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23年第1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张良老师授权发布! 《元史·天文志》纂次考﹡ 张 良 《元史》历经洪武二年(1369)初修、三年(1370)续补,遂成完秩。据宋濂所述,初修本,计本纪37卷,志53卷,表6卷,列传63卷;次年续修则包括纪10卷,志5卷,表2卷,传36卷。[1] 二次纂修之分野已有专论涉及。纪、表、传之外,志书初修、续补部分如何与今本对应犹有未尽之意。前人每以顺帝前后作为划分两次纂修卷目的标志。[2] 这一裁断标准在离析本纪、诸表时可谓騞然中节,也同样符合宋濂所记卷数。然就《元史》志书而言,《天文志二》〔卷49〕、《五行志二》〔卷51〕、《河渠志三》〔卷66〕、《祭祀志六》〔卷77〕、《百官志八》〔卷92〕、《食货志五》〔卷97〕六卷全系元统以后事迹,《天文志一》〔卷48〕亦间有顺帝一朝事,若概以时间为断,显然和宋濂续补五卷的记载不符。宋濂亲与修撰之事,其说又每有《实录》记载以资参正,宜无错漏。前述诸篇中,必有属于洪武二年初修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洪武本《元史·天文志一》元统元年(1333)三月条,本应镌刻尊谥之处由墨丁替代,墨丁占据三个字的位置,与“顺帝”二字并不契合。而《天文志二》以“顺帝”二字起首,然“帝”字之后空一格,方才接续元统年号,最初显然也是预留三字墨丁,元末帝定谥之后方才补刻。如果仅仅依据时段划分版次,那么这两段文字自然系于续修部分。不过《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年秋七月丁亥朔,续修《元史》成,……诏刊行之。”[3] 前此一月,妥欢贴睦尔已获“顺帝”谥号。[4] 若《天文志》中元统之后的记载属于续补部分,帝号处预留三字墨丁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很显然,《天文志》这两处版面在洪武三年六月,即朱元璋追尊庚申帝之前就已镌刻完毕。此外,《天文志二》刻工陈显一、杨君祥、芦仲亨、缪伯山四人在洪武本《元史》其他卷目中仅见于初修板面,同样可以为上述推论提供佐证。《元史》洪武镌版前后计有两次:二年八月,《元史》初修部分由李善长领衔奏进,“上覧之,诏誊写刊行。”[5] 这是《元史》第一次刊刻。而第二次就在三年七月续编进呈之后。《天文志》刊刻既已排除洪武三年的可能性,唯有系于二年八月,其中顺帝朝事迹显然在此之前就已汇编完毕。此外《天文志二》卷尾题“余见本纪”,[6] 字口与上文明显不同(参见图2),显然属于洪武三年补刻,可证《天文志》与《顺帝纪》并非成于一时。综上所述,《元史·天文志》两卷均属洪武二年初修成果;而前述《五行》、《河渠》、《祭祀》、《百官》、《食货》绝无尊谥留白之例,合计卷数,又恰好符合宋濂记载。至此,《元史》志书部分初修、续补之间的界限大致廓清。注释: ﹡本文为“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暨《清史稿》点校修订工程——点校本《元史》修订”阶段性成果。[1] 《元史》附录《宋濂目录后记》,中华书局,1976年,第15册,第4677—4678页。并见宋濂《宋学士文集》卷一,文字大同小异。[2] 陈高华:《〈元史〉纂修考》,《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第125页。 [3]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四,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1059页。 [4]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三,第1040页。 [5]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四,第863、865页。 [6] 《元史》卷四九《天文志二》,第4册,第1047页。 【作者简介】 张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文献学、宋辽金元史。 相关链接: 張良丨金源官藏典冊考
张良丨《元史》列传部分二次纂修考实
張良丨南宋官藏本《續資治通鑑長編》傳續考 张良丨跋苏天爵《三史质疑》 張良丨廣客談校注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