画师前来讨“水”,正所谓英雄惜英雄,好的泥胎渴望超凡的画工,好的画工渴望极致的汾水,心地淳朴、技法非凡的黄振先生也在这种一来二往下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匠人“天团”,为后来成立窑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些年随着景德镇陶瓷市场的蓬勃发展,强大的资本涌入景德镇,一部分有品质的有实力的窑口逐渐被资本控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要求匠人们提高产能,遵循市场风向去烧制瓷器。六筒不去评论资本的紧箍咒戴到匠人的头上是好是坏,但是黄振先生说他只想心平气和的做好自己喜欢的器物,因为只有一颗不去过度追名逐利的心,才能对画在瓷器上的每一笔负责,对自己的从业25载的匠人身份负责,遂在2016年与其夫人一起创立窑口,而后命名为“黄振匠造”,纵观目前景德镇众多窑口,敢用自己本名来命名窑口的都是没有给自己留后路的大勇之人,成则千古留名,败则遗臭万年。

黄振匠造以“清三代”为主,多是细工重工画片,玩家熟知的清明上河图、红楼梦、汉宫春晓图等,除此之外花鸟、山水、人物、图案等也都有涉及。黄振匠造的器物均是以柴窑烧制,区分是不是柴窑烧制,新老玩家想必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瓷器玉质的莹润感是优质泥胎釉料加之柴窑烧制呈现的最终效果,伴随而来的是极低的成品率,这也是柴窑烧制量少且珍的原因。在物以稀为贵的当下社会,对以作品为主,慢工出细活的黄振匠造而言,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一支笔 一碗水 一把凳
将“汾水”的功力发挥到淋漓尽致。

青花瓷装饰主要是在立体的器型上作画,加之坯体松脆,用笔必须保持高速度,做到眼明心细、手准,不允许你细描细绘,画时略一停顿,即现笔势凝滞,烧成后就有很重的水浪。汾水更要求快,否则水分太多而损坯体(生坯在未烧成前还是泥,遇大量的水会化为泥浆),匠人在汾水时一笔中汾出不同的浓淡笔韵,要求描绘技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这也是为什么说好的汾水技法能补足画片线条的缺陷,又能使画面的层次和空间更为丰富。只有靠长期的实践和熟练的技巧才能将青花汾水的艺术效果发挥出来。而黄振匠造所有作品的汾水都是由黄振先生以及得其真传的夫人刘莹女士共同完成,业内行家汾水基本需要几只不同规格的鸡头笔,而黄振先生的汾水基本都是一只笔完成的,可见其功力深厚独特之处。这也成就了黄振匠造无可比拟的技术壁垒。

文末,黄振先生曾说,所谓的重工画片,并非是工满、工细即为重工(初入瓷圈的玩家,盲目的认为工满工细即是上品,殊不知入行两年的流水线师傅也能做出细工满工的作品),所谓重工,应是合理的构图,清晰的故事逻辑,空间远近疏密有序,工满不乱,给人通透干净舒服的观感,方为上乘。

之后

我们将会针对黄振匠造的系列作品,给大家做更多更详细的分享,真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更好的瓷器,让景德镇的好瓷器被看到、被了解、被喜欢。

我是六筒 ,取悦生活 ,愉悦自己。

编辑/ 六筒

排版/ 叄寳

相关图片来源/ 六筒赏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