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出身名门,却在24岁嫁55岁“通缉犯”,丈夫死后她冠夫姓改嫁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3-05-05 发布于北京

爱情是最不讲道理的,爱情结束时,即便曾经爱的死去活来,此时已是烟消云散,相爱时的情意深重,结束时已是一缕青烟直上再无了踪影与轻重。无论曾经有过的撕心裂肺还是柔情蜜意,如今也都成了别人的故事,再无力感知丝毫。

而爱情到来时更是不讲道理,你若爱,在别人眼中的他的缺点,于你却无关痛痒甚至可以转换成优点;你若爱,即便是要与他经历千辛万苦,于你心里也是甘之如饴;你若爱,纵然是为他背弃所有,于你却是得到了整个世界。

爱一个人的时候,除了爱他,其它一切都不是问题。张荔英便是这样爱着比自己年长31岁的爱人,她24岁嫁给了55岁的外交官,即使丈夫去世,短暂改嫁也是冠夫姓而嫁,是一个敢爱、懂爱、深爱的女人。

文章图片1

名媛千金张荔英

浙江南浔,江南温婉小镇,诗书之乡,蚕丝名地。张荔英的父亲张静江便出身这里丝商巨贾之家,饱读诗书,学问渊博,且为人行侠仗义。张静江与孙中山结识后成为挚友,他仗义疏财,资助孙中革命。此后张静江一直筹资助款、创刊办商支持孙中山革命,深得孙中山器重,成为生死之交。

张静江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张荔英是张静江的第四个女儿,她的母亲姚蕙是苏州城里的大家闺秀,喜欢和擅长诗画。张荔英出生这样的家庭里,是十足的千金小姐。

在几个姐妹中,张荔英不仅是生的最漂亮的一个,还兼得了父亲的侠义性格和母亲的擅画的才华。张荔英自小就表现出了绘画的天赋,并且她也非常喜欢绘画。

文章图片2

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父母自然是懂得读书的好处与重要,更注重子女的培养。于是在政界、商界、文化界都有着一定地位的张静江为女儿请到了一位俄国私人教师教张荔英学习油画,这便决定了张荔英日后绘画方向的选择 。

张静江在巴黎经商,开办通运公司,主营瓷器古玩,兼营丝茶。张荔英与姐妹们得以在海外留学。张荔英在完成高中教育后,于1926年进入美国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习,一年后又到巴黎的克拉洛西美术专科学校与比娄学院继续进修,学习期间便成绩斐然、初露锋芒。

学成后的张荔英,已是窈窕淑女,如那时中西合璧的大上海,张荔英的美好,在东方传统文化的底蕴之上,洋溢着西方思潮的自由洒脱,内敛而不失爽朗,柔美而兼具时尚,优雅自信、落落大方。这样的神采,自然在那时大上海的社交圈子里是响当当的人物。

文章图片3

遇到生命中的他

“巴黎秋季艺术沙龙”是1903年开始创办的大型综合性艺术展览,时至今日已在国际文化界最为著名、历史最为悠久,成为推动法国现代艺术和发现艺术人才的重要活动。

1930年,年仅24岁的张荔英与她的才华、作品便第一次入选参展了巴黎秋季艺术沙龙,在当时巴黎的艺术界崭露头角,大获赞赏。此后,张荔英开始在法国美术界历练成长,渐渐名声在外,她的作品还被巴黎的第如迭坡美术馆收藏。

此时24岁的张荔英,窈窕淑女,风华正茂,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她很幸运,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遇到了想遇到的那个人,这个人是陈友仁。

文章图片4

陈友仁是出生于中美洲的华侨律师,虽身在异国他乡却一直胸怀着赤诚中国心。当他在伦敦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便下定决心放弃当时的安稳生活,他要回到中国,为祖国的革命事业尽一已之力。

之后,陈友仁辗转回到祖国,开始时办报以文立身、得名,后得孙中山赏识,开始追随孙中山成为一名革命者。陈友仁的赤诚与才华让他得到了孙中山的绝对信任,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助手,于1922年起任孙中山外事顾问和英文秘书,1926年起先后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福建人民政府外交部长。

文章图片5

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后不久,陈友仁便致力收回英租界,1927年初发生英军刺伤群众事件后,陈友仁立即向英国提出抗议,并经过十六次谈判后最终收复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在中国外交史上记下硬朗一笔,成为“铁腕外交家”。1933年陈友仁参加福州事变后流亡巴黎。

巴黎,艺术气息浓厚,空气中悄然流动着浪漫,是一个邂逅爱情的好地方。张荔英与陈友仁便在这里遇见了彼此,遇见了爱情。“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虽然陈友仁与张荔英结缘时,已经55岁,正在流亡,并没有政界外交事业的光环,反而有些狼狈,但张荔英却与他一见如故。

张荔英欣赏陈友仁的才华与见识,敬重他顶天立地的为人与投身祖国革命事业的赤诚之心,是一位值得去爱的有志之士。而张荔英与陈友仁在文学与艺术方面气息相投,彼此倾心。

文章图片6

而为人父母的,得知自己的孩子要与年龄相差许多岁的人婚嫁,再是新派开明的人物也定然是坚决反对的。张静江在得知自己女儿张荔英与55岁的陈友仁相恋的消息后一样的坚决反对,反对陈友仁的年龄,反对他的生活现状,反对将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给一个前程未卜的人。

然而,反对无效,张荔英虽是一个执笔作画外表柔弱温婉的女子,但她的骨子里继承了父亲张静江仗义直爽的性格,又一直接触着西方自由、独立的思想,再加上她心为艺术的浪漫主义性情,张荔英定不会妥协于父母的反对,她的爱情要听从自己的内心,无论如何都要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

文章图片7

父母认为陈友仁比自己年长了31岁,那又如何,在张荔英看来这正是她喜欢的成熟稳重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父母认为陈友仁正在流亡,无法给予她安稳长久的幸福,那又怎样,对张荔英而言,有陈友仁在身边就是安稳,与陈友仁相爱相伴才是幸福。终于,张荔英劝说父母同意了她与陈友仁的婚事

婚后,张荔英与陈友仁相伴着读书、绘画、散步,讨论政局、细说对人生与生活的感悟,在陈友仁流亡而漂泊动荡的生活中,两颗心却是相对安稳满足的。张荔英与陈友仁的幸福生活向所有曾经反对他们的人证明了,他们是真正的爱情。

文章图片8

黑暗中,爱情历久弥坚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荔英随陈友仁到香港参加抗日活动。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张荔英与陈友仁一同在香港被日军拘捕并转押送至上海,此后开始了长期的软禁生活。

在那段国破家亡,却无法走出软禁去拼尽一已之力反抗侵略的灰暗生活里,比起失去自由的行动,陈友仁更加难过的是自己无法投身抗战。

在那段时间里,张荔英给陈友仁的画像中都可以看到陈友仁心事重重、无奈惆怅的神情,还好,那时他身边还有张荔英与他风雨同舟,相伴、照顾,让陈友仁在那段看不见光亮、无力感压抑的岁月里,不至于内心过于黑暗抑郁。

文章图片9

在那样的处境中,相信陈友仁与张荔英都在心中感激着对方,支撑着彼此,爱情,已随着她们在黑暗中的不离不弃、相互扶持从生活中融入到了灵魂里。

1944年,在中国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陈友仁病逝于上海,病逝于张荔英爱恋与不舍的眼神中。陈友仁逝世后,张荔英继续被软禁着,直到二战结束后才被释放。

张荔英与陈友仁结婚后,就随了夫姓,此后她的作品署名都是“CHEN”,即使她后来改嫁也没有改变过陈姓。

文章图片10

小结:

陈友仁虽然未能与张荔英百年偕老,只在张荔英的人生中短暂的相伴了十余年,便在她34岁的生命中消失了,但这十余年与陈友仁相伴相守的岁月,却是张荔英此生中最为幸福美满的时光 。

真正的感情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暗淡,反而会熠熠生辉;真正的感情不会随着人的消亡而消失,反而会常在心头。陈友仁对于她的爱与意义,和她对陈友仁的爱与深情都未曾离开半步,而会一直相伴,历久弥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