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这个夏天,随我一起探秘黄泥

 昵称45109175 2023-05-06 发布于浙江


提起“黄泥三岗”和“马路三缸”,给人的印象一定是人迹罕至、偏僻荒凉。特别是黄泥岗,总令人想起《水浒传》中那个强盗剪径、猛兽出没,令英雄落泪、壮士折戟的地方。

那么,现实中的黄泥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走!让我们一起,探秘黄泥,让先辈们开拓出的茶马古驿遗留下来的野性点亮你的眼和心吧:穿行深山古道做个茶马故人,深入三丈水峡谷变身徐霞客,再抱一颗好奇的心看源水三涨、两只仙鹤重返青春时代,在这个夏天,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份浪漫奇遇!


【1】

人人都是跋涉深山的茶马故人!

在商贸古镇沙土,盐茶古道常见,但既是盐茶古驿,又是红军步道,将山水长廊自然风光和文化古迹人文景观融合为一体的,除了黄泥,其他并不多见。这条修建于明清时代的盐茶古道,在深山老林间延伸,难以数尽的,除了青石板,还有人的感官。行走其间,微风拂面,树叶的沙沙声、山泉的叮咚声,入耳,入心。夏天,在这里化为具有深厚内涵的东方美学,再浮躁浅薄的内心,都将被这幽深的古驿道治愈。

比起盐茶旧事,更感人的,是当年红军留在山间的故事。站在“红军石桥”巨大的石板上,我们感受到当年红一师先遣团受命从沙土出发,在深山老林间早已废弃的古驿道上开辟道路,并迅速抢占乌江渡口,为党中央和主力红军顺利南渡的艰辛。站在至今仍然在造福百姓的“红军井”的井沿边,眼前会浮现红军战士们长途跋涉、饥渴难耐的身影:几个红军发现了山泉,为使后续的战友和当地百姓饮水方便,不顾疲劳,拿起简陋的工具挖掘,搬来石块垒砌,硬生生地在这森山老林中刨出了一汪汩汩的水井。

今天,行走在当年先辈们开拓出的这条隐秘在山间的古道上,我们可以是笑傲江湖里的那个一袭长裙、一把纸伞的侠义女侠,随意坐在古道旁的巨石上,任衣袂飘飘,静能透过繁茂的枝丫空隙,俯瞰如斯江流,看如黛远山;动能听山泉叮咚,鸟语呢喃。

当然,我们也可以是披蓑戴笠、闲情逸致的高人雅士,抑或是赶着牛羊、随意行走在山间的樵夫渔父,在流动的云霞、跳跃的枝叶陪伴下,身心都沉浸在曲折蜿蜒的古驿道深处。偶尔撞见的羊群,掩映在深山中的农家小屋,还有停泊在江边码头上的几叶扁舟,恍如隔世的风景,没有哪个现代人,能经得住这如诗般的诱惑!


【2】

我做了个茶马时代的马帮梦!

身在黄泥,盐茶靠马帮贩运的时代很近,现代文明却不是那么明显。在盐茶古道的高山密林间跋涉累了,就走进密林旁边的一片台地——传说中经历过三朝变迁的文家大院,与上百年的古建筑来一场跨世纪的对话。台地上的文家古建筑群共有三组,最老的始建于明末清初,经历过吴三桂征水西、太平军过境,更见证了红军秋毫无犯的正义之师形象。

据年近七十的汪先生介绍,黄泥文氏是当地有名的开明地主,他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文家最后一位当家主母文罗氏讲红军过境黄泥的故事。

1935年三月底,中央红军先头部队进驻黄泥村。文家寨子四周山头的险要位置上都布满了荷枪实弹的哨兵。经历过若干次兵匪之患的文氏一族听说有部队过境,还以为跟以往一样,难逃人财两空的命运。为保全家人性命,来不及转移财产的文罗氏只得带着一家老小数十口人,躲进深山老林中的山洞里。可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过境的部队与以往都不一样:部队指挥机关就住在大院前一百来米露天的凹凼里,没有一个士兵住进民宅,家里也没有损失任何财物。

当前来探听消息的亲信把情况向文罗氏述说后,这个见多识广的妇女沉默了好久。在再三思忖后,为了报答红军对她家财的保全,她决定让自己的儿子把家里的一头大肥猪杀了,送给红军吃。最后的结果是,红军硬是塞给他四个银元,才最终“接受”了她一家的善意。

如今,穿梭在台地上的古建筑群间,四周肥沃的土地里,禾苗长势正旺,在经历早晨的一场细雨后,不远处的山峦上浓雾四起,升腾弥漫。古建筑群用巨石垒砌的朝门、台阶、院坝,还有残存的老屋里随处可见的窗花、木刻,在记忆的长河中肆意生长,也许八十八年前,它和那支干人的队伍有过某种默契,也曾见证过他们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候那种坚韧顽强、秋毫无犯,但此刻,它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等待的,是在世俗的纷扰中迷失的你!


【3】

从文家大院出来,继续往下,就进入盐茶古道——红军步道最危险、最艰难的一段——三丈水河谷。

驿道更陡,密林更深,沟壑更险。沿途的山峰、悬崖,在游人的眼中不断幻化为自己心目中的鸟兽、虫鱼,甚至是神通广大的神灵!看,我的眼前,就是传说中状如两只仙鹤的两座相连的山峰。在近百米高、两三百米宽的悬崖下仰视凌空“仙鹤”,还真有一种仙鹤从茂密的丛林间腾空而起的味道。

这两座山峰虽然算不上高大,可它却是三丈水靠黄泥一边最高大、最雄伟的两座山,对经过它下面的每一位游客都有着极强的震撼力:漫山遍野的森林,就像一片绿色海洋,绿浪翻腾,波涛汹涌;在四周山峦的衬托中,山峰巨大的身躯矗立云端,傲视群山,俯视着涛涛江流,即使在几公里以外,也能感受到它们的桀骜和超群。加之山间不时涌起的迷雾,山上传来的阵阵松涛,行走在悬崖下,即使是最炎热的夏天,你也会脚底发凉,内心震颤,不知不觉间经历一场来自灵魂深处的叩问和洗礼!

据当地百姓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原本只有一只“仙鹤”,它早出晚归,孤苦伶仃。后来,这只仙鹤无意间飞到了距此数十里外的偏岩河畔,遇到了与它相知相爱的另一半,就把她带了回来。从此夫妻相随,长期厮守在这乌江岸边。传说未必是真,可当地百姓“有情人终成眷属”朴素美好的愿望,却像这两座山峰一样,千百年来亘古不变,扎根在这群山环抱的云贵高原深处。


【4】

如果说,黄泥的盐茶古道,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在遥远的西南地区交织成的悲壮画轴,那么探秘三丈水峡谷,就应该是见证开天辟地时代洪荒之力的最好去处了!

这片侏罗纪、白垩纪喀斯特地貌发育最齐全、特色最典型的原始秘境,就像是隐居在黔西北东部鹿角山缓缓余脉中的史前老人,用时间和风雨的刻刀,把这片贫瘠的土地雕刻成了杰出的大地艺术:触目所及的葱郁,在高山峡谷间奔突、蛰伏、聚集,有着连岩缝也阻挡不了的顽强生命;裸露的石灰岩,就像是上帝遗落在山间的脱兔、白虎、牛羊;随河谷不断变化着的峰林、漏斗、溶洞、断崖……仿佛史前时代旷野中奔突的猛兽,加上不时涌现出的“飞来石”、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的人工“天道”、横跨峡谷两岸的铁索桥,整个峡谷,展现出一幅幅大自然进化中不可逆转的亘古时序和沧海桑田变迁的壮美画卷!

如果继续往前,你会发现,峡谷里的野性变得更加桀骜不驯:危崖相连,峥嵘突兀,瀑水悬空,怪石嶙峋。在长达近十公里的峡谷中,山高谷深,日光暗淡,裹挟着夏日强大生命力的河水,连同它粗犷的野性延伸进峡谷的每一个河叉,每一段支流,每一隅山涧。要是你感兴趣,还会探索到“源水三涨”的秘密,听一听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与三丈水的故事。

不知不觉中,已是黄昏,坐在船上,夕阳西斜,仰望半壁烟霞,眼前就像佛光普照的虚幻世界。无意中你会发现,对于一颗永远烦躁不安的心而言,峡谷就是天然的催眠曲,它的旷世野性,它的纯真腼腆,不仅浸润着时光的印迹,还安放着一颗颗疲惫不堪的心灵。

峡谷也很有故事,明清时代,刘氏家族聚居于此,族人兴旺,人才辈出,连黔西府的官员经过,都要下马觐拜;三丈水在清代更是摇身一变成为盐茶古道上的重要码头;1935年三月底四月初,中央红军就是经过这条曲折幽深的峡谷,到乌江干流的梯子岩、大塘、江口三个渡口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西进云南,最终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峡谷也由此开始了它的新生!

【5】

曾经乱石嶙峋的峡谷,如今已是高峡平湖。当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开始陆续坐在草坪上,烧一壶热茶,炒几道小菜,聊聊家常,谈谈得失。这个时候,峡谷中的刘家塔堡,开启了沙土人露营的高光时刻:品酒叙旧的,豪气干云;唱歌跳舞的,放浪形骸。连孩子们也放下平日里的拘束和腼腆,在塔堡及四周的草坪上肆意追逐、随意嬉闹。人们坐着、躺着,生活的本真在这儿彰显得淋漓尽致!

历史上,沙土文明的密码就曾经藏在这个极为普通的圆形塔堡下。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如果说一个地方还有什么能让人们重返童年,寻找自己文明的标识和归宿,对于商贸古镇沙土而言,那一定是在刘家塔堡。尽管如今塔堡上只剩下用巨石垒砌而成的塔基,塔身随着岁月的流逝已荡然无存,可依然改变不了这座塔对沙土历史的见证。

塔堡所在的三丈水,原名“三潮水”、又称“三涨水”,因其源头的水每日三涨而得名。据《贵州通志》载:“三涨水在城(贵阳)西(大定)永丰里”,《大定府志》载:三涨水,“在永丰里。有异处,一日三涨。”《采访册》云:“三涨水,在正北,其底水距城(贵阳)二百四十里,与遵义交界”。查明清时期的大定府永丰里,就是今天金沙县的沙土、源村一带。

石笋碑位于三丈水峡谷中段,在距离刘家塔堡三公里的山上。这座碑修建于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是沙土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准确文字记载的最早石碑,碑序中清清楚楚地写着“有学士及友往来于其间,骚人逸玩赏于其地”的句子,由此可见,至少从清朝初年开始,三丈水就已经成为迁客骚人和士绅商贾们赏玩的胜地。这也难怪清代黔西府首任知府王命来以及后任何缙、冯光宿、钱霦等名流对此地趋之若鹜,纷纷题诗吟咏了。

时光在这儿从未老去,历史和现实在这儿交汇融合……

同样在此交汇的,还有黄泥人的生存智慧,以及他们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紧抓生态优势,深挖历史底蕴,几代人为打造“红色故里、茶马古驿、生态黄泥”而做出的巨大努力。

刘家塔像历史的云烟一样消失了,可塔堡还在。如今的黄泥,盐茶古道既是致富之路,更是乡村振兴之路。绵延的石板路,通向古渡口、古码头,还有明清的老房子,更通往黄泥美好的明天。
黄泽,贵州金沙县人。教师,地方志编辑,中国散文学会、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今已在《光明日报》、《中国作家》等上百家公开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小说六百余篇。作品十余次在国内获奖,三十多篇被《读者》、《散文选刊》等转载,上百篇被选进各种文集。出版发行有《你不比别人卑微》、《落花无意流水无情》等散文随笔集五部。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