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商体旅融合,上海民俗文化节来啦!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3-05-05 发布于北京

“三月半,上圣堂,品民俗,赏美景。”5月4日,农历三月十五,阔别两年的第十届上海民俗文化节暨三林塘圣堂庙会拉开帷幕。本届上海民俗文化节以“演绎海派精彩,共享都市民俗”为主题,开启市、区、镇联动,是贯穿全年的民俗活动。

文章图片2

三林之美,蕴藏于非遗的记忆里,绽放在美食的香气中,交融着民俗的烟火气。浦东三林历史人文底蕴丰厚,是文旅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数百年来,三林镇每逢农历三月十五举办的圣堂庙会,承载着悠久的地域民俗文化。

从2012年起,这张三林镇的文化名片升级为上海民俗文化节,成为汇聚上海民俗和长三角文化交流的一道靓丽的城市文化风景。本届民俗文化节将通过文、商、体、旅融合,为扩大消费“创新场景”,也为三林“文化名镇”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本届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市民游客不仅可参与传统的祈福仪式,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还可在毗邻前滩的三林文体新地标——Young’s新东里都市运动中心,欣赏民俗团队展演活动。

Young’s新东里都市运动中心是三林镇优化完善“15分钟体育圈”的有力举措,不仅满足了周边群众对高品质体育健身的需求,它还通过内设三林非遗体验馆,将全镇12个非遗项目融入时尚元素,通过非遗体验、展演展示、文创销售等多种形式,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生命力。

文章图片3

龙舞(浦东绕龙灯)、三林刺绣、三林崩瓜、三林酱菜……这些衣食住行的民间智慧,都通过民俗展演,与民共享,与民同乐。“我是三林人,'三月半’的庙会是三林传统,我对它很有感情。”前来观看民俗展演的史老伯高兴地说。周女士搬到三林5年了,这是她第一次参与三林民俗活动:“我吃过三林酱菜,也希望对三林的其他非遗项目增进了解。”

上海市级非遗项目圣堂庙会代表性传承人张开华表示,圣堂庙会起于明朝正德年间,这是三林镇绵延数百年的地方民俗,2012年升格为上海民俗文化节后,它的影响力也在向上海乃至全国辐射。

文章图片4

过了“三月半”,民俗文化节活动不停歇,将从5月持续至12月。5月下旬,三林老街水上舞台将上演“桃李芬芳”江南丝竹校园专场演出,展示非遗进校园成果;6月上旬,将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行市、区非遗项目展示体验活动;6月下旬,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将以包粽子、做香囊、赛龙舟、演丝竹、品崩瓜、茶艺诗词等传统民俗形式开展。此外,还有6月下旬的夏至微风·与“扇”结缘民俗体验活动、7月中旬的暑期少儿民俗普及活动、9月下旬的“花好月圆”中秋节主题文化活动……每月都将结合时令举办民俗文化活动,让三林镇变得愈发近悦远来。

文章图片5

在市、区联动方面,本届民俗文化节将围绕“上海市民文化节十周年巡礼系列活动”“市民文化竞演展示系列活动”“海派乡村文化年系列活动”三大板块展开。相关活动将用社会美育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并展现三林民俗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三林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三林镇深入挖掘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在传承方面不断创新载体、与时俱进。过去11年,三林镇以上海民俗文化节为“平台”、以非遗体验为“窗口”、以传播推广为“桥梁”,积极寻找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点。未来,三林镇将继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厚植为民情怀、加强非遗传承、演绎都市民俗、彰显海派风范,在文商体旅融合的东风中,进一步擦亮“中国民间文化之乡”金字招牌,为“文化名镇”增添魅力。

责任编辑 徐玲

文字 曹之光

摄影 郑峰

来源 浦东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