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嵩山镇山之宝—— “中岳中天崇宁大帝玉玺”的历史文化内涵

 东方红414913 2023-05-05 发布于河南

在河南省登封市档案馆,存放着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珍宝)几十万件(卷、册),在众多宝物中,实物档案中的“中岳中天崇宁大帝'玉玺,虽收藏进馆几十年,却“藏在深闺人未知”。为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使之走出馆库,走向社会,造福人类,多年来笔者通过多方研究考证,这枚玉玺除了材质上乘、雕工一流、属稀缺资源之外,且是古代嵩岳地区崇信道教、奉祀黄帝的实物佐证,是神权、王权的地位与象征。之所以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价值,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我国传统社会观念中,古玺印(印拓)还负有吉祥的寓意和获得福份的符瑞。因此把它确定为嵩山的“镇山之宝”,就非这枚“中岳中天崇宁大帝'玉玺莫属了。

文章图片1

“中岳中天崇宁大帝”玉玺是七十年代初,中岳庙西天门街一张姓放羊老翁(八十年代初病故)珍藏并缴至档案馆收藏的。这枚“中岳中天崇宁大帝'玉玺,即用天然翠绿玉石精雕细琢而成,背饰虎形纽柄,高6.5厘米,围l6厘米,玉质细腻,制作精细,字体精湛独异,但无刻记发印单位和刻印时间等任何边款。其印面为方形,边长为7厘米,印文为鸟虫篆刻“中岳中天崇宁大帝”八字,字径长2.5厘米、宽l厘米,印篆布满。经专家认定,“中岳中天崇宁大帝'玉玺,是继唐代武则天、宋代宋真宗、宋徽宗,元世祖忽必烈等皇帝历次加封中岳神之后的宋元时期刻制的,为我国著名“道教洞天”嵩山中岳庙中岳主神位之玉印,是嵩山神权的象征,是古代帝王或朝廷大臣祭祀嵩山、诏告中岳嵩山神时启用之印,是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神权统治人民的御用工具。印面以二方连续图案(富贵不断头)装饰内边框,以粗壮有力的线条组成外边框,整个印面形成强弱对比的关系,达到了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艺术效果。此印不仅是一件精美的玉雕艺术品,更重要的是为研究嵩山道教文化增添了罕见的实物资料。从这枚玉玺“中岳中天崇宁大帝”的文字及其装饰等内容的整体来看,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嵩山是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源远流长。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人文初祖,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生长在嵩山地区(今新郑市)并在这里播百谷种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尤其是他首先统一华夏,为之后形成“大一统”的中国传统社会治国理念和“六和同风、九州共贯”的政治理念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理论基础,可谓功绩卓著,居“五帝”之首。据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载,“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葛洪《枕中书》说,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祝融氏为赤地治衡霍山,金天氏(少昊)为白帝治华阴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嵩山)。据中岳庙《五岳真形图》载:“王者必居土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古代以“土”“中”为尊的思想观念,把黄帝放在“土”“中”之位,以一通四,有主有从。黄帝死后,追随他的大臣为他“削木为像”(《云笈七签·轩辕本纪》),日日奉祀。至夏商周时,随着人们氏族意识和宗法观念的形成,祭祀黄帝的文化活动首先由嵩岳地区逐步向四周流传开来。

黄帝是远古的帝王,道教尊奉为古仙。道教在形成初期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源于嵩山,可见,黄帝是自古以来唯一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而后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袭。

嵩山在夏以前称“嵩高山”“崇高山”,小篆“崇”字从山从宗,宗的本意为祖庙,证明了嵩山在古代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商汤时称“崇高”,西周时称“岳山”,周王室称黄帝与自己同为姬姓,周武王称自己是黄帝的第十九世孙(《云笈七签·轩辕本纪注》),更加隆重地祭祀黄帝。公元前1038年,周文王为了便于祭祀,在嵩山太室山上建立了太室祠,以奉祀黄帝,从而创造了华夏民族独有的宗祠文化,自此嵩山地区祭祀轩辕先祖有了固定的场所,嵩山成了中华民族信仰和凝聚人心的圣地。嵩山东周时称“中岳”,这说明嵩山在很久以前就是汉民族祭祀先祖黄帝神灵的神坛,自汉武帝之后的历代以来,祭祀嵩山主神——黄帝,香火绵延至今不断。

(二)祭祀文化是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和代表,帝王祭岳则是五岳文化象征的符号。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心目中,嵩山称为“天室神山”,是“通天接地'的地方,中岳庙作为祭祀中岳的场所,故历史上曾有数不清的帝王将相、高僧名道、墨客骚人来嵩山拜谒祭祀黄帝,而中岳庙大雄宝殿内正中供奉的“中天王”,为唐代女皇武则天所封。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唐女皇武则天垂拱四年(688),武则天改嵩山为“神岳”,封嵩山神黄帝为“天中王”,配“天灵妃”,这是五岳神第一次被封为“王”。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在嵩山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封禅活动,并尊“天中王”为“神岳天中黄帝”,“天灵妃”为“天中黄后”,将这年改为“万岁登封”,将嵩阳县改为登封县,将阳城县改为告成县。(唐玄宗开元年间,封中岳神为“中天王”)。及至宋代,北宋王朝对道教大力提倡,使道教更具唐代道教那种明显的官方宗教性质,随着对嵩山主神黄帝的进一步奉祀,对宋代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宋史·太祖本纪》《宋史·礼志》及其《中国宋代文化》(石训主编》记载,宋太祖在即位之前,就与中岳嵩山道士有交往,即位后的乾德元年(963年),向中岳主神黄帝敬献衣冠,诏县令兼庙主,专主祀事并命翰林学士卢多逊撰《重修中岳庙碑》,孙崇望刻碑立于中岳庙等等,此可见宋代对祭祀中岳的重视。宋太宗尊崇道教远胜其兄,曾导演出“神仙下降,有天书颁赐”,举行帝王迎天书活动,诏“天下并建天庆观”。宋代道教的复兴,兴起了道教热。据《宋史·礼志》及《宋史·真宗本纪》《嵩书》等记载,宋真宗时期,修复观庙,改封建道教神仙封号,在唐武则天、唐玄宗在加封中岳主神为“王”的基础上又封为“帝”。宋真宗大中祥府四年(1011),封中岳神黄帝为“中岳中天崇圣大帝”,把祭祀中岳主神黄帝推向了高潮,这次封帝是继武则天封中岳之后又一次封中岳神为“帝”。宋徽宗年间,徽宗赵佶为北宋第八位皇帝,他奉道极虔,自称“道君皇帝”,进一步使道教思想深深地渗透到政治社会生活和诗词、书画、瓷器等文化作品中,再次掀起重道热潮,在宋真宗加封“崇圣大帝”的基础上,宋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年)祭祀中岳,在原封号基础上再次赐封黄帝为“中岳中天崇宁大帝”,后常派大臣祈求中岳神灵保佑。

下及元代,据《元史·祭祀》记载,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二月,元世祖下诏加封中岳神为“中天大宁崇圣帝”,并命玄教宗师张留孙等前往中岳庙祭祀,这是中岳神最后一次加封帝号。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不顾前代帝王定制,诏改神号,称中岳为“中岳嵩山之神”。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祭祀文化是明显的标志之一,是古代神权思想的集中表现,特别是中岳嵩山一带,表现得更为突出,随着中岳主神黄帝被武则天、宋真宗、宋徽宗和元世祖等君王先后先后奉祀,中岳主神黄帝的祭祀礼仪规格也越来越高。

(三)《中岳嵩山太室石阙铭》(东汉)曰:“嵩高神君,岱气最纯。春生万物,肤寸起云。并天四海,莫不蒙恩。圣朝肃敬,众庶所尊,斋戒奉祀,战栗进勤。垂显灵异,以传后人......”。“中岳大帝”黄帝是五岳中信仰起源最早的神,为五岳中率先得到帝王封祀者,故在五岳中地位最高,在赢得历代帝王尊崇的同时,民间祭祀从夏代开始,到南北朝时就达到了一度鼎盛,至今仍香火不断。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北魏)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被封为国师(440年),助魏武帝平定了北方,成就了北魏的太平盛世。寇谦之在太室祠专门奉祀黄帝的祀衙成了道教的活动场所,道教迎合了人们对黄帝的崇尚信仰,随之进入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兴盛起来。中岳庙峻极门东侧的《中岳嵩高灵庙碑》,是道教历史上最早的碑刻记录,记载了道教及寇谦之在中岳嵩山活动及祭祀的有关情况。

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下令在汉代安帝时太室祠的遗址上以皇家宫殿式的建筑重新扩建中岳庙,自此每年三月、十月春秋两季,中原地区数省、市四面八方的百姓前来祭祀朝拜,车水马龙,络绎往来,月余不断,因而形成了千年不断的中岳庙会。据宋骆文蔚《重修中岳庙记》载,“国家享祭之外,留守祈祷之暇,每至清明届后,娱景方浓,千里匪遥,万人斯集,歌乐震野,币帛盈庭,陆海之珍,闲聚于此”,可见中岳庙会之盛大。祭祀朝拜中岳庙主神——黄帝的人除河南外,还有陕西、山西、山东、湖北、安徽等省,高峰日有十万人之多,成为河南四大庙会之首(濮阳太昊陵庙会、洛阳关林庙会、汤阴岳飞庙会)。据景日昣《嵩岳庙史》记载,清初每年农历三月和十月,中岳庙是五路人流如潮,庙会范围之大,三省十八府县,河南、江苏、安徽、曹州、黄川等等。由于历代君王对嵩山主神“中岳王”“崇宁帝”崇拜至极,老百姓更是信至五首投地,朝拜者抱着各种不同心理而来,上海、南京、扬州客商来祈求生意兴隆发财,是功利性的;还有祈求期盼、感恩还愿、个人图谋等等各种朝拜心理来参与庙会,古代中岳庙道人经登封县道会司报经官府同意,把以示神权的“中岳中天崇宁大帝”玉玺,拓印在黄表纸上,信仰者满足于求得此印拓信物后,揣于怀内或敬于家中厅堂,犹如中岳神灵保佑在身,用于镇宅、避邪、保平安,被奉为吉祥之物。

时至今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嵩山中岳庙现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成为全国著名的道教旅游景点,“中岳庙会”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来自世界各地数不清的旅游参观者,尤其是嵩山周围县市的许昌、郑州、洛阳、平顶山、焦作、新乡、开封等地的善男信女们,为了祈求平安,健康长寿,升官发财,延续子嗣,消灾怯病,伸冤雪恨,来祈求中岳主神黄帝——“中王爷”,这是“朝拜中岳与神灵沟通,祈求平安愿全家幸福”的民俗,数千年来盛传不衰的重要原因。2004年甲申年,为了祈求祖国繁荣昌盛,祝福人民居家平安,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中岳庙举行了“万人公祭中岳主神黄帝大典活动”,岳庙内连续三日人声鼎沸,香烟袅袅,登封及周边县、市群众十万余人参加了公祭活动,祈福道场春风迎紫气,仪式庄严神圣,当时有人得知登封市档案馆藏有此“宝物”,经办理层层审批启用“玉玺”手续后,才得以开库拓印一张,并视若珍宝。

(四)中国人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据东汉蔡邑《独断》载:“天子玺以玉缡虎纽。古者尊卑共之……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羣臣莫敢用也。” 历史上各王朝,作为维系其封建独裁统治象征之物的“玉玺”,直到唐朝武则天称帝时,则独出心裁地将“玺”改为“宝”,从此以后各朝都称“宝”了。所以,嵩山“镇山之宝”——“中岳中天崇宁大帝”玉玺,又称“中岳中天崇宁大帝之宝”。据有关史料记载,先秦时人们就已经称黄帝为“黄神”了,具有无限法力,即使得到一方古代皇封玉玺(印拓),能获得富贵,避免邪恶,确保康隆安宁。

有时候总觉得,历史学家就像一个追星族,总是津津乐道于漫漫艳情和浩浩狼烟,却常常对身边芬芳悦目的奇花异草熟视无睹。由于工作原因需要常常走进档案馆库,流连于丰富的嵩山历史文化宝藏之间,尤其是每次看到这枚“镇山之宝”玉玺,总会为古人的奇思妙想而击节三叹,其构思可谓掸精竭虑而又举重若轻,在惊叹于古人那无拘无束、活泼自由的造型想象能力的同时,那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构思与布局,强烈地感受到这枚珍宝具象的装饰意识。在“中国印”走上国际文化舞台的时刻,很早就想解读这枚玉玺,使社会大众品味中国印章艺术中这别具特色的一朵奇葩,但自知自己才疏学浅,对于不从事文字学研究也不擅长书画篆刻的人来说,可能对篆书是个什么样都不甚了解,更别说鸟虫篆了。其实,鸟虫篆是篆书的一个旁支,大致产生和流行于春秋战国及秦、汉两朝,它是我国先民们一项伟大的创造,是一种在汉字篆书中加入装饰性的鸟形、虫形等动物纹饰,或将篆书笔画盘曲缠绕使之如抽象的动物形象而形成的一种美术化的篆书字体。鸟虫篆印,是指以鸟虫篆书为印文的印章。“中岳中天崇宁大帝”玉玺篆印,具象的动物纹样,线条盘曲填满,且双刀刻就,起刀以中锋入石,坚持正锋,收刀轻盈与起刀中锋尖划对映成趣,增加了笔画的丰厚度,与尖峭的首尾之笔形成鲜明的对比,刺激人们的审美视觉,给人以震撼之美,缜密繁复,构思精巧,流走婉丽的线条中显示了它的高贵华丽、栩栩如生与精炼传神,绵亘着一种勃勃生机,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想,使我们在欣赏时感受到有别于一般汉印古朴别样的艺术情趣。因印章体积的原因,加之鸟虫篆的发挥较之器皿有更大的局限性,但也正是有难以辨识的高难度,才使我们有幸欣赏到古代艺术家化静为动、尺水兴波的非凡技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