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愚园路上的故事(10)——樊锦诗

 书柜茶室 2023-05-05 发布于上海

节目《朗读者》的现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正在被深情地朗诵着: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听着这些铿锵唯美的文字,台下一位沧桑的老人也微微点了点头,脸上浮现出了浅浅的笑容。

这位老人就是从繁华都市走向黄沙大漠,用爱和生命守护莫高窟的樊锦诗。

这位“敦煌女”虽然出生北京,原籍杭州,但她和上海有着特别的渊源。也可以说樊锦诗是上海愚园路的女儿。

樊锦诗不仅曾经在愚园路上非常著名的西园大厦外婆家住过,还在愚园路上采芝邨里的彼得小学上过一年级。请读读她的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

“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个工程师。南下上海之后,因为家里孩子多,母亲就在家操持家务,全家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我们家本来已经有了三姐妹,后来又陆续有了两个弟弟,一共姐弟五个。因为家里还有爷爷奶奶,父母的负担比较重。于是,母亲把我和双胞胎姐姐放在外婆家里寄养,我们就和外婆住在上海愚园路的一幢公寓里……

我的第一个学校是愚园路的彼得小学,那是一个教会学校。”

樊锦诗说的公寓,就是愚园路1396弄的九层楼“西园大厦”。

(地下一层,地面八层)是一座于1928年竣工建成,由俄商协隆洋行设计的现代式公寓。它曾经是沪西地区最早落成的高楼,也是唯一有电梯的大楼。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西园大厦还是沪西地区人民防空制高点,在顶层装有警报器和高射机关炮,用以时刻还击美蒋飞机的侵扰。

樊锦诗所说的“彼得小学”,是上海私立彼得小学校暨幼稚园”,校址在愚园路1280弄(采芝邨),近安西路。1949年后改成了东辉小学,再后来改成了愚二小学,附属的幼儿园也改成了愚二幼儿园,现在则成了愚园路第一幼儿园。

带着对历史及敦煌的热爱,樊锦诗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1962年毕业前的考古实习中,24岁的樊锦诗终于如愿以偿的来到敦煌实习。看到大大小小的洞窟被破坏,樊锦诗心痛不已。怀揣着对敦煌复杂的情感,毕业后樊锦诗毅然地选择奔赴敦煌。

为守护莫高窟,深居大漠57年,政府深记着这位老人,给了她荣誉和奖金。

2023年5月4日,樊锦诗回到母校北大,捐款一千万人民币,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

沪剧实景电影《敦煌女儿》正在热映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樊(锦诗)院长打算到她小时候居住过和读过书的愚园路上来走一走,寻访她西园大厦和彼得小学曾经的童年生活。那该是多美妙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