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邓晓旭 单位 | 昆明市社会工作联合会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由于丧偶、贫困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困境老人,需要专业社工等外部支持系统赋能,提供情绪支持、物质援助与新的社会接触等服务。 1.老人基本情况。L女士,78岁,陪伴多年的老伴因为意外去世,目前独居。生有一儿一女,儿子G,55岁;女儿,52岁。 2.家庭基本状况。儿子G的工作地离家需要一天车程,无法居家照顾L女士,女儿K已经有孙子,需要协助照顾孙子,无法照顾L女士。L女士日常自我照顾生活起居,不过由于年长体弱,腿脚逐渐不太便利,亟需外部力量介入开展照顾。 3.案主情绪状况。L女士近期情绪低落,老伴的意外去世对其打击较大,情绪低落,每次只要提及老伴就会流泪哭泣,内心产生孤独感。 4.关系支持现状。目前能够获得来自隔壁邻居、项目社工的关注及部分支持等,不过儿女等亲密关系出现“断裂”,日常能够给予关系支持的仅为个别邻居,缺乏关爱,渴望陪伴。 项目承接机构依托昆明市盘龙区LM街道社工站项目开展服务过程中,项目社工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街道和居委会人员沟通,了解某独居丧偶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经项目社工与街道、村委就一对一服务该老年人进行沟通,认为该服务对象为辖区内困境老人,需要协调多方力量,改变其困境问题。在接案前期,项目社工与该老年人及其子女充分沟通,征得同意后决定开展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个案管理服务。 (一)当前问题 1.身体问题。L女士身患心脏病,做过心脏搭桥手术,需要定期服药,现因行动不便,自理能力一般,急需提供居家支援服务。 2.心理问题。L女士日常缺少家庭成员的有效陪伴和支持,日常陪伴聊天的人几乎没有,内心十分孤独无助,急需开展关爱服务,缓解L女士的悲观和郁闷情绪,树立健康心态,鼓励积极面对生活。 3.关系支持。L女士由于行动不便,几乎无外出机会,社区邻里之间的交往缺失,导致缺少与外界沟通。急需通过“一对一”帮扶服务,获得更多社会关系支持。 (二)目前需求 1.经济保障的需要。L女士没有工作,没有退休金,丈夫去世前生活围绕丈夫转,丈夫去世以后,其基本经济链条断裂,生活依赖子女赡养和接济,没有自主支配生活的经济能力。 2.情绪疏导的需要。丈夫的意外去世,L女士始终无法接受现实,陷入悲伤情绪,加之其性格比较内向,虽然渴望与邻居交往,但因家庭困境使其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讲出自己心烦的事情,很难跟其他老年人融入到一起。 3.社会化的需要。L女士表达了对社会交往的诉求,需要建立邻里之间的同伴关系和支持网络,缓解内心孤独感。 1.生活帮扶。通过日常慰问给予必要的物质帮扶,在开展慰问过程中重视心理沟通辅导,缓解案主心理压力。 2.社交拓展。通过社工引导逐渐建立于周边邻里的社交关系,鼓励案主结交朋友,扩大邻居交往圈层,在交流互动中找回自信。 3.培养兴趣。通过培养兴趣爱好,转移不良情绪和心理负担,让案主发现生活乐趣,不断提高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1.建立关系,强调保密。项目社工首先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通过定期探访,与L女士及其家属建立信任关系,在探访中重视L女士的信息收集,结案关系正式确立后,签订个案同意书,向L女士及其家属强调了保密原则。 ![]() L女士签订个案同意书 2.重温往事,缓解哀痛。项目社工基于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运用引领性技巧让L女士认知自己情绪的变化,引导其吐露心声,鼓励其勇敢直面相片故事,以记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情感动态,找到宣泄和释放压抑情绪的途径,逐步缓解了L女士的精神压力。 同时,通过自我陈诉、对答等会谈技巧,在服务过程中得到L女士的信任,使其能够打开心扉,为服务进一步深入打下基础。 3.物质关怀,加深信任。基于L女士缺乏必要的生活物资现状,项目社工链接资源为其送去鸡蛋、大米、食用油等物资。同时,引导儿子G和女儿K加强与L女士的沟通联络,关注L女士的心理和情绪,让其感受到家人的爱护和支持,提升L女士乐享生活的信心。 通过物质关怀和关系引导,逐渐强化了L女士的关系支持网络,也增强了其与项目社工的信任关系。 ![]() 项目社工开展入户慰问 4.融入社会,找到自我。L女士非常喜欢种花,项目社工引导其用种花的方式记录生活,使L女士在种花过程中释放心理压力,逐渐从种花的兴趣中找到生活价值和追求,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在种花成就中不断获得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 同时,通过种花也和邻里朋辈建立了沟通纽带,帮助其融入邻里关系网络,获得更多社会支持。 1.项目社工在提供服务时,注重倾听、鼓励、同理等专业技巧的运用,对案主进行负面情绪的疏导以及宣泄,引导案主发现自身优势,提高自我认同,使得案主因丧偶产生的悲伤、自卑、敏感等消极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 2.项目社工强化了案主的家庭支持,增进了家人与邻里对案主的陪伴与支持。案主与家人和邻居的交流变得较为密切,案主愿意从封闭的自我中走出来,社会网络水平提高,经常和朋友一起参加有益于身心的各类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生理健康水平有积极作用。 1.正式支持方面。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目前我国仍没有专门针对丧偶老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帮扶政策,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让“常回家看看”顺利入法,但“常回家看看”的合理频率和看望程度无法衡量,因此,在法律层面缺乏对丧偶老人的关注,在实践中仍存在不足,为切实满足丧偶独居老年群体的相关需求,政府应逐步完善相关机制,满足丧偶独居老人的独特需求。 2.非正式支持方面。子女及其家庭应注重老人的内心感受。大多数老人在经历丧偶事件后,变得抑郁、孤单,更容易把自己的精神寄托投射在子女及其家庭上。 子女在关心老人的同时也要注意老人的过度依赖,防止降低老人的生理健康水平,要充分尊重老人的兴趣爱好,支持并鼓励父母充分考虑自身能力的情况下适当参加社区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锻炼,让丧偶老人在活动参与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